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元謀盆地古人類考察記①

①原載《化石》雜誌,1974年第2期,參加本文寫作的還有張永興。

這是1973年雲南元謀盆地古人類科學考察和"元謀人"化石產地發掘的紀實。在這次研究古人類的科學實踐過程中,首次發現了"元謀人"製造和使用的石器、用火的遺迹以及中石器時代的細石器器物。

汽車離開昆明朝西北方向行駛,不久便在群山間穿行。雖已進入初冬時節,但這裡依然是生機蓬勃的初秋景色。四周,山巒重疊,陽光在遠處高峻的山嶺上閃著金光。陡峭的山坡長滿了蔥翠的林木,山間分布著一個個肥沃的盆地--"壩子",這裡有許多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廣大貧下中農在黨的領導下,發揚衝天幹勁,他們學習大寨,手舞銀鋤,劈山填溝,修造梯田,開挖水渠。昔日的荒山野嶺,如今成了花果山,把大地打扮得如花似錦。

汽車時而進入石灰岩地區,這裡由於富含碳酸的河水及地下水長期的溶蝕作用,出現了另一種特有的自然景觀,奇峰異洞妖嬈多姿,變幻萬千……

汽車時而又在平坦的山道上賓士,道旁行行挺拔的桉樹一閃而過,我們--一支古人類科學考察小分隊正向元謀盆地進發。

這裡就是元謀盆地

汽車爬上了馬頭山的山頭,往左一拐,元謀盆地就出現在面前:大地平展如畫,丘陵間梯田層層,這就是聞名於世的、我國南方有代表性的早更新世標準地點。

元謀盆地位於雲南省北部,屬於滇中高原上最低的一個盆地,海拔1100米,它南北長約30千米,東西寬約7千米,金沙江及其支系龍川江貫穿全境。盆地西緣由古老的前寒武紀變質岩系所組成,海拔約1400米,東部則由中生代侏羅紀、白堊紀的紫紅色砂頁岩構成,通常稱為"東山",最高處海拔達2700米。

盆地內的新生代地層主要分布在龍川江東岸的山前地帶,形成五條大的"梁子"--丘嶺,延伸向盆地的中西部。遠在第四紀初時代,此處是一個大的湖泊,後來由於地殼變動,又經歷多次冰川活動,才形成了如今的山河大勢。由於元謀盆地內新生代地層,特別是下更新統(元謀組)地層很發育,出露較好,加之地層里保存有種類相當豐富的脊椎動物化石,很早以來就引起科學工作者的注意,並進行過一些調查、研究。解放後,在黨和毛主席的親切關懷下,古人類學的研究工作得到了迅速發展,在這裡陸續發現不少新材料。尤其是1965年,中國地質科學研究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的青年地質學家錢方、浦慶余等人在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包上找到了"直立人"(俗稱"猿人")的牙齒化石後,元謀盆地的科學考察以更大的規模進行著。現在,我們又滿懷革命豪情來到這裡,繼前兩年的工作,準備進一步揭開遠古人類歷史之謎。

汽車沿著盤山道駛進盆地,越往下越感燥熱起來,這裡的氣候是典型的亞熱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2℃左右,最高可達42℃)。

"元謀人"會用石器

在一群低矮的山崗中,有一個高度約4米,四周為沖溝所包圍的山包。7年前,錢方等人就是在它的褐色粘土層中,發現了兩顆石化程度很深的人類門齒化石,它們的形態特徵與北京直立人的門齒基本相近。這是在我國南方首次發現的直立人化石。同時還找到一些動物化石。經研究,認為出產直立人牙齒化石的地層可能為下更新統上部(距今約100多萬年),也就是說,元謀人可能是目前我國已找到的直立人化石中時代最早的。

我們這次發掘,是在當地黨組織和貧下中農大力支持下進行的,縣領導機關支援發掘機械,發掘隊伍近50人。科學工作者、工人、人民公社社員並肩戰鬥,推土機聲響徹山崗。

清理產地表土層時,很快就傳來了喜訊,發現了一些帶有人工打擊痕迹的石片、石塊。石器是人類遠古祖先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武器。工具的製作標誌著人具備了自覺的能動性,標誌著他已最終脫離了動物界。然而我們還不能不抑制過分的高興,因為它們是在表土裡找到的,這就難以說明它的主人到底是誰了。因為打擊石器的使用一直延續到人類歷史的很晚時期。不過,它畢竟帶來了寶貴的線索,其中可能會有元謀人使用的工具。

隨著發掘工作的深入,不久,在發現元謀人牙齒化石的褐色粘土層中終於找到了三件有著明顯人工打擊痕迹的石器。元謀人是有製造和使用石器的能力的,這點我們確信無疑了。

元謀人所在地的小山我們已揭去了近一半,那裡的哺乳動物化石不算多,然而這是含有直立人化石遺骸的化石層,說明這些動物曾和元謀人一起生活過。發掘工作中最令人興奮的莫過於發現了密集的炭屑!

