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是動物①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物質的世界,它在不斷地運動、變化和發展著。

①原載《人之由來》,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1年版。

物質的世界由無機物、有機物和有機的生物構成。生物是有生命的實體,它具有新陳代謝的機能。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它由簡單向複雜、由低級向高級,形成了龐大的生物王國。所有的生物雖然大小有別,形狀各異,但在科學上都可以將它們分門別類地進行研究。

首先,它們被確立為一個個基本單位,叫"物種"或"種"。每一物種內部的成員間都可以自由婚配,併產生有生育能力的後代,而不同物種的成員間在自然狀態下卻不能隨便婚配論體系,認為一切超出經驗範圍的東西都是先驗的,他把時,即使婚配而產生了後代,這些後代也是不育的。

血緣相近的物種擁有許多相似的特點,由此構成了較大的分類單位--"屬",由"屬"一級又可構成更大的單位"科",進一步依次為"目"、"綱"和"門"。有時這樣的分類等級不敷應用,還有"亞"、"超"等亞級或超級結構,如"亞科"、"超科"等等。

每一種動物或植物,只要搞清楚了它所隸屬的門、綱、目、科、屬和種,也就搞清楚了它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在這一章里,我將首先開宗明義地告訴你,人是動物。人是動物,這樣說豈不褻讀了人類?不,我只是說出了人的本來面目。人確是個動物及各階級所起的作用作了科學分析,總結了這次革命的經驗。,你看,他的血肉之軀,他的呼吸、消化、排泄和繁殖機能,哪一點不像動物?

那麼,在動物學家眼裡,現代人是怎樣一種動物呢?讓我們來探索一下。

1.世上形形色色的人都屬同一物種。

正像對待其他動物一樣,科學家們能用同樣的方法對人進行研究。他會這樣來描述人:

身高:成年個體自1.2米至2.0米。

膚、發色:變化很大,顏色由淺淡到黑色。

毛髮:除了腋毛、陰毛外,多數人身體其他部分的毛少;頭髮長,成年男性有鬍鬚。

行動方式:直立行走。

食性:什食,食物有果實、蔬菜和肉類,通常熟食。

分布:全世界各地均有。

世界上所有的人,儘管有黃、白、棕、黑諸種之別,但在生物學上均屬同一物種。這是不言而喻的,因為不同人種間完全可以自由聯姻,所生的混血兒長大後,都具有正常的生育能力。現代人在生物學上屬同一物種,種名為"智人",拉丁文學名為Homosapiens,這裡Homo是屬名,為"人屬",sapiens是種名,意為"智慧的",合起來的意思是"智慧的人",簡稱為"智人"。

黃皮膚的中國人、白皮膚的法國人、黑皮膚的剛果人和棕皮膚的澳大利亞人,如果手攜手地漫步在天安門廣場上,你不要驚訝,雖然他們在膚色和外形上有不少的差異,但在生物學上都同屬一個物種--智人種。

2.人是脊椎動物。

所有的動物可以由它們體內是否具有脊梁骨(脊柱)而分為兩大類,有脊梁骨的為"脊椎動物",如魚、蛙、蛇、鳥和狗等;不具備這一結構的叫"無脊椎動物",如蝴蝶、蜘蛛和蝸牛等。

脊椎是由許多單個的脊椎骨連在一起構成的,它是動物身體的支柱。有了它,動物的身體變得堅強有力,同時它還起著保護脊髓和內髒的作用。脊椎動物還具有另一重要特點,即它的神經系統高度發達,有腦和脊髓的分化,腦的出現可了不得,因為有了腦才會有高級思維活動產生的物質基礎。

摸摸自己的後背就會發現,我們也有一條脊梁骨,所以人也是脊椎動物。

所有的脊椎動物都具有這些基本的特點,是由同一祖先進化來的。

3.人是哺乳動物。

脊椎動物又可分為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它們各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使一些血緣相近的動物構成相應的類別。

脊椎動物中有一類身披毛髮,皮下有脂肪層和汗腺,這樣就能保持恆定的體溫。它們的中耳有三塊分離的小聽骨,即蹬骨、槌骨和砧骨。尤其是雌性個體有發達的乳腺,幼仔出生後由母體餵養乳汁,這類動物就是哺乳動物。

人不是同樣具有這些特點嗎?所以人也是哺乳動物。於是,人跟牛、羊、兔的血緣關係要較之他跟魚和鳥的關係近得多。

人和其他所有的哺乳動物都具有為哺乳類所共有的特點,所以有共同的起源。

4.人是靈長類動物。

哺乳動物又可以分為各種類別,其中有一類很特殊,它們的手指和腳趾上長的是肩甲,而不是尖爪;它們的大指(或大趾)能觸及其他四指(或趾),因而具有對掌(或(足庶))作用。它們的上、下頜上各有四顆門齒,此外,它們還有進步的立體視覺,這類哺乳動物被稱為靈長類動物。

