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

最後送給朋友們一句話:"一天笑三笑,遠離病和葯"。要想健康,您就天天樂樂呵呵去生活。最近電視里經常採訪百歲以上的老人,我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沒有,這些百歲以上老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平和的心態"。各有各的高招,但第一個全是平和的心態。

至於健康四大基石的其餘幾項,均衡的營養,適量的運動,充足的睡眠,如何做到飲食均衡呢?中醫認為什麼才叫運動呢?我下面為您一一展開。

均衡的營養

過去大家一見面,習慣性地互相問候:"您吃了么?"這幾乎可以說是我們國家的"國問"了。但是這個吃的背後卻有很多的學問,比如說,吃什麼?怎麼吃?是天天變花樣,還是幾天不變化呢?怎樣吃才會"吃走疾病,吃出健康"呢?這一講我就要跟您講講"吃"的學問。這也就是健康四大基石當中的第二要素--均衡的營養。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葯食同源"的理論源遠流長,上古時期關於"神農氏"的傳說,就反映了中華先民對食物和藥物功用的探索。

那麼,什麼叫"葯食同源"呢?"葯食同源"理論認為許多食物同時也是藥物,同藥物一樣能夠防治疾病,這是其一;另外,凡是中藥,都可以食用,只不過在量上要把握而已。因此,嚴格地說,在中醫藥學中,藥物和食物是不分的,是相對而言的。《黃帝內經》中說,飲食"勿使過之,傷其正也"。藥物也是食物,食物也是藥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藥物的副作用大,是"葯食同源"的另一種含義。

接下來我想問問朋友們,您知道食物的出入原則嗎?什麼叫出?什麼叫入?怎麼出?又怎麼入呢?我們研究養生這麼多年了,發現現代人都把這倆字改成"入出"了,很多人注重入,沒什麼人注重出。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營養,現在咱們都在談吃、喝,什麼吃好的呀什麼的,沒一個人去談怎麼代謝,給他排泄出來,都不再談這些東西了。所以現在這個"入"字談得越來越多,這個"出"字則越來越少,於是現在人積累的毛病就越來越多。

談到均衡的營養,大家注意,均衡在前,營養在後,做到了均衡才叫營養,"均衡"沒做到,別談"營養"這兩字。

中國詞語中字的排序都是有道理的,哪個字在頭,哪個字在後,這兒為什麼用這個字,都是有道理的。好,咱們從字面上來理解一下,"均"代表什麼,平均,是不是只有多才能平均?"衡"代表什麼?平衡。

怎麼做到均衡?每人每天吃的食物品種盡量要多,多了才能均!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咱們每人每天應該吃三十種以上的食物。因為任何一種食物不可能全營養,只有靠不同的食物種類來補充達到全營養的目的。衡就是天天這麼吃,營造養分,從字面上來可以這麼理解。

參見《插圖:各色豆類及蔬菜》。

做不到均衡的營養,問題也就隨之出來了。大家會發現,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甚至兒童,患有一些很嚴重的疾病,死亡年齡越來越低,很多家庭出現了白髮人送黑髮人……

什麼原因啊?我想問問朋友們,人應不應該得病?其實,得病是果,有果必有因,世界上所有事都是有因果關係的。

人就不應該得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人就靠這五臟活著呢!這五臟您保養得好,您身體就好,您就不會有病;這五臟它有病了,您就病了。這五臟為什麼有病了?因為您不保養它。什麼叫養?養生養生,生命是養出來的。養哪兒,養五臟!

人怎麼能做到不生病呢?"長生不老"是一件實現不了的奢望,但是"健康到老、無疾而終"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只是大多數人不知道方法,不知道保持精氣充沛、蓄養精神的重要,只顧一時之快,背離了養生之道。

咱們現在條件都好了,都買車了,您看見誰"光開車不保養"的?有嗎?沒有!車跑到五千公里準保養去,所以車老是好開的。想想我們人體這五個臟器用了多少年了,咱們誰說保養保養過?

您不保養它,它肯定會折騰您,也就是咱們所說的"得病"。找出得病的原因來是不是就好辦了?世界衛生組織告誡我們,人類致病的原因,第一條是不良生活方式,第二條是營養不均衡。不均衡,包括"過剩"跟"缺乏":

什麼過剩?脂肪過剩;

什麼缺乏?礦物質、維生素缺乏。

那麼很簡單,您為什麼得病,用老百姓一句話來講,"病從口入",答案這不就出來了嘛?

我還想問問大家,每天吃三頓飯的目的是什麼?

為了活著?為了保證身體健康?其實不客氣地講,有的人吃了一輩子飯了吧,吃飯的目的都不知道。咱們每天吃這三頓飯有三個目的:

第一個,維持生命,因為不吃就餓死了。

第二個目的,預防疾病,因為人難免有事,有病有災,老百姓不講了嗎,都說防治,沒說治防的。拿什麼防?就拿這一日三餐呀!

吃飯的第三個目的,就是經過我們近二十年臨床實踐已經證明了的,現在也被越來越多國家認可的觀點--吃飯的目的,就是治療疾病。

很多人可能又迷茫了,那我問您,心腦血管病、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等等現在這些慢性病是吃出來的,您承認不承認?那您既然有能耐把病吃出來,您為什麼沒能耐"把病給它吃回去"?都在喊病從口入,沒人喊病從口出。您為什麼不能病從口出呢?

中醫,給咱們中國人留了一個治病的五步曲:"食""砭""針""酒""葯"。第一步"食",就是食療。

我們的祖先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中強調:"若能用食平痾,釋情譴疾者,可謂良工。長年餌生之奇法,積養生之術也。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乃不愈,然後命葯"。

如果您家歐洲有親戚,您不妨打個電話問問,現在歐洲人都怎麼看病?急診不算,病人來了,醫生開的全是食譜,回去先吃飯去,不好回來再說。為什麼?因為他們深切地知道吃藥的危害,發現中國人這套東西管用,把中國這套東西全學走了,利國利民利己。

第二步"砭"。砭石療法已經基本失傳了,大家不妨理解為現在常見的推拿、經絡穴位按摩等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