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編 西方據優勢地位時的世界,1763-1914年(下) 第十九章 這一時期對世界歷史的意義

首先,我想向你們再次強調由於東方諸民族新近被喚起的雄心和願望而展現出來的充滿困難和可能的危險的巨大前景。這一衝突的最終結果將會怎樣……這是無法預言的。然而,這一點卻是確鑿無疑的——接觸西方思想和西方觀念已對東方各民族產生了富有生氣的影響。那些與西方接觸最密切的民族已極其明顯地表現出西方的影響。

羅納德謝勛爵,1909年

1763年至1914年這一時期是歐洲直接或間接地成為全球主人的時期,在世界歷史上居有突出地位。歐洲的霸權不僅在政治領域——以大殖民地帝國的形式——表現得很明顯,而且在經濟和文化領域也表現得很明顯。但是,1914年前的十年中,還發生過對歐洲優勢的嚴重挑戰,其中最重大的一次挑戰是日本打敗俄國。當時土耳其和波斯的革命以及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區的地下騷動也值得注意。我們將首先考察歐洲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優勢,然後考察對這種優勢的早期挑戰。

一、歐洲的政治優勢

1500 年至1763年間,歐洲由於控制了各大海洋和西伯利亞及南北美洲人煙比較稀少的地區,已從默默無聞的地位中崛起。但對亞洲和非洲來說,歐洲的影響在倡世紀末時仍然很小。在非洲,僅在沿海地區有一些奴隸貿易站,在大陸南端有一個小小的布爾人居留地。同樣,在印度,歐洲人也被限制在沿海少數幾個貿易站,實際上還沒有開始影響遼闊的內地。在東亞,儘管西方人要求進一步的交往,但還是被嚴格限制在廣東和九州。如果18世紀後期歐洲同非洲的關係以及同亞洲的關係由於某種奇蹟而突然中斷的話,那麼,三個世紀的相互影響就會沒有什麼成績可言。幾乎只有幾座破壞了的貿易站和教堂才會讓人想起那些曾越海而來的入侵者。日常生活就會象過去幾千年那樣以傳統的方式繼續下去。

到1914年時,這種形勢已起了根本的變化。歐洲的影響已在廣度和深度方面大大增強;世界大片大片的地區——美國、拉丁美洲、西伯利亞和英國自治領——都已歐化。歐洲人向所有這些地區遷移,不同程度地取代了土著民族。的確,到1914年時,美國和拉丁美洲已贏得政治上的獨立,英國自治領也已實現自治。然而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這些地區已成為被歐化的地因它們在種族結構、經濟關係和文化制度等方面與歐洲有著密切的關係。

大片大片的地區,包括除賴比瑞亞和衣索比亞之外的整個非洲大陸和亞洲大部分地區在內,全都變成了歐洲列強的殖民地。在面積達16819000平方哩的亞洲地區,至少有9443000平方哩的土地處在歐洲統治之下。其中6496000平方哩的土地由俄國統治,1998000平方哩的土地歸英國統治,587000平方哩的土地被荷蘭統治,248 00O平方哩的土地由法國統治,11400O平方哩的土地歸美國統治,193000平方哩的小塊領土被德國統治。與這些遼闊的殖民地領土形成鮮明對照,日本,這個1914年亞洲唯一真正獨立的國家,僅有161O00平方哩的土地。

除這些殖民地和歐化了的地區外,世界的其餘部分則由那些名義上獨立,實際上半殖民地化的國家組成。這些國家除了包括象伊朗、阿富汗和尼泊爾之類的較小國家外,還包括中國和奧斯曼帝國這樣的大國。所有這些國家都由歐洲的經濟和軍事勢力控制;它們之所以能保持名義上的政治獨立,僅僅是因為歐洲列強對其瓜分事宜不能達成一致意見。

這樣,到1914年時,歐洲已稱霸全球。這是一個漫長過程的非凡頂峰,這一漫長過程從500年前葡萄牙船長開始沿非洲海岸摸索前進時就開始了。現在,隨著權力的史無前例的集中,歐亞大陸的一個半島已成了世界的中心。

二、歐洲的經濟優勢

1914 年時的歐洲霸權不僅在廣度上,而且在深度上也是前所未有的;這一點能從歐洲所實行的經濟控制中覺察出來。歐洲已變成世界的銀行家,為建造橫穿大陸的鐵路、開鑿溝通海洋的運河、開發礦山、建立種植園提供所需的資金。到1914年時,英國在海外的投資已達40億英鎊,占其全部國民財富的四分之一;法國的投資達 450億法郎,相當於其國民財富的六分之一;德國的投資達220至250億馬克,為其全部財富的十五分之一。

