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走資派

1965-1973年

假如毛澤東在1966年前去世的話,那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就不會發生。毛澤東部署、發動了文化大革命,而且在指導這場運動中擁有比其他任何人更大的權力。

依照毛的觀點,文革是從1966年持續到1969年。它所帶來的變化被黨的"九大"所肯定,並被寫入了修改後的《中國共產黨黨章》中。根據中國共產黨現在的觀點,文化革命持續了整整十年,這是充滿政治鬥爭和社會動蕩的十年,它最終以"四人幫"--毛的最激進的同事們--的被捕而告終。依後一種看法,它是一場反覆無常的運動,其性質不斷變化。即使在1969年前,它也具有三重性質*:它是一場超級革命,旨在創造一種觀念和

*照原文譯出。--譯註行為模式,列寧曾把這種觀念與行為模式歸類於左派社會主義(他稱之為"幼稚病")。它是一場反革命運動,目的是砸碎並重建50年代在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條件下建立起來的許多制度。它是一場為革命而革命的運動,毛認為這場革命有它自己存在的價值。

在毛澤東發動文革的所有目的中,有三個目的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是更深入地教育全社會,認識社會主義的價值,並設置一些與之相應的機構,這是從50年代以來就一直在實施的。這些價值中,有四項是很突出的:平等、共產、樸素和鬥爭。對毛而言,鬥爭是主要的。因為他相信,沒有鬥爭,就不可能找到任何有價值的事情。他也相信,社會主義不是一個穩定的狀態,而且是很不穩定的狀態,所以需要加以強化,否則就會退化。

毛是一位平等主義者,主張一切平等,如機會均等。在他的理想社會的藍圖中,社會成員的面貌,受教育的程度和生活標準都應彼此相近。有鑒於此,他對共產社會情有獨鍾。因為他深信,如經適當的激發和領導,人民群眾在任何事業中都能完成英雄業績。他對個人主義極其反感,把個人主義等同於自私自利。

毛對舊中國的知識階層極為妒忌,不喜歡他們的墨守成規和歧視百姓。相反,他讚美農民的樸素。他把他們的力量與不受腐敗影響聯繫起來;他想防止農民出身的士兵們"進城"後的腐敗,這些當年在曠野里戰鬥和工作的士兵們只得到了少量的口糧和微薄的薪餉。在60年代中期,他開始擔憂中國青年的道德狀況,因為年輕人沒有經歷過戰爭。他對幾位外國來訪者說,他特別擔心這祥的情形:老革命的子女將變得自私和嬌生慣養。

根據以上情況,毛喜歡無等級的制度。在工業方面,他希望工人在管理上發揮作用,在決定目標和技術的利用方面有重要發言權。在農業方面,他希望所有的活動均按集體主義來組織。在公共衛生方面,他希望大量的。受過最好訓練的醫生到農村去工作,並希望一批缺乏良好培訓的"赤腳醫生"永遠紮根在農村。在教育方面,特別是在高等教育領域,他希望取消入學考試,並設置大量有實用內容的課程。在文學和藝術方面,他希望能使用那些即便是缺乏良好教育的人也能理解的語言和符號,以明確反映社會主義價值。毛希望縮小城鄉之間的文化、物質差異,消除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區別。

毛的第二個目的是重新奪回他認為從他手中喪失的政治權力。到1965年初,毛已相當生氣,認為中國共產黨的中央權力機關在鄧小平控制下,在劉少奇以政治局及其常務委員會名義的監督下,已經掌握了大部分的決策權。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他稱鄧小平的書記處為"獨立王國",毛的夫人江青則稱鄧小平本人是"獨立王國"。

毛的第三個目的是培養"革命接班人"。當60年代到來後,他逐漸關心起他身後的問題。1963年他已經七十歲。他同時也越來越擔心他的同事們缺乏革命熱情。他自己發明了"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基本理論,但看到在他周圍沒有人對繼續革命抱有熱情,尤其是被人們認為總有一天將接毛澤東班成為黨的領袖的劉少奇。毛認為劉少奇對繼續革命最不熱衷。從50年代以後,在政治局常委中,只有林彪沒有與毛澤東發生過衝突。但是林彪的身體卻明顯虛弱,沒有神采,落落寡歡,缺乏非軍事事務的經驗。但是毛澤東認為與其他人(包括周恩來在內)相比,林彪是較佳的繼承人選。當周已成為政治局委員的時候,林彪僅僅是一名排長。但無論公開或私下,他都沒有反對過毛本人。

隨著毛在政治上和個人關係方面與延安老領導集團其他成員的疏遠,他轉而向其夫人江青、以及康生、陳伯達徵求建議,尋求鼓勵和有效的支持,他與後兩個人相識已經三十多年,但他們在政治上沒有卓越的表現。