最古老的人類用火遺迹?

"炭屑!"首先發現的同志驚叫起來。發現的炭屑不止一處。引人注目的是炭屑與哺乳動物化石"共生"的現象,發現有炭屑的地方就能找到動物化石,如有動物化石的地方大都也能找到炭屑。是自然火還是人工用火的遺迹?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根據地層來看,這裡是靠近湖邊的淺水地區,粘土層中常夾有礫石或礫石透鏡體、含有淡水螺的化石,哺乳動物化石上常有豪豬咬啃的痕迹等等,說明了此處不可能是遠古人類的住地。據分析,這些炭屑不像是火堆原處的灰燼,而是從附近岸上被雨水衝下來的,但距離似乎不會太遠。

地層中出現炭屑的情況過去曾見於陝西公王嶺藍田人產地,那裡有三四處,分布範圍不大,最大的炭屑僅"肉眼尚可辨識"。據研究,認為它們可能是原始人使用火而遺留下來的,也就是說藍田人可能已學會用火了。可是在這裡,炭屑明顯可見,細者小如芝麻,大者比黃豆粒還大。炭屑分布面積較大,而且上下達數層之多,層與層之間相隔30~50厘米不等。

"用火",在人類歷史上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用火使人類支配了一種自然力,是人類文化上的巨大進步。元謀人不僅製造和使用石器,看來可能還會用火呢!

爪獸--古老的動物化石

發掘了"元謀人"山,基本上搞清了化石的層位關係,我們決定擴大發掘面積,向東,也就是朝當時湖岸方向進行大面積的揭露。先採用炸藥爆破,震鬆土層,然後用推土機掀掉厚厚的覆蓋層。發掘場上炮聲隆隆,機聲嘎嘎,一片緊張繁忙的景象。我們不僅又陸續找到一些元謀人使用過的石器、更多的用火遺迹,還從原生層中首次找到了一種第三紀殘留下來的古老的哺乳動物--爪獸的牙齒化石,為元謀人生存的時代--早更新世晚期又增添了一個有力證據。

1973年冬,在元謀人產地發掘了6000多立方米的土方,雖然人類化石還有待進一步尋找,但辛勤的勞動已結出碩果。我們不僅找到了14種哺乳動物化石,其中有好幾種第三紀的殘存種,還發現了元謀人的文化遺物。尤其是大量密集的炭屑的發現,這對於研究人類用火的歷史具有重大的價值,因為元謀人生活的年代,比迄今所知的人類最早用火的年代要早100多萬年。

四家村的意外發現

真奇怪,地面上相當多的碎石片從哪裡來的?據觀察,不像天然生存的,它的人工打擊痕迹太明顯了。我們到四家村附近二三級階地上進行搜索,龍川江開闊的江面展現在我們面前,江邊大片的甘蔗田裡有幾株番木瓜村,累累的果實從葉間顯露出來。快到返回駐地的時候了,找不到石器的原產地我們還不想就此作罷。突然不遠處出現了一條相當大的沖溝,那裡是否能找到揭開這個謎的線索?

果然,從沖溝的堆積物中意外地找到了一件典型的石器,跟大量的殘石片一起夾雜在眾多的礫石之中。

不久,經過發掘,從原生地層中找到了許多石器,這是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的工具,因為舊石器時代的文化是以打擊石器為特點。我們不僅在這裡找到了打擊石器,還從另外一些地方找到了同樣性質的打擊石器。

發現了細石器

雨,下個不停。我們冒著雨在山坡上細心地搜尋著。雨水造成了野外發掘工作的暫時停頓,但它卻把無數的化石沖刷出來,而且這次為我們立了意想不到的大功。

在大那烏村附近的磚紅色風化殼上常有許多白色的石英碎片,上面似有人工的打擊痕迹,它們的意義何在?

在一條淺淺的小沖溝邊,我們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現象,有一件渾圓的礫石半埋在土中,它的表面經雨水的濕潤,隱隱約約地顯出砸擊的痕迹,它周圍的濕土色澤暗淡,上面還散布著一些燧石片,淡色的燧石碎片跟暗淡的濕土相比顯得那麼耀眼,有的地方經過雨水的沖刷連石片的細屑都暴露了出來。啊!這不是砸擊石器的"工作點"嗎?這裡有石砧,還有石錘,它們上面都有砸擊的痕迹。我們繼續仔細地搜索,甚至找到了被古代人"遺忘"了的細小隧石工具--一個靴形的琢製得十分精巧的刮削器。在大那烏村附近,我們又找到了更多的"工作點",難道這是細石器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