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1500年以前諸孤立地區的世界 第五章 西方擴張時的非歐亞大陸世界

不過,對東印度群島和西印度群島諸民族來說,由這些事件(歐洲擴張)產生的所有商業利益已沉沒。失卻在它們所引起的可怕的災禍之中。

亞當·斯密

當歐洲人由海路進入穆斯林世界和儒家世界時,他們最初的反應通常是尊敬和欽佩。這些西方人僅在海戰方面享有明顯優勢。在其他所有方面,他們發現,中東、南亞和東亞諸民族實際上至少能與他們相匹敵。這就說明了為什麼逝去三個世紀後歐洲人才能對印度和中國稍加控制。

然而,在非歐亞大陸世界,情勢完全不同。那時以前,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諸民族在政治組織、經濟發展和軍事戰鬥力方面,均未達到與歐亞大陸相似的水平。因而,它們都較早地屈服於歐洲人的統治,只是程度上殊為不同。本章論述西方入侵時非歐亞大陸世界的形勢和盛行的制度,著重說明為何19世紀以前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除沿海地區外,仍是不可滲入的,為何南北美洲較易於侵入,為何澳大利亞從一開始起便門戶敞開。

一、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

地理環境

就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以下稱非洲)與歐亞大陸的關係而言,非洲呈現了一幅似乎有悖常理的古怪圖景。非洲完全不同於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一直與歐亞大陸保持著持續的、只是有時頗微弱的聯繫。然而,歐洲人對非洲的侵入卻比對南北美洲或澳大利亞的侵入要緩慢得多。在其他新發現的大陸被開發和殖民後,非洲依然為 「黑暗大陸」達數世紀之久。到 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時,非洲還只有沿海邊緣地帶和內地少數孤立地區為外人所知。甚至到1900年,非洲尚有四分之一內地未被勘探。直到比較近代時,製圖員在繪製這黑暗大陸的地圖時,仍大量地依靠自己的想像。正如迪安·斯威夫特所描繪的:

在非洲地圖上,地理學家們用野生動物填補空白。

因此,對於不適於居住的丘原,便填上大象以代替城鎮的缺乏。

儘管東半球的非洲和歐洲相鄰近,而且,自最古代起便保持著聯繫,然而,非洲卻奇妙地不為歐洲力量所滲透;其原因何在呢?從某些地理因素的作用中,可找到部分而非全部的回答。一個因素是炎熱、潮濕的氣候以及與之密切聯繫的許多熱帶疾病;這些疾病特別流行於地勢低洼的沿海地區。並非整個非洲均有害身體健康:沒非洲大陸北部、南部和東部邊緣區的是小而重要的地中海氣候區和亞熱帶氣候區;今天,大多數歐洲移民就居住在那裡。但是,非洲大陸的大部分地區有著不適於居住的氣候,而這些地區卻是歐洲人通常首先遇到的。一位最偉大的非洲探險家評論說:

非洲是真正的魔王——自然界的反對人類興旺的反動勢力——的主要堡壘。在這裡,眾蠅之王別西卜集結起由昆蟲、扁虱和線蟲組成的一支支蠕蟲狀的、禽獸似的軍隊。它們……將一些微生物傳送到人類和其他脊椎動物的皮膚、血管、腸和脊髓中去;這些微生物引起了種種致命的、毀形的或招致衰弱的疾病。

非洲大陸也是極難進入的。一個原因在於,海岸線未被大小海灣或內海所破損;雖然非洲面積為歐洲的三倍,其海岸線卻比歐洲的還短。缺乏象地中海、波羅的海或黑海那樣的內海,意味著非洲內地不向外界開放。非洲的這種難以進入,由於北部令人生畏的障礙——撒哈拉大沙漠和尼羅河大沼澤地而得到進一步增強。沿東、西海岸的長達千哩的沙提也是有效的屏障。即使這些屏障被穿越,還存在別的阻礙,即內地高原的大河沿一道道懸崖朝低洼的沿海地帶飛流直瀉時形成的許多急流和瀑布。

而且,非洲內地還缺乏可與美洲大陸的金銀或東印度群島的香料相媲美的、易到手的財源;這,也令早期歐洲人沮喪泄氣。後面(第六章第一節)將看到,葡萄牙人率先從事歐洲海外探險,是為了開闢非洲內地的黃金和奴隸貿易;這種貿易可獲厚利,以往一向由穆斯林商人控制著。但是,在葡萄牙人找到繞好望角前往東印度群島中的香料群島的航線和西班牙人偶然發現墨西哥和秘魯的寶藏之後,非洲貿易似乎微不足道。歐洲人為了獲得美洲種植園所需的奴隸,繼續保持著非洲西海岸的據點。不過,這些沿海據點已足夠歐洲人用來實現其目的,因此,直到1788年非洲協會於倫敦建立時,他們才開始為侵入內地作出認真的努力。

