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編 歐亞大陸的中世紀文明(500-1500年) 第十三章 伊斯蘭教的興起

600 年至1000年的幾個世紀中,伊斯蘭教的出現,是歐亞及世界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穆斯林軍人的驚人征服,和大約1000年前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一樣,再度統一了整個中東地區。亞歷山大帝國崩潰後,羅馬人最終強行統治了小亞細亞和敘利亞,使中東以幼發拉底河為界分為東西兩部。東部由伊朗和伊拉克構成,是波斯文明的中心;西部包括巴爾幹諸國、小亞細亞、敘利亞,埃及和北非,成為拜占廷文明的所在地。7、8世紀,伊斯蘭教的征服結束了這種分裂狀況,在伊斯蘭教的星月旗下,統一了從比利牛斯山脈到信德,從摩洛哥到中亞的所有地區。

比這些軍事擴張更為顯著的是伊斯蘭教文化上的成就。儘管被征服的地區曾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中心,然而,到11 世紀時,它們語言上已阿拉伯化,文化上已伊斯蘭教化。阿拉伯語成為從波斯到大西洋廣大地區的日常用語,新出現的伊斯蘭教文明是前猶太教文明、波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希臘-羅馬文明的獨創性的綜合體。這種語言和文化的轉變一直存留到現在,因此,伊拉克人和摩洛哥人與英國人和澳大利亞人一樣,在語言和文化上至今仍有著密切的聯繫。

一、伊斯蘭教以前的阿拉伯半島

穆斯林入侵前的中東由兩大帝國統治:拜占廷帝國和薩珊王朝。前者以君士坦丁堡為都,控制著地中海東部地區;後者定都泰西封,統治著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兩帝國長期不和,一個是具有希臘-羅馬文化的基督教國家,另一個是具有波斯-美索不達米亞傳統的瑣羅亞斯德教國家。603至629年,波斯和拜占廷之間爆發了一系列戰爭,使雙方兩敗俱傷,無力抵抗阿拉伯沙漠聚集的風暴。

這時的阿拉伯半島,在文明鄰邦的眼中,是游牧蠻族的偏僻之壤。然而,6 世紀後半葉,由於商路的改變,它已成為經濟要地。埃及的混亂和拜占廷-波斯戰爭,使傳統的紅海至尼羅河流域和波斯灣至紅侮的道路無法通行。商人們因此轉向更加艱難,但卻較為安全的道路,即從敘利亞經阿拉伯半島西部到葉門,再從葉門用船隻往返於印度洋之間運輸貨物。麥加因商路的改變而獲利,它地處商路中段、阿拉伯半島沿岸,是北往敘利亞,南通葉門,東到波斯灣,西至紅海吉達港和走水路前往非洲的交通樞紐。

除從事農業和實行君主專制的南方外,阿拉伯半島其他地區都處於游牧和部落狀態。酋長,即當選的部落首領,只是具有平等地位的年高德望的人,受統治一切的傳統習慣的約束。他們的主要作用是,戰時指揮打仗和領導人們保衛聖地。大多數部落信奉多神教,崇拜樹,泉水和石頭;這些東西被認為是無形的諸神的居住地。他們還信仰更多的屬於個人的神;並認為它們從屬於一個稱為「安拉」的更高級的神。猶太教和基督教曾從北面傳入阿拉伯半島,爭取了邊界地區所有部落以及半島其餘地區的孤立的部族。同這些宗教信仰相比,阿拉伯半島的多神崇拜、部落戰爭和政治分裂,對富有思想的阿拉伯人來說似乎太原始,是一種恥辱。據說,7世紀初,確實出現過幾個「先知」,反映出當時正在朝發展本土的神教方向努力。門每個成功的傳道士一樣,穆罕默德表達了他那個時代的願望,滿足了當時的要求。

二、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中世紀最有影響的歷史人物,生於569 年,是麥加一位商人的遺腹子。六歲母親去世,先由祖母,後由伯父撫養長大。有關他青少年時期的情況知道的很少。傳說他12歲曾隨伯父跟商隊去過敘利亞,在這次旅行中,可能獲得一些有關猶太教和基督教的知識。穆罕默德25歲同一位富孀結婚,她為他生了幾個女兒和兩個兒子,兒子都早年夭折了。

穆罕默德40 來歲時,經歷了一段精神極度緊張的時期。在此過程中,他開始相信上帝選他為先知,選他當亞伯拉罕、摩西和耶穌的繼承人。有人要他描述默示經過,他回答說,《古蘭經》的全部經文在天國里,每次他所得到的只是一部分,通常由天使加百列傳授給他,並讓他一字一句地重複。而這時在他身邊的其他人,既看不到這位天使,也聽不見他講的話。穆罕默德的痙攣可能是癲癇病發作,尤其因為他說他聽到了銅鈴般的聲音,一種通常在癲癇病發作時才能聽到的聲音。無論如何,穆罕默德這時認為,他已接受了神的感召,要去證實安拉的唯一性和超然存在,去警告人們「末日審判」終將來臨,去告誡他們忠實的報答是上天堂,邪惡的懲罰是下地獄。