靈長類包括不少種類,有各種各樣的猴和猿。

靈長類被動物學家們分為原猴和猿猴兩大類,前者為低等的猴類,如狐猴、眼鏡猴等;後者由高等的猴類,如獼猴、金絲猴、狒狒等與猿一起組成。猿猴的特點是:身體增大,眼窩在面部的位置向兩側外移,使得視覺大為改善,顳窩被分隔開來。此外,它們有較強的探究心理和強烈的好奇心,常是處於一種興奮的、不安定狀態。

看看我們自己的手指甲(趾甲),看看我們的牙齒,用手抓握些什麼東西,還有那不可遏制的好奇心,愈是神秘愈要去探究的心態……不難發現,我們跟靈長類其他成員一樣,沒有什麼例外,所以我們人也是靈長類動物,而且被列入猿猴這一大類之中。

人跟其他靈長類動物有許多共同的特點,故有共同的起源。

5.人也算一種猿。

猿和猴雖歸於一大類,但在外形上猿和猴有明顯區別,猴子有尾巴、頰囊,有臀疣--臀部上裸露的胼胝體。猿類(除長臂猿有臀疣外)沒有猴子的這些特點,卻有自身的特點:

例如,猿類的下臼齒上有許多齒尖,它們為"丫"型溝紋所分隔,而猴子下臼齒的齒尖呈雙脊型;它們的肩腫骨不似猴子的肩腫骨那樣位於肩部的兩側,而是位於背側。

人跟猿類很相似,不僅表現在上述的外表特點上,還表現在體內結構上。例如,骨胳、肌肉和內臟器官的排列方式,大腦、胎盤和闌尾的特點兩者都很相似。人和猿類有相似的血型,這也是其他動物(包括猴類在內)所沒有的。

身體結構上的相似,往往反映機能活動的相似。據有的科學家研究,人跟猿類一樣,曾在遠古的某段時期內,採用過相似的行動方式"臂行法",即用雙臂吊盪,擺鞦韆似地在樹叢間移動。

所有猿類,包括人在內,機體上都具有臂行的適應性特點,它們主要反映在頸部以下至腰部以上的部分軀體上,也反映在雙臂和手的結構上。

例如,它們有長長的手臂,手部引長,手指呈鉤狀,拇指相對較小。人的手由於適應使用和操作工具,大拇指變長,但整個手掌仍可作鉤狀抓握。它們的上臂骨(肋骨)的頭部朝向內側,接納肱骨頭的肩穴朝外開口;而四足行走的猴類的肱骨頭朝向後側,肩穴朝前。

人和猿的肩部很寬,增加了手臂活動的範圍,有利於臂行。它們有長而粗壯的鎖骨,短、扁而寬的胸骨,整個胸部加寬,前後徑短縮。脊柱的胸段彎向內側,肩腫骨位於背側。此外,腰椎也短縮,最下兩個腰椎與骶椎癒合。腰部變短,使胸部與骨盆靠攏,加上外尾的消失,這些都有利於軀幹在樹上吊盪行動。當然,肩部的肌肉,也因適應臂行而得到改造和加強。

現在科學上還沒有完全搞清楚,人和猿對臂行法的適應性變化,究竟是從共同祖先遺傳來的呢,還是適應相同的行動方式而獨自發展起來的?

近些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已從過去解剖生理和組織胚胎等宏觀方面的研究,發展到細胞內部細微結構等微觀方面的研究,甚至在分子水平上探索人與猿的血緣關係。

從分子生物學角度研究人類的起源,從而產生了新的學科分支--分子人類學。根據分子人類學的新資料,科學上已擁有更多的證據,證明人與猿確實存在密切的血緣關係。

例如,所有靈長類的血液中都有一種叫"血紅蛋白"的蛋白體,它的作用是將肺部吸來的氧輸送到身體各部分的組織里去。蛋白體是由氨基酸構成的,氨基酸一共有20種,不同的蛋白體由數目不等的各類氨基酸按不同順序連接而成,這些氨基酸先連成一種鏈狀結構,叫肽鏈,再由後者聯結成蛋白體。

現在已知道,哺乳動物的血紅蛋白是由574個氨基酸組成的4條肽鏈所構成的。各種靈長類動物的血紅蛋白中有兩種肽鏈,一種叫阿爾法(α)鏈,它的變異不算很大;另一種叫倍塔(β)鏈,靈長類中這條鏈的變異顯著。然而在這條鏈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