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編 1914年以來西方衰落和成功的世界 第二十一章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義起義(上)

自日本戰勝俄國那天起,亞洲各國人民就抱有擺脫歐洲壓迫的希望;這一希望在埃及、波斯、土耳其、阿富汗、最終在印度引起了一系列獨立運動。……如果我們要恢複自己的權利,就必須訴諸武力。

孫中山,192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殖民地地區出現了革命的浪潮。雖然這些革命的根源可追溯到1914 年以前的那些年裡,但正是戰爭本身直接促進了革命。最終的結果各不相同:一端的土耳其人達到了他們提出的大多數目標,另一端的里夫部落成員卻遭到了慘敗,而位於兩者之間的埃及人、伊拉克人、印度人和其他種族則獲得了憲法上的適度讓步。回顧歷史,這些起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20年中最終摧毀歐洲諸帝國的大動亂的序幕。

一、土耳其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所有反對歐洲人統治的殖民地起義中,土耳其人的起義最為驚人、最為成功。大戰期間,他們遭到了慘敗,接著,被迫接受了屈辱的停戰協定與和平條約。然而,他們很快挽回了敗局,在武裝衝突中擊敗了他們的敵人,贏得了一個有著較為有利的條款的新條約。因此,在所有的同盟國中,只有原始的、受人輕視的土耳其有能力反抗獲勝的協約國,迫使它們接受對媾和條約所作的修改。要理解這一異乎尋常的結果,就必須回顧一下戰時有關奧斯曼帝國的複雜的外交活動。

戰時的外交

英國是大戰幾年中有關中東的大部分外交活動的主要幕後發起者。它應對三組時常相衝突的協約——與其盟國的協約、與阿拉伯代理人的協約以及與猶太復國主義者的協約負責。

協約國之間的協約共有四個,全是為瓜分奧斯曼帝國作準備的秘密條約。第一個條約是《君士坦丁堡協定》,它包含了1915 年3月至4月的五個星期中俄、英、法三國在外交上所作的交易。西方強國勉強同意,如果獲勝,俄國就可以并吞君士坦丁堡、土耳其海峽及其兩岸的大片內地。作為交換,英法規定,它們以後將明確各自對波斯、阿拉伯半島以及奧斯曼帝國的要求。幾個星期後,即1915年4月26日,為了使義大利成為協約國,英、法、俄三個協約國同義大利簽訂了秘密的《倫敦條約》。條約規定,除阿爾卑斯山脈和達爾馬提亞沿岸的領土外,義大利還將得到小亞細亞西南部的省份阿達利亞,另外還將獲得對多德卡尼斯群島的全部主權;義大利在1911-1912年的意土戰李中已佔領了該群島。

這些密約中影響最大的條約——1916 年4月26日簽訂的《賽克斯一皮科協定》——明確了英國、法國和俄國的全部要求。俄國可得到已許給它的君士坦丁堡和土耳其海峽,以及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部分領土和安納托利亞北部地區。英國將獲得美索不達米亞和地中海港口海法及阿卡。法國的勢力範圍將包括提爾以北的敘利亞領土、阿達納省和安納托利亞西南部的西里西亞地區。最後,約旦河以西、從加沙到提爾的巴勒斯坦因是聖地所在,將置於國際管理之下。

義大利人獲悉《賽克斯一皮科協定》的安排後,擴大了他們的要求,並堅決要求外交上的認可。這些要求因英、法、意三國於1917年4月簽訂的《聖讓-德莫里耶訥協定》而得到滿足;根據這一條約,義大利除得到已分給它的阿達利亞省外,還將獲得小亞細亞西岸的大部分地區。

這些密約是對奧斯曼帝國的死刑執行令。它們不僅切掉了阿拉伯的一些省份,而且切掉了小亞細亞半島的大部分地區。除去法國、義大利和俄國的勢力範圍,留給土耳其人的僅是其故國北部的20000平方哩土地。更重要的是,這些密約與英國當時正同阿拉伯代理人締結的某些條約直接相抵觸。

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英國就已對阿拉伯人感興趣,將阿拉伯人看作是可與當時正向德國靠攏的土耳其人相抗衡的力量。某些阿拉伯集團無疑受到了關注,這尤其是因為青年土耳其黨的土耳其化政策(見第十四章第三節)。阿拉伯人中最主要的權貴要數哈希姆系家族的埃米爾·海珊,他是聖地的保護者和麥加的國王。早在1914年,海珊的第二個兒子阿卜杜拉經過開羅時,便已就英國為阿拉伯人反對土耳其人的起義提供可能的援助一事試探過英國人的意見。1914年11月,土耳其一加入同盟國,英國人就熱切地恢複這些接觸。海珊同英國駐埃及高級專員亨利·麥克馬洪爵士經過長期談判,最終締結了軍事聯盟,並達成了一個在以後幾年中引起無數麻煩的不明確的政治協議。作為對阿拉伯人反抗土耳其人的回報,英國人同意承認北緯37 度以南、包括阿拉伯半島在內的各阿拉伯國家的獨立。在1915年7月到1916年3月的長期信件交換中,麥克馬洪堅持要求這一協議應以不侵犯法國人在敘利亞的未加詳細說明的利益為條件。海珊回答說,他決不同意任何阿拉伯國家成為任何強國意即法國的殖民地。為了避免阿拉伯起義延期,這一有爭議的問題一直沒有澄清,致使幾年後產生了不幸的結果。