穆罕默德的教誨,在他死後不久被記錄成書,成為伊斯蘭教這一新教的聖典。「伊斯蘭」意為「順服上帝的旨意。」穆罕默德更沒有建立教士組織,也沒有確定專為拯救靈魂的具體聖事,但卻要求信徒們履行一定的儀式,即伊斯蘭教「五功。」它們是:(1)念功:信徒一生必須完全理解、絕對接受地背誦「除安拉外,再無神靈;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2)拜功:信徒應每日禮拜五次,分別在晨、晌、晡、昏、宵五個時間內舉行:脫掉鞋子,跪在一張地毯上,頭叩地,面朝麥加萬向祈禱。(3)課功:穆斯林應慷慨施捨,作為獻給安拉的貢品和虔誠的行為。(4)齋功:穆斯林必須在賴買丹月,每日自日升前到日落,齋戒禁食。(5)朝功:穆斯林一生如條件允許應朝覲麥加一次。

這些儀式極大地加強了信徒們的社會結合。他們一起祈禱、齋戒,一起為不幸的兄弟們承擔責任;他們——富人和窮人,黃種人、白種人、棕種人和黑人——一起到麥加去朝覲。而且,《古蘭經》還對信徒生活的各個方面,對風俗和衛生、結婚和離婚,商業和政治、犯罪及懲罰、和平與戰爭等予以指導。因此,伊斯蘭教既是一種宗教信仰,又是一種社會法規和政治體系。它不僅為信徒們提供宗教戒律,而且為個人和公眾生活提供了明確的教訓。如在基督教世界一樣,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之間,現世和教會之間並無差別。在伊斯亞教中,凡屬於凱撒的就是上帝的,而屬於上帝的也就是凱撒的。「沙里亞」即聖典,直到近代仍是整個穆斯林世界的國法,至今在各個國家裡,很大程度上依然如此。

穆罕默德漸漸說服人們皈依這些教義。首先是他的直系親屬和私人朋友,這些人後來作為「先知的同伴」,享有崇高的威望。隨著這一小股皈依者的發展,麥加的富商開始感到驚恐,害怕穆罕默德的教義將削弱過去的宗教信仰和阻止朝拜者對麥加聖物「黑石」的禮拜。由於反對勢力的增長,穆罕默德應邀前往麥地那。這是麥加以北約30O英里處的商路上的一座綠洲城市。這裡雜居著阿拉伯部落和猶太部落的居民,因此,穆罕默德被當作仲裁者受到歡迎。622年,穆罕默德移居麥地那,阿拉伯人稱這一事件為「希吉拉」,伊斯蘭教曆則以事件發生的這一年為紀元。

由於他的教義主要基於猶太教的教義、傳說和經典,穆罕默德希望他能作為麥地那猶太人的先知的繼承者受到他們的歡迎,但麥地那猶太人嘲弄了他的要求。於是,穆罕默德轉而反對他們,最終將他們驅逐出城,並把他們的財產分給了他的信徒。從此,伊斯蘭教具有更加鮮明的阿拉伯民族的色彩,麥加取代耶路撒冷,成為穆斯林必須朝拜的方向。穆罕默德漸漸說服了麥地那的阿拉伯人接受他的宗教信仰,並以他的教義為基礎,建立了一個神權政治國家。

旗幟前面寫道:「除安拉外,別無神靈」;騎馬樂師參加穆斯林最大的節日——大節。這一節日是每年朝拜麥加最後日期的標誌。

穆罕默德以麥地那為基地,組織了對麥加商隊的襲擊。這種襲擊是阿拉伯游牧民普為接受的經濟活動。如今,他們聚集在「先知」的旗幟下,希望獲得戰利品,並順便得到靈魂的拯救。到630 年時,穆斯林已十分強大,完全可以佔領麥加;在麥加,穆罕默德使收藏在天房克爾白中的黑石成為伊斯蘭教的朝拜聖物。於是,他實現和解,以此維護伊斯蘭教的基本信條,並使其紮根於傳統的阿拉伯習俗之中。到632年穆罕默德去世時,大多數阿拉伯部落——雖不是全部——已承認他的至高無上的地位,並向他進貢。

過去,在他本國,穆罕默德見過一些崇拜偶像的儀式。現在,他給它帶來了一個宗教和一部天啟的經典,帶來了一個具有良好的組織和武裝、統治了整個半島的社會和國家。一個世紀內,他的信徒們從勝利走向勝利,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強大帝國,並傳播了他的教義。如今,這一宗教在世界上擁有5億信徒。如果以對事態發展的影響為標準,那麼,穆罕默德無疑是歷史上的一位巨人。

三、征服時期

正因為穆斯林社會是穆罕默德天才的結晶,所以他死後,這一社會的各組成部分報可能分裂。部落酋長認為,他們對穆罕默德的服從,已隨他的死一起完結。於是,他們停止納貢,恢複行動自由。這一撤回,伊斯蘭教歷史上稱為「變節」,即叛教,引起了一系列有計畫的戰爭。這些戰爭制服了「叛教的」部落,迫使他們回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