江青是毛澤東的第三位妻子。他的第一位夫人是楊開慧,毛與她有三個孩子,毛澤東深愛著他的夫人,並賦詩一首以表達懷念之情。楊開慧是1930年在長沙被國民黨殺害的。他的第二個妻子是賀子珍,毛也正是此時遇見她的。賀子珍又為毛生了六個小孩,除了一個孩子外,所有的小孩或是在江西時送到農民家裡寄養成是在幼小的時候夭折。她在長征時生了一個小孩後不久便被彈片擊中受傷,1938年被送往莫斯科治療--或許是精神上的治療。也是在這一年,女演員江青到達了延安,不久便成為毛的夫人。1939年,她與毛澤東結婚,不久便為他生下了兩個女孩。*毛的同事們均反對這場婚姻,因

*江青只為毛澤東生了一個女兒。--譯註為江青明顯是一個陰謀家,她來延安是因為在男女關係上名聲不好和在政治上反覆無常。毛澤東只能靠許諾不讓江青插手政治才平息了他們的反對。

在50年代,毛還遵守這個承諾。而江育可能對毛的做法感到滿意,因為此時她的健康狀況不佳,她至少兩度被送往莫斯科接受藥物治療。她照看小孩,包括賀子珍的一個孩子。但她是一位有虛榮心、有野心的人,對大部分共產黨領袖的夫人們將自己限制在婦女組織內工作感到不以為然。因此,她老想著有朝一日扮演一個重要的政治角色。在60年代早期,她的健康狀況有所好轉,而且孩子們也已不成為負擔。這時,情況就隨之起了變化,她對毛澤東的諮詢不時點頭表態,毛有時也會聽一聽她的政治見解。到1963年,她已成為一名重要的人物。她開始清除她認為毛澤東將視為有害的所有有影響的戲劇。這把她捲入與黨的文化機構的接觸與衝突之中。她能夠使文化機構同意八部革命樣板戲和芭蕾舞劇上演,而這些都是在她的領導下創作的。但她無法使文化和藝術在革命的方向上進一步前進。

康生1900年左右出生於山東的一個地主家庭,20年代他是在上海度過的。在上海的工人運動中和藝術界的外圍,康生認識了江青。當共產黨中央機關於1933年離開上海時。他去了莫斯科。在那裡,他接受了警察和情抱工作方面的訓練。儘管在1934-1956年期間,他是政治局的正式成員,但此時他很少在公共場合露面,其緣由或許是由於他按蘇聯路線首先在黨內然後在全國建立一個警察機構,而這是不允許他拋頭露面的。在延安整風運動中,毛與他發生了衝突--他希望對受到批評的"教條主義者"和其他人進行肉體上的懲罰。在赫魯曉夫譴責斯大林後,他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失去了其政治局委員的資格。*但在60年代早期,他的地位有所改善。他成

*此處有誤。1938年康生被任命為中央社會部和情

報部部長。1945年"七大"以後不久被撤職。

--譯註為鄧小平領導的書記處的一名成員,而且還是毛喜歡與之談論馬克恩主義理論和哲學的小圈子裡的成員,他身材瘦小且善於察顏觀色,在文革期間有"冷酷無情"之稱。

肥胖、圓臉的陳伯達曾是一位大學講師。在延安時,他成了毛的政治秘書,並學會按毛的文風來寫作。他確實是毛澤東的人,除了幾個激進的新聞記者之外,他沒有政治上的擁護者。他曾在《紅旗》雜誌社工作,這是一份理論刊物,他任主編。他像江青或康生一樣心狠手辣,但缺乏政治技巧。1970年,他喪失了自己的地位。因為,當他應當從一些跡象中知道林彪已經過了其生涯的巔峰期時,他仍把寶壓在林彪身上。

現在,官方均將文革的開始定為1966年5月的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但這齣戲實際上在前一年的秋季前便開始了。其時,毛開始策劃反對中央書記處。

毛是在經歷了一次政治挫折後開始精心策劃這件事的。在兩年的時間內,他鼓動文學藝術界的革命,以清除其傳統的主題和"封建"價值觀,並徹底改變國家的高等教育體系。他還要求對一些戲劇和報刊文章進行譴責,因為他把這些戲劇和文章看作是對他本人含沙射影的攻擊。他特別反對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寫的一部關於明代地方行政長官海瑞的劇本。該劇(《海瑞罷官》)講述的是海瑞由於糾正了地方上的不公正,引起了地方官吏大為不滿,最後他被皇帝革職的事。毛認為劇本是影射他在1959年罷免彭德懷一事。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