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編 1914年以來西方衰落和成功的世界 第三十章 後記:我們的黃金時代嗎?

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得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錶!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麼象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象一個天神!

伯特蘭特·羅素

當今世界實質上是歐洲的擴張和全球霸權的產物,也是這種擴張和霸權所激起的反應的產物。影響和反應已導致了各種各樣的情況,引起了眾多的問題,也產生了許多希望。所有這一切意味著當今世界處於不斷變化之中,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實際上都在經歷變革。確切地說,每個時代都是一個過渡期。但今天,變化的過程在速度、廣度和深度方面卻是空前的。這必然導致混亂和不幸,但也展現了新的前景,揭示了新的機會。本章首先考察各種問題,然後討論種種希望,最後探討決算表根據調查人類過去500年歷史後得出的觀點深討未來的前途。

種族衝突

歐洲擴張的一個明顯的但卻常被忽視的結果是人類各種族的混合(見圖「世界的種族分布」)。1500年以前,黑人集中在非洲;蒙古種人集中在中亞、北亞、東亞和南北美洲;高加索種人集中在歐洲、北非、中東和印度。1500年以後,由於自願的和被迫的大規模遷移,這種種族隔離的狀況逐漸有了改變。今天,在南北美洲存在著很大程度的種族混合,在非洲、中亞和西伯利亞也有較小程度的種族混合(見第九章第二節)。

有種族混合的地方自然遠比幾乎沒有種族接觸的地方更有可能發生種族衝突。英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情況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戰前,英國幾乎沒有種族糾紛。但戰後,除不少黑人從英屬西印度群島遷入英國外,還有相當多的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阿拉伯人移居英國。英國的某些城市中心首次出現了很大的有色人種的居住區。英國第一次經歷了突然發生的種族暴力行動。

不能由此得出結論說,世界種族地圖上的變化使種族衝突成為不可避免的事。的確,引起衝突的是歐洲擴張的環境——即這樣一個事實:由於歐洲人享有技術和軍事優勢,他們能佔領人煙較稀少的西伯利亞、澳大利亞和南北美洲,能將數百萬非洲人運到新大陸的奴隸種植園;能征服非洲和亞洲的巨大殖民地;然後,能編造出種族優越的神話,以使他們的最高領主和最高統治者的權位合理化。羅得斯公開宣布:「我認為我們是世界上最優等的種族,我們在世界上佔據的地區越多,對人類越有利。」這種自命不凡的樣子可能比經濟剝削更激起有色人種的憤怒——近幾十年來尤其如此,因為各個領域的科學家幾乎一致認為,沒有一個種族在智力上優於其他任何種族。

目前的種族關係因國家的不同而迥然相異。處於一個極端的是夏威夷和巴西,在那裡,種族混合十分廣泛,而且正在繼續進行,因此,種族歧視較少。處於另一極端的是南非,南非實施嚴格的種族隔離政策,這一政策不僅正在迅速地使北面的黑非洲開始持敵對態度,而且很快遭到了全世界輿論的反對。處於這兩個極端之間的是美國,在美國,黑人的地位近幾十年來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各種因素的結合現已引起一場規模空前的民權運動。這種黑人運動的高漲十分明顯,它打破了美國社會傳統的自滿情緒,引起了國際上廣泛的關注。

種族衝突的一個新特點是,它現已成為一個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全球性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種族糾紛被認為純粹是有關國家的事情,但今天,情況已不再如此。各種事件,無論是發生在南非礦山、美國校園還是英國工業城鎮里,都立即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有關種族歧視或暴力行動的報道在非西方地區的人民大眾中激起了強烈的反感。在馬來亞,美國邊遠落後地區的黑人將他們的黑人聚居區看作是受剝削的殖民地,將他們自己看作是受壓迫的殖民地居民。蘇聯人在進行多年的反西方「種族主義的帝國主義者」的刺耳宣傳後,現在自己也在經歷亞非學生在蘇聯城市中舉行的示威遊行,這些學生打著諸如「莫斯科是第二個亞拉巴馬」之類的標語,抗議蘇聯的種族主義。現在的危險是世界範圍的反殖民主義將越來越帶有反對白人的特色,產生無法預料的影響。英國著名的權威人土巴巴拉·沃德說:

目前,大多數西方人認為種族問題主要是這樣一個問題:非洲血統的男子和婦女在非洲或美國能否獲得完全平等的地位。但是,這種意法可能已過時。現在的問題不再是非洲人能否獲得平等,而是變成一個更大的疑問:白種人的男子和婦女是否將失去平等。人類在經過300年的白人統治之後是否將平安進入種族平等的社會,這一點還無法確定。

富國和窮國

近代以前,西歐並不是一個發達地區,而是一個不發達地區。11世紀,中國生產的鐵是1640年英格蘭和威爾士合在一起生產的鐵的兩倍半。到12世紀時,中國幾大城市各擁有人口1300萬左右,相當於當時整個英格蘭的人口。1203年,當西歐人開始圍攻君士坦丁堡時,他們對「那些高大的城牆和巨大的塔樓……那些富麗的宮殿和高聳的教堂」充滿敬畏之心,「這類建築如此之多,若非親眼看見,真教人難以置信。」

在近代,這一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轉變,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來自海外貿易和海外殖民地的刺激作用和利潤以及對整塊整塊大陸的拓居和開發。因此今天,世界工業總產量的90% 來自歐洲和由歐洲民族佔據的地區。世界上大約三分之二的人平均年收入約200美元,而其餘三分之一的人平均年收入高達2400美元,如美國的情況就是這樣。由於占多數的窮人大部分生活在北緯30度以南地區,這一全球的經濟上的劃分是緯度方向上的。這種以經濟方式作出的全球的南北劃分在許多方面比根據國界或意識形態集團作出的傳統劃分更有意義。

世界不僅分成了富裕的北方和貧窮的南方,而且兩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人均年收入在200美元以下的國家的經濟增長率每年大約僅為2%左右,而較富裕的國家的經濟增長率通常為前者的兩倍甚至兩倍以上。

造成全球收入分配中的這一差異的一個原因是出生率的不同。一般地說,窮國的出生率高,富國的出生率低。經濟增長率2%而出生率2—3%意味著生活水平的停滯不變或下降,經濟增長率4%而出生率約1%則意味著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

造成全球收入分配中的這一差異的另一原因是文盲率為60% 或60% 以上的不發達國家缺乏受過專門培養的人才,而培養出經濟發展所必不可少的技術工人、工程師和專業人員比掃盲更難。最後,全球的不平衡還起因於歧視不發達國家的國際貿易協定。不發達國家生產的糧食和原料的價格趨於下降,而它們購買的工業製成品的價格卻趨於上漲。這損害了不發達國家的購買力,因此,它們今天以一定數量的原料換得的工業品比10年前大約少三分之一。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兩次會議分別於1964 年和1968年召開,但是,用出席1968年會議的巴西代表的話來說,這兩次會議的給果僅僅是「含糊的許諾和友好的表白。……因此,我們幾乎還處在4年前所處的狀況中,我們中的有些人可能還認為我們實際上已遠遠落後於我們1964年時所處的狀況。」因此,如表1所表明的那樣,富國和窮國之間的巨大差距繼續存在,倫敦《經濟學家》警告說,最終結果也許是「白人的1789年」。

表1 世界的不平衡:富國和窮國——1970年(表中數字表示世界總數的百分數)

世界大同中的民族主義

幾內亞總統塞古·杜爾已聲明;「幾內亞寧願要貧窮中的自由,也不要卑屈中的富裕。」這一口號清楚地表明了當今時代的一個矛盾和問題——民族主義正在一個在其他方面均日趨統一的世界中迅速發展。這個問題也可直接歸因於歐洲的影響,因為民族主義起源於歐洲,並隨著歐洲的擴張而傳播到全世界。

事實上,民族的團結和好戰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歐洲人能成功地建立起他們對全球的統治。征服者的專城努力和冷酷無情使他們能輕易地在美洲大陸取得勝利,這種專誠努力和冷酷無情與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的招致毀滅的不團結和軟弱無力的抵抗形成了鮮明對照。一小撮英國人之所以能征服印度次大陸,與其說是因為他們在技術上佔優勢,不如說是因為印度當時缺乏一種把所有印度人團結在一起的民族主義,不能結成反對西方入侵者的統一戰線。如果印度人當時受到民族意識的激勵,情況就會完全不同,相反,如果少數印度冒險家出現在英國,而不是少數英國冒險家出現在印度,其反應也會完全不同。在中國,情況同樣如此,孫中山已認識到了這一點,他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