第一卷 戰勝自己才能擁有整個世界 第五章 《中國好聲音》的困惑

不少人問過我,《中國好聲音》到底打算辦多久?我基本上避而不答。

沒有什麼商業秘密,也不是防止所謂的「劇透」,是我真的不知道。況且,對我來說,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才是最重要的。

每個節目都會有自己的生命,產生與消亡都和電視生態有關。「電視生態」這個詞不是我發明的,它是個內涵很廣的概念,包括內容製作方式、多媒體下的節目運作、觀眾的審美愛好等。

我只是想說,《中國好聲音》是一檔節目,它有它自己的命運,就像《動物世界》衍生出了《人與自然》,《正大綜藝》變成了《正大綜藝·牆來啦》。《中國好聲音》第一季很火,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它能火多久,誰人能知?

說起《中國好聲音》的火,要從浙江衛視這幾年的收視排名說起。

2011年,浙江衛視在總收視排行榜上位列第五。2012年,憑藉《中國好聲音》,我們一躍進入前三(數據來源於《三聯生活周刊》)!

《中國好聲音》剛開始播出那會兒,收視率只能說是勉強合格。隨著節目的深入,特別是大眾媒體介入以後,馬上成了公眾話題,效果著實超出了節目製作者的預期。

我偶爾會在某網站的好聲音吧看看網友們發的帖子,言論五花八門,讓我這親歷者都覺得民間「卧虎藏龍」!網友們拉幫結派,爭論不休,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立場」。

有人「爆內幕」,就有人出來「闢謠」;有人支持某個學員,就一定會有人出來「揭底」。如果把這些帖子整理下,我覺得用三個詞來形容最好不過:道聽途說、空穴來風、厚黑大全。但這也無可厚非,有這麼多「新聞」出來,說明這節目影響力大,大眾關心。

的確,從「楊三十二郎」到「中國好舌頭」,從「導師淚灑現場」到「六萬人體育場總決賽」,大眾傳媒製造的信息有如脫韁野馬,讓我們驚喜不斷,也深感極難控制。

話題扯遠了,回到節目本身。浙江人做事,沒有湖南人那種「霸蠻」精神,也沒有江蘇人那樣溫和儒雅,我們靠的就是生意思維。做電視節目也一樣。

浙江衛視上上下下,都看到了電視媒體的巨大市場。湖南衛視已經走在前面,我們是後知後覺者,但這生意得做,不能讓一家獨大。於是,大家看到浙江衛視這些年不斷在嘗試,一直到《中國好聲音》。這檔節目的成功,就好像一個人的頭被按在水裡很久,終於能抬起來呼吸一口空氣那樣暢快。

然而,大多數人並不了解的是,《中國好聲音》的產品模式與眾不同。它的前期是電視節目《中國好聲音》,後期是巡迴演唱會《對戰最強音》。事實證明,如何使這兩種文化產品更好地融合,是留給節目製作方的課題之一。

道理不難理解,幾乎所有的電視節目呈現出來的所謂的現場效果,都是節目編導們一手「製造」的。說得直白點兒,編導們通過電視剪輯的方式,可以讓節目呈現出他們想要的效果,他們不想呈現的,即使發生了,也不會出現在電視畫面上。所以,很多興緻勃勃來到現場觀看節目的觀眾都是敗興而歸的。在這裡,我一併致歉,給大家鞠躬了。

可見,電視節目更在意熒屏前觀眾的感受,節目現場的觀眾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配合錄製。

做演唱會則截然相反,最在意的是現場觀眾的直接觀感,因為演唱會是要賣票賺錢的。可另一面,《中國好聲音》學員的演唱會要做電視錄製,開發這個節目所有的商業潛力,這樣一來,就有點兒顧此失彼了。

為了達到後期電視剪輯的要求,演唱會必須做到四個半小時以上。我們可以算一下時間,如果演唱會從晚上七點半開始,中間穿插一些小感受、小花絮,那一場下來,都要五個小時左右,唱到凌晨才結束算是正常的。學員們和《中國好聲音》這檔節目真有那麼大的魅力,能讓觀眾們在那裡足足坐五個小時嗎?《中國好聲音》從電視上走下來,想要進入演藝市場時,必定會壁壘重重,舉步維艱。