在英國外交部與海珊交涉的同時,印度部正同內志的蘇丹伊本·沙特談判;沙特的領地離波斯灣更近。1915年12月26日,雙方達成一項協議,根據這一協議,印度部承認伊本·沙特的獨立,作為對他在戰爭中友好地保持中立的回報。另一個英國政府機構的介入並沒有改變英國已向伊本·沙特和海珊許下了互相矛盾的諾言這一事實。

另一個相衝突的許諾,即對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的羅思柴爾德勛爵所作的許諾,對未來更為不祥。猶太復國主義是一場民族主義運動,早在19 世紀最後25年中已作為對愈演愈烈的排猶主義的一種反抗而在歐洲猶太人中間發展起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1897年成立於巴塞爾,曾多次請求奧斯曼帝國政府允許他們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居民團體。當時,土耳其人已為各屬國民族主義者的種種要求所困擾,他們拒絕了猶太復國主義者的請求。反過來,猶太復國主義者也拒絕了英國人提出的在烏干達建立一個居留地的建議,因為沒有錫安山 的猶太復國主義是不可想像的。

由於土耳其捲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和美國的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乘機要求協約國允許他們在奧斯曼帝國滅亡之際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國家。由於為這一目的施加了政治壓力,猶太復國主義者逐漸爭取到了英國政府主要領導人對其主張的贊同。英國政府主要領導人還希望為協約國事業贏得俄國和美國許多有影響的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的支持,這一願望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他們的立場受到了影響。此外,他們還擔心德國和土耳其會樂於作出讓步以取得國際猶太復國主義者的支持;這種擔心是有幾分道理的。目此,1917年11月2日,貝爾福勛爵寫信給羅思柴爾德勛爵,宣稱英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家園……但不言而喻,不能做任何有損於巴勒斯坦現存的非猶太人社會的公民權利和宗教權利的事情。……」很明顯,這一《貝爾福宣言》與《賽克斯-皮科協定》以及《海珊-麥克馬洪協定》都是相衝突的。

既然有這一大堆矛盾,調停人在巴黎沒有作出任何有關中東問題的永久性決定也就不足為奇了。最後,正是英國和法國,決定了解決方案,因為那時美國正撤回到與世隔絕的境地,俄國因內戰和外國干涉而陷入混亂,義大利則由於內部糾紛而動彈不得。因此,《塞夫爾條約》(1920 年8月10日)實質上是英法擬訂的,它的條款也反映了這一點。法國得到了敘利亞託管地,而英國除保護國埃及外,還獲得了美索不達米亞和巴勒斯坦。義大利分得了多德卡尼斯群島,希臘因其首相韋尼澤洛斯巧妙的外交手腕而獲得了愛琴海上的幾座島嶼、東色雷斯以及士麥拿地區的五年管轄權;五年後,對士麥拿地區的最後處置將由公民投票決定。亞美尼亞和漢志王國的獨立得到承認。最後,蘇聯由於同協約國干涉勢力發生武裝衝突,由於公布和否定了沙皇的大臣們所簽定的秘密條約,沒有得到君士坦丁堡和土耳其海峽。相反,君土坦丁堡這一戰略要地卻處於土耳其的主權之下,不過,土耳其海峽將被解除軍事管制,置於國際控制之下。

這些條款與過去給阿拉伯人的許諾完全相反,與協約國公開聲稱的民族自決的原則也完全相反,它們在整個中東引起了武裝抵抗的浪潮。諸因素的結合使土耳其人能徹底廢除《塞夫爾條約》,而阿拉伯人經過幾年的頑強鬥爭贏得了一個又一個的讓步。

共和國的勝利

近代土耳其的喬治·華盛頓是穆斯塔法·凱末爾,他後來被稱為「土耳其之父」。他因在戰爭中成功地保衛了達達尼爾海峽而成名,不過,這時他的名聲並沒有達到頂峰,因為他與已使土耳其捲入戰爭的青年土耳其黨不和。凱末爾的機會出現在停戰之後,當時他帶頭反對《塞夫爾條約》。他完全樂意放棄舊帝國的阿拉伯諸省,但拒絕割讓東色雷斯,拒絕接受有關君士坦丁堡和土耳其海峽的條款。此外,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