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編 1914年以來西方衰落和成功的世界 第二十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球性的影響(下)

1942年:軸心國勝利的一年

1942年,德國、義大利和日本幾乎在各處都取得了勝利。強大的攻勢蹂躪了蘇聯、北非和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區,就象一隻帶有三個爪的巨大爪子在抓取歐亞半球。與此同時,德國的潛艇和水面艦船正威脅著同盟國的航線,1942年,同盟國船隻的損失平均每月為40萬噸位左右。

日本人取得了最為驚人的勝利,他們迅速征服了太平洋廣大地區,從阿留申群島擴張到澳大利亞,從關島擴張到印度。日本人之所以獲得成功,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每次都是在對手實際上不可能進行抵抗時發動進攻。法國和荷蘭已被佔領,英國正在為自己的生存而拚命鬥爭,美國則剛開始從和平時期的經濟轉向戰時經濟。這樣,日本人便進入了一個真空,他們迅速而又輕易地填滿了這一真空。西方列強將它們的殖民地作為原料的提供者和製成品的消費者的傳統做法,也有助於日本的成功。儘管這種安排對母國也許有利,但它卻阻礙了殖民地地區的經濟發展。即便是印度這樣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的國家,也不能生產一輛吉普車、一架飛機或一艘登陸艇。這意味著所有基本的軍用物資都必須從幾千哩以外的歐洲或美國運來。殖民國家傳統的政治政策也在這最後較量的時候使它們自食其果:普通的印度人、緬甸人或印度尼西亞人都不明白為什麼他們應該為保衛他們心目中的暴虐的異族政權而戰鬥。他們在沒有積極地歡迎和幫助日本侵略者的同時,採取了一種你們兩家都該死的態度。日本人狡猾地利用這種感情,提出了諸如「亞洲人的亞洲」之類的口號。十分有意義的是,日本人只是在菲律賓群島才遇到了有力的抵抗,菲律賓群島後來於1946年成為一個自治共和國,擁有一支自己的、10萬人的國民軍隊。

就在珍珠港事件發生三天後,日本人又取得了一個勝利:他們的以地面為基地的飛機在暹羅灣擊沉了英國戰列艦「威爾斯親王號」和戰列巡洋肌「擊退號」。因為這是兩艘由精選的船員操縱的新軍艦,所以,它們的損失給英國人的打擊與珍珠港事件給美國人的打擊一樣大。「在整個戰爭中」,丘吉爾後來寫道,「我從未受到一個比這更直接的打擊……多少努力、希望和計畫與這兩艘軍艦一起沉沒了。……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上,除珍珠港倖存的、正急忙駛回加利福尼亞的美國軍艦外,再沒有英國和美國的主力艦了。日本在所有這些浩翰無垠的水域上都是至高無上的,而我們在各處都是較弱的、無防備的。」

到聖誕節時,也就是珍珠港事件發生兩個多星辨後,日本人已佔領了關島、威克島和香港。他們侵入了以往一向被認為是堅不可摧的馬來半島的叢林。由於有多年與中國游擊隊作戰的經驗,日本人已使他們的官兵學會繞過敵軍陣地,從兩翼和背後發起進攻。他們攜帶輕型迫擊炮和給養,利用輕型坦克、自行車和當地的運輸工具,在地面交通很差的地區迅速行進。這些戰術證明是非常成功的,到1942年2月15日,隨著8萬士氣沮喪的英國、澳大利亞和印度軍隊向5萬日本軍隊投降,新加坡這一大要塞陷落了。丘吉爾將這一失敗描寫為「英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災難和最大的投降。」不僅僅如此,新加坡長期以來一直是西方帝國主義在亞洲的光輝象徵。它的淪陷對20世紀後半世紀的影響同蘇聯在對馬海峽的失敗對20世紀前半世紀的影響一樣重大。

實質上,這同樣的格局也在緬甸和印度尼西亞重演。1941 年12月10日,日本軍隊越過了緬甸邊界。到4月時,他們已佔領了仰光和曼德勒,英國、印度和中國聯軍沿著隱蔽的叢林小道逃到了印度。在印度尼西亞,荷蘭軍總司令於3月8日在萬隆率部投降。1月2日,日本人在菲律賓登陸並佔領馬尼拉時也沒有遇到更大的麻煩。但是,美-菲聯軍在麥克阿瑟和韋恩賴特將軍的先後領導下,在多山的巴丹半島上一直堅持到5月6日。日本人再進一層,佔領了印度洋上的安達曼群島和阿留申群島中的阿圖島和基斯卡島。這樣,在5個月內,日本人只傷亡15000人就贏得了一個擁有1億多人口、能提供世界95%的橡膠原料、90%的大麻和三分之二的錫的帝國。正如丘吉爾向眾議院秘密吐露的那樣: 「……日本的暴行、兇猛、技術和能力遠遠超過了我們原先所預料的一切。」