歐洲不僅成了世界的銀行家,而且已成為世界的工業工場。1870年,歐洲的工業產量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64.7% ,而唯一的對手美國僅佔23.3%。到1913年時,雖然美國已向前發展,達到了35.8%,但這一年歐洲工廠的產量仍佔世界總產量的47.7%。

歐洲資本和技術大量輸出的結果是全球經濟空前統一:到1914 年時,除了在全球陸地上架設了巨大的電報和電話線路網外,還在諸大海的海底鋪設了516000多公里的電纜。到1914年時,已有總噸位為5000萬噸的 3萬多艘船隻裝載貨物往返於世界各地。幾條運河的開鑿便利了世界貿易,其中最重要的是蘇伊士運河(1869年)和巴拿馬運河(1914年);前者將西歐到印度的航程縮短了 4000哩,後者將紐約到舊金山的距離減少了近 80O0哩。幾條橫穿大陸的鐵路的建成打開了諸大陸經濟開發的大門,美國和加拿大分別於1869年和1885年敷設了第一條鐵路;橫穿西伯利亞的鐵路於 19O5年建成;柏林到巴格達和好望角到開羅的鐵路也於 1914年基本鋪設完工。

諸大陸這一經濟上的一體化導致了全球生產率的驚人增長。1860 年至1913年間,世界工業總產量至少增加了6倍,1851年至1913年間,世界貿易額增加了12倍。正如所預料的那樣,歐洲在這一經濟騰飛中得益最多。雖然得不到有關全球狀況的統計數字,但據一位經濟學家估計,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區的生活水平是歐洲宗主國生活水平的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更準確地說,我們知道,英國在19世紀的最後二十五年中,其生活費用下降了三分之一,而在這同一時期內,工資卻略略增長了5%,從而使生活水平提高了35%以上。西歐其他國家在這些年間也取得了類似的進步。

三、歐洲的文化優勢

傳統的自然經濟向貨幣經濟的轉變,急速地影響了殖民地地區農民群眾的日常生活。貨幣在較早的時期里就已得到使用,但只是以一種輔助的方式被使用;那時,農戶進行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家庭的需要。可能已有人在當地市場上出售少數農產品,但並不是為了賺錢。相反,其目的只是弄點錢納稅,或者買一些必需品如鹽、小件鐵器等。由於人們常常通過簡單的物物交換來進行交易和履行納稅義務,所以,根本沒有貨幣轉手。但是,隨著歐洲人及其鐵路和機制商品的出現,以及他們對糧食和工業原料貪得無厭的要求,一種新的市場經濟被引進。不久,農民們發現自己正在為國際市場,而不是為自己和鄰居而生產這本身又意味著他們不僅日益受這時已在這種新經濟中富裕起來的商人和放債人的支配,而且日益受變化莫測的經濟波動的支配。封閉的、靜止的自然經濟向充滿活力的貨幣經濟和市場經濟的轉變,對生產能力來說是有益的,但它最初的影響無疑是具有破壞性的、令人不快的。19世紀中葉克羅埃西亞一位農民的以下這番具有諷刺意味的感想,在海外的千百萬農民中很可能一再引起共鳴: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奇蹟的時代,

賢哲告訴我大車行駛不需馬拉,

富麗堂皇的船隻無帆無風也能航行得象箭一樣快,

神奇的醫生能截肢而病人卻不叫喚也不痛,

新聞通過環繞地球的電線能在一瞬間傳遍世界,

鐮刀自動收割,紡車自行轉動,鐵犁自動開溝,

而我們仍象過去一樣渴望得到麵包。

歐洲的入侵不僅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而且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不過,這時智力上起變化的主要是殖民地世界的少數上層階級,而不是農民群眾;正是上流社會的極少數人,懂得西方語言,閱讀西方報紙和書籍,熟悉歐洲的歷史和現行政治。對接觸這種外來文化的最初反應常常是熱情地、不加鑒別地讚美西方的一切,但隨之而來的反應通常是敵視西方,並企圖至少保持和扶植傳統文化中的某些成分。印度一位知名人士寫於1925年的以下這段回憶,清楚地表達了這種對西方文化充滿矛盾心理的反應:

我們的前人是英國教育最初的結果,是極端的親英派。他們根本看不到西方文明或西方文化的缺點,而是給它的新穎和奇妙所迷住。個人公民權的授與、私人裁判權對傳統權力的取代、關稅的提高,所有這些在一個東方民族所意想不利的情況下突然而有力地到來;這個東方民族不知道遠古習俗和古老傳統的訓令,同樣也不知道要履行的義務。……英國的一切都是好的——甚至喝白蘭地酒也是一種美德;凡不是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