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數珍禽戲仙得百靈 逛廠甸怪傑驅八哥

王五用眼瞟瞟那個保鏢,幸好他背向古鐘,沒有瞧見,此時那個鏢頭正用一雙色迷迷的眼睛在於雲娘身上滴溜溜亂轉,顧不得這些。胖保鏢正用力搬鍾,身子緊貼在鐘身,看不到下面。這時,猛聽他「唉喲」一聲,跌倒在地上,鍾又復原樣。瘦保鏢和鏢頭趕忙跑到胖保鏢面前,急問何故。胖保鏢用手揉揉後腰:「岔氣了。」這時,眾鏢爺各自從四面圍攏,都說沒有發現水杏。鏢頭朝王五一拱手:「失禮了,我們回去了,王五爺以後有空到我們那兒坐坐。」說完,一伙人湧出了門。

王五叫二喜到門口探望一番,見那伙人走遠了,才放水杏出來。水杏眨巴眨巴眼睛,問:「張三爺呢?」這時人們才想起張三,眾人朝後院走來,王五大聲道:「張三爺,他們走了,你快出來吧?」這時,只見一間房前掛著的竹篩子動了一動。傳出張三的聲音:「我在這兒呢!」竹篩子一掀,張三笑吟吟從裡面跳了下來。眾人大吃一驚,王五笑道:「張二爺好俊的縮骨法呀!」

太陽西沉,夜幕降臨,張三才帶著水杏離開源順鏢局返回馬家堡,水杏與母親相聚自然歡喜萬分。直至深夜,張三才拖拖著疲憊的身子返回家中。

第二年的春節,興旺、熱鬧。儘管這是庚子年,誰也預料不到幾個月以後所出現的重大災難,幾千年就居住在這裡的北京人依然按照傳統的風俗歡度佳節。北京很早就是北京重鎮,是中原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交往的通道。遼以後又是五代帝都,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互相影響、滲透,使得北京春節活動多資多彩,蔚為大觀。北京春節一般從臘月二十三「祭社」開始,「菱角米、薏仁米」的叫賣聲就揭開了春節的序幕。「孩子,孩子,你別攙,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才幾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酸,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去拜年。」這首民諺把北京臘月里忙年的情況作了形象的描述。

春節伊始,北京街頭巷尾傳出各式小販的吆喝,真是一組別開生面的叫賣曲:「里山砂鍋」、「菱角米吆」、「吆黃米面來」、「年糕坨來,好大的塊喲」、「賽白玉的糖瓜、關東糖」、「豆兒醬來、豆鼓豆腐來,油炸麵筋」、「喂!辣菜來」、「松柏枝來、芝麻桔喲」、「門神來掛錢」、「石榴花來,元寶花」、「喂活鯉魚咧」、「齋堂鼓子」、「買的買來捎的捎,都是好紙好顏料,東一張來西一張,貼在屋裡亮堂堂」……北京的四合院、大雜院里里外外、春聯、年畫、門神、掛線粘粘整齊,五彩繽紛。年輕婦女頭上戴著紅絨福字和各式鮮艷的絹制京花,老太太們頭上也插朵紅石榴花,人人盛飾,個個艷裝,一片歡樂氣象。除夕之夜,家人團聚,拜家廟,祭祖宗,包餃子,做年飯,打麻將,斗紙牌,品茗飲酒,談古論今,徹底不眠「守歲」。兒童們歡呼雀躍,放鞭炮,抖空竹,吹玻璃喇叭,捻陞官圖,鬧個不休。各家庭院遍撒麻秸,人行其上謂之「踩歲」;燒松柏枝謂之「驅歲」;摔門栓是「跌千金」;吃驢肉是「嚼鬼」;過木橋是「走百病。」

張三家中自然也是一派喜氣洋洋。馬家堡鬧起了花會,要飛叉、弄五虎棍、舞獅子、扭身歌、踩高蹺、走旱船、擎龍燈、跑竹馬、盤杠子、扔石鎖、抬杠箱、打太平鼓、唱什不閑,熱鬧非常。北京是五代帝都,寺廟有2700多座,廟會各顯風彩。張三沒有去白雲觀「會神仙」,也沒有到雍和宮「跳布扎」。上午他趕到宣武門內琉璃廠逛廠甸。廠甸從乾隆年間繁盛不衰,每逢春節北京城裡的許多店鋪都來此設攤營業。從和平門到琉璃廠口,大街兩側以書畫、碑貼為主,琉璃廠以南有幾個食品攤棚,有清真馬家的豆腐腦,豆汁張的豆汁,年糕張的年糕,信遠齋的冰糖葫蘆和冰糖子,其它象艾窩窩、驢打滾、豌豆黃、豆面糕、黃白炸糕、糖耳朵、腰子餅、褡褳火燒等,舉不勝舉,都是現做現賣,吆喝聲不絕於耳。張三穿梭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看著老北京人過年那個喜形勁兒,心裡有說不出來的高興。他抬頭望著那五彩絢麗的風車,順風呼嚕嚕轉,更覺得有意思。許多熟悉的人都朝他打招呼,有的故意給他讓開道,生怕擠了他手中的鳥籠子,張三喜歡養鳥,人所皆知,人們更知道在眾多鳥中,他更喜歡畫眉。張三的眼睛盯在一支大糖葫蘆上,那糖葫蘆足有二米高,一串大小差不多的山裡紅穿在荊條上,頂端插一個彩色小三角紙,外面沾一層飴糖,好象一串紅色的念珠。海王村內遍地是文物、首飾、茶桌、飯棚、兒童玩具的攤點,再往東的火神廟是瑪瑙翡翠、珍珠鑽石、金玉琺,各種首飾的集中地。琉璃廠西口是花鳥市,是張三最感興趣的地方。