其時,在蘇聯戰場上,希特勒於1942 年6月又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進攻。由於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在前一年已被證明是堅不可摧的,因此,他這時命令部隊南下。他的目標是到達伏爾加河和裏海,由此將蘇聯分成兩半,切斷蘇聯紅軍的來自高加索的石油供應。正如在1941年那樣,裝甲師首先迅速地席捲了平坦的草原地區。7月初,他們佔領了克里米亞的塞瓦斯托波爾大要塞,7月底,又重新佔領了羅斯托夫。然後,他們渡過頓河,東南朝高加索油田、東北朝伏爾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呈扇形展開。到8月22日時,納粹的坦克已佔領邁科普石油中心,不過,他們沒能佔領格羅茲尼的大油田。希特勒派了大量的裝甲部隊去參加高加索方向的進攻,不過,愛德華·馮·克萊斯特將軍後來說:「我不需要裝甲部隊的援助,它們堵塞了我正要使用的道路。」據克萊斯特說,他們本來「無需戰鬥」就能在7月底佔領斯大林格勒。但是,直到一個月以後,從高加索姍姍來遲的裝甲師才推進到斯大林格勒略北的伏爾加河。這時,蘇聯人已將大量增援部隊調入這座城市,它已不再是一座能攻克的城市了。然而, 1942年被德國人佔領的領土的總面積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柏林,希特勒宣布,他的部隊已到達蘇聯心臟地區的伏爾加河兩岸,而且永遠不會被擊退。

在北非,1942 年也是德國人取得勝利的一年。這一定程度上是由於英國人因不幸地試圖阻止德國人進入希臘而削弱了自己在北非戰線上的力量。同時,英國地中海艦隊被水雷和潛艇摧毀了一大半,而納粹德國空軍十分猛烈地轟炸了馬爾他,使這座島嶼一時不能用作空軍和海軍基地。此外,希特勒在1941年初就已決定,派他的最有才幹的指揮官埃爾溫·隆美爾將軍去北非,支持正在動搖的義大利人。隆美爾雖然不是普魯士軍事階層的成員,但由於他在法國戰役中的突出功績而晉陞得很快。作為一位精明的戰略家和有闖勁的領導人,他迅速地把他有名的非洲軍團訓練好。1941年3月,他發動了一次進攻,迫使英國人穿過利比亞向埃及邊境撤退。1942年 5月,他繼續發動進攻,越過邊境進人埃及,到達離亞歷山大只有50哩的阿拉曼。隆美爾深信自己將取得徹底勝利,他為勝利進入開羅挑選了一匹白色的戰馬,而表示感激的「元首」則將他提升為陸軍元帥。

即使在海上,1942 年,德國人也取得了驚人的成功。英國人和美國人都在幾千哩長的補給線的盡頭作戰,而蘇聯人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經由北角或波斯灣運來的軍用物資。這是一種有利於日本和德國海軍的、如預先計畫那樣的形勢;日本和德國的海軍分別是(繼美國和英國海軍之後)世界上第三大和策四大海軍力量。比起日本人,德國人使同盟國船隻遭受的損失要大得多,這主要是因為德國的潛艇艦隊更大,更有力,離同盟國的主要航道也更近。在整個戰爭過程中,同盟國和中立國損失了總噸位為 23506000長噸的船隻,相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損失的船隻的1.5倍。其中,四分之三的船隻是在大西洋損失的,70%的船隻是被潛艇擊沉,只有 30%的船隻是被水雷、水上船隻和飛機擊沉的。船隻沉沒的噸數從1940年的3992000噸上升到1941年的4329000噸,1942年達到了頂峰,為8330000噸。在以後的兩年中這種損失下降到4065000噸和1495000噸。1942年出現了船舶危機,直到這年秋天同盟國造船廠的產量才超過損失的船隻。

1942年,軸心國在每條戰線上都處於最幸運之時。在北非,隆美爾正準備進攻開羅,在蘇聯,德國軍隊已到達伏爾加河,在太平洋,日本人似乎正準備猛撲澳大利亞和印度,只有公海上的艦艇戰在這年年底以前一直打得難分難解。

1943年:形勢的倒轉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三年,軸心國沒有遭受任何阻礙。1942年底,隨著蘇聯人在斯大林格勒的巨大勝利、英國人在埃及的突破性進展、盟軍在法屬北非的登陸、墨索里尼的垮台、盟軍對德國的連續不斷的轟炸和日本艦隊在太平洋的失敗,戰爭開始出現了轉折。

斯大林格勒是一座很難防守的城市,它沿著一哩寬的伏爾加河兩岸不規則地延伸出去30 哩,蘇聯的軍隊和給養必須靠這條河用船運輸。不過,斯大林命令要不惜任何代價守住這座城市。它是重要的工業中心,平時生產拖拉機,戰時生產坦克。它位於伏爾加河最西端的拐彎處,戰略位置也十分重要。如果它落到德國人手中,這個國家實際上就會被切成兩半,高加索的石油不再能沿著伏爾加河上運到北部戰場。斯大林格勒的淪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