儘管如此,《對戰最強音》,即《中國好聲音》巡迴演唱會,在南京、杭州、重慶等12個城市如期舉辦。

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每年演唱會不斷,觀眾見多識廣,讓大家埋單不容易,昂貴的場地費用也讓巡演商望而卻步。因此,《對戰最強音》的全國巡演基本上都定在二線城市。

第一場南京站,在這裡要特別表示感謝。演出開始時,天公作美,是一個大晴天,然而不久,一個超級無敵的大霹靂噼里啪啦而來,大雨滂沱。那是一個深秋的日子,風大雨急,再加上體育場那類似盆地的地理特點,我們算是找到了當年楊白勞的真實感受——饑寒交迫啊(一般我們上場前都不吃東西,飽吹餓唱嘛。而且,因為是頻道的工作,我們都是沒有實際演出收入的)!但是南京的觀眾情緒非常高,長達四個多小時的表演,居然有近1/5的觀眾留到了最後,而他們穿的一次性雨衣根本擋不住雨。當我說完結束語,學員們再次演唱《我相信》的時候,我套用了一句大俗話:我分不清臉上的是雨水還是淚水。哭了,我忍不住了!當時我在舞台上給大家跪下了,算是對衣食父母的感謝。在當時,我真的找不到更好的方式了。這份情,小的永遠銘記。在職業生涯里有這樣一幕,是我的光榮。謝謝南京。

當然,這也算是開了個很有意義的頭。在杭州辦的時候,去聽演唱會的人不多不少,氣氛不冷不熱,這樣的局面就有點兒尷尬了,大家強撐著,好不容易熬過去。當時就有人提出,這種演唱會的模式是否正確,但計畫和檔期都已排定,總不能隨便調整,只得硬著頭皮往下做,期待能「翻身」。

然而接下來的幾場依舊不理想,尤其是長沙站。其實長沙那場原本是要取消的,畢竟臨近春節,不論南方北方,戶外都難以久留,而且大家的心思差不多都在回家探親、置辦年貨上,誰會有那麼大的熱情去聽演唱會呢?在這個時間段做室外演唱會,實在是下下策。可是調整已經來不及了,通告已經發布,不做的話怕被觀眾們批。這種兩難的處境很令人鬱悶。

不僅時間上來不及調整,地點也無法更換。室內場的成本太高,能容納的人又不多。「好聲音」學員一行人,加上樂隊、舞美、策劃等一大幫人,要是沒有個大點兒的場地,容不下更多的人來埋單,就是在賠錢賺吆喝。

於是,演唱會還是定在長沙的六萬人體育場。春節前後是氣溫最低的時候,而且是室外場,就這樣在所有問題都無法迴避的情況下開始賣票。開個玩笑,借用郭德綱的話說:喲嗬!今天來的人還不少。其實,那天一共到場3000多人。

長沙的失敗終於讓節目方下定決心:停唱。於是,成都、大連的活動通通取消。

2012年的《對戰最強音》巡迴演出一共製作了12場,除了首站南京之外,就只有深圳那場火爆得出乎意料。偌大的現場爆滿不說,氣氛也十分熱烈,演唱中掀起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那場是所有巡演中唯一票賣光、人坐滿的一場,很有紀念意義。但那確實是僅有的一場。

可以看出,《中國好聲音》和《對戰最強音》這兩種產品,雖然是一脈相承,但產品形態的兼容性值得深思。如果把話題說深點兒,這裡面實際上存在著中國電視行業長期存在的癥結:過度消費。儘管商業贊助和廣告活動給我們的節目製作提供了強大的資金支持,為製作出高水平的節目奠定了重要基礎,但商家和電視台對於節目產品的過度消費,是在傷害節目本身。

對於一個節目的品牌打造而言,這麼做並不是在提升它的公眾形象,相反,將會使它在公眾心目中的印象很快就變得模糊。無限美好之後就是過目即忘,到最後,我們還會剩下些什麼?同樣的問題我常常在問自己,華少本身也是產品,這個產品能夠賣多久呢?還有多少人打開電視看見他時會多停留一會兒呢?唉,自己賣自己的生意真是不好做,你懂的!

《中國好聲音》的舞台賦予了我最大的施展空間,而你們也給予了我最多的支持和鼓勵。快樂時,有你們一起分享;失意時,有你們理解包容。每一個精彩的瞬間背後,都有你們堅守的信念和期盼的眼神。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