如今這鳥市極是興旺,養鳥是北京人生活娛樂之一,明末發其端,清代蔚為風尚。乾隆盛世,八旗子弟閑散成習,養鳥者此倡彼隨,逐漸盛行。卻說張三正在細細觀鳥,忽聽鳥房主人對一個青年書生道:「羅先生,你是戲曲裏手能寫一手好戲文,不知你對鳥有無研究,你若說出我賣的這鳥的名稱和飛性,我讓你不花分文挑一隻最好的鳥帶走。」張三回頭瞧那書生,身材修長,風度翩翩,長長的濃眉,高挺的鼻樑,曲線優美的嘴唇,平添了英俊的神彩。張三想:這位鳥房主人真是會做買賣,借顧客之嘴,炫耀他的貨物。

那位書生不緊不慢地來到一隻只鳥籠前,笑著對鳥房主人道:「你說話可要算話喲,可不要後悔喲。」鳥房主人嚴肅地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今日張三爺也在,眾人都在場,我是不會反口的。」那書生笑吟吟地點了點頭,從懷中抽出一本《談藝錄》,捲成一卷,先指著第一個鳥籠道:「這隻鳥羽呈青色,頦下靛藍環紫,有兩道環、三道環、一塊紫之分。其聲清細,善學草蟲,能叫上出蛐蛐、蟈蟈、油葫蘆、金鐘兒、琵琶軸兒、伏天兒、秋涼兒等絕俏之音。冬夜聞之,如臨草塘柳岸。因其產於蘆葦叢中,習聞而能。然葦叢產蛙,卻又以學蛙為臟口。這是藍靛兒。」鳥主人聽了,用手捻著雜須,點了點頭。書生又來到第二隻鳥籠前:「這隻黑白灰三色其羽,體小而輕捷。蓄之於籠,跳躍攀緣。其聲音響脆,響脆中又翻音階,音階中又分音色,音色中又分音調,有滴滴水、杠杠水等高矮音色。最佳者能叫十餘音,音音不同;次者亦能叫出七八個音。這種鳥名為『子子紅』,俗名『紅子』。」鳥房主人又點點頭,亦步亦趨。

「這只是黃鳥,性格易台,入籠即啄飲,只吃蘇子和谷穗,不必喂蟲……」

張三見這書生說得在理,愈聽愈入神。

「這只是粉眼兒,它的羽毛呈暗綠色,體稍長,喙尖細,眼圈白色,玲瓏雅潔,這是雄鳥。肋下紫色,色濃而長者貴。它婉轉其鳴,聲細而幽,能學驢叫馬喚。滬人尤喜養之,又名為『綉眼兒』。春日產者曰『桃花』,夏日產者曰『荷花』。

「這只是畫眉,畫眉產於南方,有江西畫眉、湖南畫眉、雲南畫眉、四川畫眉之分。畫眉性喜斗,每晨結群,聚鳴于山巔,稱之為『爭山頭。』戈而獲之,野性難台,必須以板籠避其『抓籠』、『揚頂』之瑕。二三月後,性柔而就範,始移於『主籠』中。所謂行籠,亦設一杠,只能左右跳躍,不能飛攀,杠必粘裹細砂、曰『沙杠』,供其勵爪磨喙。每早必須提籠遠遛,用臂力晃動籠子,使其爪緊握沙杠而挺立。由於養畫眉鳥大籠高,留又須用力晃以動,只有武林拳客、摔跤高手才願養之。因此畫眉又有『武鳥』之稱,如這位壯士。」書生用書指指張三。

張三笑了笑,問道:「你這小兄弟肚子里也真有點文章,依你看,我籠中這隻畫眉產於何地?」

書生看了看,笑道:「你這隻體長尾修,其色紫褐,眼上白眉細長,清答可餐,是一隻四川畫眉。」

鳥房主人見圍攏的人愈來愈多,非常得意,於是說:「羅先生,你接著說。」

書一娓娓而談:「近來也有不少文人騷客、梨園居士喜歡養畫眉,因為畫眉鳴音千回囀,與眾鳥不同,或如銅琵琶鐵板之激壯,或如玉笛銅笙之悠諧。或如驚濤駭浪之譎詭,或如洞簫清瑟之幽咽。使人捉摸不定。人耳即娛。尤可貴者,本音之外,慕學山喜鵲、鷂鷹、紅子、母雞下蛋、公雞打鳴等維妙維肖……」

書生又來到另一個鳥籠跟前:「這隻鳥比畫眉略小,身寬尾短,羽呈褐色,形態風采遠不及畫眉雋秀。然而這種鳥善鳴,鳴必『十三套』。所謂『十三套』,即學十三種聲音,從『雲燕』、『梁燕』開叫,順序為『帶腦袋的喜鵲』、『帶水哨的黃鳥』、『家雀鬧林』、『鷂鷹盤空』、『紅子過枝』、『黑子哈哈』……至『小車子碾徑』止,周而復始,屢叫不爽其序,摹聲極俏。『十三套』外,能學蟈蟈者更佳。……」

旁邊一個傻頭傻腦的小夥子急不可耐,高聲問:「你學的那麼花哨,到底這是只什麼鳥呀?」

書生不慌不忙,抑揚頓銼地說:「是百靈。」那小夥子急忙摸囊,朗聲叫道:「老闆,我買了!」說著摸出銀兩,鳥房主人將那隻裝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