然而,地理環境並非阻礙歐洲人侵入的唯一因素。至少同樣重要的是,非洲黑人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組織的總的發展水平非常高,足以有效地抵擋歐洲人的侵入達數世紀之久。在探討黑人的文化之前。我們先考察一下黑人的種族成分。

種族與人們時常設想的相反,非洲諸民族決非起於同一種族。撒哈拉沙漠以南,可發現各種種族,並存在於整個歷史上。不過,它們的起源和擴散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個謎,故權威們的意見也大相徑庭。目前,最少遭到異議的種族劃分承認,有四大種族:(1)布須曼人,操科伊桑諸語言;(2)俾格米人,由於他們採用後來的征服者的語言,其原先的語言至今不知;(3)黑人,操尼日-剛果諸語言;(4)高加索人,亦稱為嘎普薩人、庫希特人和含米特人,操亞非語系諸語言。這四大種族似乎發源於維多利亞湖地區;由此,布須曼人向南遷至非洲南部,俾格米人向西移入剛果和西非沿海雨林地區,黑人向西遷至西非、向西北遷至當時肥沃的撒哈拉地區,高加索人向西北移入埃及和北非、向東北移入阿拉伯半島和西亞。

這裡,要再次強調,這些種類和遷徙並沒有為人們所普遍承認。實際上,有位權威人士將當前的認識,即認識的缺乏,概括如下:

…… 我們所能說的僅僅是:如果有誰站在蘇伊士,面朝南和西帶方向,那麼,他念往前走,見到的人往往皮膚愈黑。即使下這一判斷,也得將布須曼人排除在外。……其實,就經驗而論:埃及人大體上是地中海的高加索人;倘有誰朝南和西南方向走去,會見到一個逐漸的變化;沿幾內亞海岸或在剛果森林裡,是黑人的陳規舊習居支配地位。然而,在地圖上,並不能因此劃一條無可爭辯的「線」,即(用統計學以外的方法)區分部落,聲稱一個部落確為高加索人的,另一部落確為黑人的。即便在黑人占絕對優勢的部落里,也會發現白皮膚、綠眼睛的人。……

文化

非洲諸文化是非洲與外界相互影響的結果,這種相互影響就其程度而言,遠遠大於南北美洲或澳大利亞與外界所可能有的相互影響。以農業為例,農業發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公元前五千紀在埃及生根,可能由那裡傳播到了蘇丹。蘇丹是一片開闊的大草原,位於撒哈拉南側和熱帶雨林北緣之間,東起衣索比亞高地,西至大西洋海岸。應該指出,有些權威認為,這地區的農業是沿尼日河上游獨自發生的。不管情況是否如此,事實依然是,最終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得到栽培的植物,絕大多數是從外界引進的。其中最重要的包括:自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經由尼羅河傳入的大麥、小麥、豌豆和小扁豆,由東南亞傳進的香蕉、甘蔗,亞洲薯蕷和新型水稻,從美洲通過葡萄牙人和後來的奴隸販子傳來的煙草、玉米、利馬豆、萊豆、南瓜和西紅柿。

對非洲來說,冶鐵術的採用與農業的引進一樣,是根本性的。冶鐵術的確從外界傳入,最可能的發源地有兩個。一個是迦太基,冶鐵術可能從這裡由經常來訪的商人傳播開來;當時,商人仍能騎馬穿越面積很小但正在擴大的撒哈拉沙漠。其後不久,馬不再能活著走完沙漠時,羅馬人從中亞引進駱駝解決了這一問題。另一發源地是地處尼羅河上游區、以喀土穆稍北的麥羅埃為都的庫施王國。庫施人主要為黑人,他們向亞述人學來了冶鐵術,並能很好地加以應用,因為他們國家不同於埃及,擁有豐富的鐵礦和燃料資源。麥羅埃很快就成為巨大的產鐵中心。如今,在都城遺址周圍尚可見到的一座座小山似的礦渣堆亦表明,麥羅埃曾充當過中非的匹茲堡。庫施人大概是用鐵和文明的其他產物來交換傳統的非洲商品,如奴隸、象牙和鴕鳥羽。庫施王國生存了一千多年後,於公元3至4世紀衰落,不過在這之前,冶鐵術已遠遠地傳播到南面和西面。

農業和冶鐵術的傳播對非洲有深遠影響。由於新的糧食作物和鐵制工具使農業得以擴展到雨林區,人口獲得驚人增長。此外,非洲的種族組成發生根本變化,也對非洲有重大影響。採用農業和冶鐵術並從中得益的,是易受到外界影響的蘇丹的黑人和高加索人,而非外界進不去的雨林區和南部地區的俾格米人和布須曼人。因此,也正是前者,能大大地增長人口,能憑藉鐵制工具和武器,犧牲布須曼-俾格米人的利益而向南椎進。

就主要操黑人語言的集團——班圖人來說,這種擴張主義表現得特別顯著。班圖人從其原先的中心地即喀麥隆高地出發,於公元初滲入剛果盆地,消滅或征服了那裡稀少的俾格米狩獵者。由此,一部分班圖人向東南推進,於公元600 至900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