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兄弟鬩於牆(解放戰爭) 2、烽火,又見烽火

戰後共產黨已經發展到了130萬,還有200玩民兵,解放區19塊,100萬平方公里,1億多人口。當時提出,國共雙方裁軍,國民黨維持60個師,共產黨願意把8塊長江以南的根據地讓出來,但在政權和軍隊問題上,雙方未能達成協議。

國民黨始終不願容忍共產黨的存在,不願意作出必要地政治讓步,自抗戰結束以後,蔣介石就準備以軍事手段解決共產黨,暫時的和平不過是戰事準備階段。面對國民黨的戰爭威脅,共產黨自然不能就此退縮,堅守政治底線,準備武裝抗爭。

國民黨之所以敢於再次翻臉,撕破國共關係,發動全面內戰有其本錢。即便在抗日戰爭中,消耗巨大,但在與戰爭直接相關聯的軍事實力對比上,國民黨還是大大超過了共產黨。全面內戰爆發前,國民黨軍隊有陸軍86個軍,248個師,200萬人,非正規不對74萬人,特種兵36萬人,後勤後方機關和軍事院校101萬人,海陸空軍19萬人,正因為國民黨擁有欠打的戰爭機器,因此對於在同共產黨的戰爭中有著充分的自信。當國民黨軍隊在東北四平取得一時的勝利時,更使蔣介石頗為自得,認為已有資本與共產党進行實力較量。

對於如何打贏共產黨,蔣介石有自己的一套邏輯。他認為,交通是現代戰爭最緊要之處。控制了都市就能控制住交通。都市是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人才、物資都集中在這裡,能夠供給軍隊,提供支持,是水陸交通的要塞。這樣,共產黨即使擁有大片土地,也會為國民黨的交通線分割截斷,後勤補給會覺得困難,不管怎樣,控制了交通要塞,共產黨軍隊永遠都處於國民黨部隊的控制範圍,始終處於被動挨打局面。沒有大城市作為根據地,共產黨的部隊只能算是「流寇」。處於這種考慮,國民黨在全面內戰開始後,將重點進攻始終放在共產黨根據地城市和交通線上,而共產黨部隊還是採取官場的運動戰,很少固守城市。就國民黨兵力和作戰能動性,不足以憑藉交通切斷共產黨部隊的運動轉移,蔣介石阻止共產黨軍隊流竄成為空談。

為了應付內戰需要,國民黨軍必須維持一定的兵員數量,為此不得不依賴高強度的征補。國民黨一貫不得民心,它的征補很困難,基本上靠強迫,抓丁拉夫就是常事啦。士兵不知為誰而戰,缺乏作戰積極性,並在不斷的戰爭中投降中國共產黨,是以國民黨難以維持一支穩定而有戰鬥力的部隊。而共產黨發展出一線部隊(野戰部隊)、二線部隊(地方部隊)、三線部隊(民兵)逐級迅速遞補的完整機制,並特別注意以實際利益鼓勵農民參軍,爭取國民黨士兵投誠反正。就華東野戰軍中,一些部隊的投誠戰士已經達到一半以上,技術兵種基本上都是投誠過來的。共產黨的武器裝備,基本上是來自繳獲的國民黨軍隊,尤其是重型武器。據統計,在三年半的全面內戰期間,國民黨軍隊有180萬人起義,接收和平改編和投誠,共產黨共繳獲接收5.4萬門火炮,機槍31.9萬挺,長短槍316萬餘支,海軍艦艇74艘,當時中共的宣傳將國民黨軍隊比作運輸隊長。

雖然共產黨對於內戰的爆發從上到下都有了較為充分的準備,但是與國民黨相比,中國畢竟屬於弱勢,決定與國民黨破裂,打一場全面戰爭並非易事,部分中共高級幹部也對戰爭前景表示擔心。因此,中共還是希望全國內戰的時間盡量推遲,能夠有充分的時間準備。這也是中共在6月的和談中不惜作出重大讓步的主要原因。但是國民黨不願意給中共以準備時間,毛澤東反覆思考經過很長時間才下定決心,面對強大的對手,毛澤東有堅持到底的決心與魄力,他告誡中共幹部,對美蔣的壓力,我們應該有所讓步,但主要的政策不是讓步而是鬥爭。

共產黨鑒於自己在戰爭實力上的劣勢,很早就對各根據地進行戰事總動員。要求各地能夠迅速行動,充分準備,從和平狀態轉入戰時狀態;在軍事戰術上強調運用運動戰,殲滅戰,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不以保有城市為目的。在作戰部署方面,中共特別注意強調各戰區之間的配合,並隨著戰爭進程不斷改變自己的部署。全面內戰爆發前,中國以人數不多的中原部隊吸引了大量的國民黨部隊在其周邊,減少了其他地區的壓力。

國民黨軍有不少新近的指揮官,如杜(紀律的律去掉雙人旁,真不好意思,不認識這個字…)明、孫立人等人在抗日戰爭中就顯露頭角,讓日本人聞風喪膽,但是國民黨部隊有很多裙帶關係,論資排輩,人事關係複雜,這對於國民黨軍隊戰事失利影響巨大。中共注重發揮彭德懷、劉伯承等老一代戰將作用的同時,放手讓經過實戰磨礪的年青一代戰將作戰指揮,40歲左右的林彪、粟裕、陳賡等成為中共在內戰中崛起的新一代將領的代表,他們獨當一面,運用大兵團機動作戰的出色指揮能力為中外軍界所公認。

國共經過長年作戰,彼此將領都很熟悉。遼瀋戰役時,國共雙方戰地主帥都是黃埔學生,這次戰役以國民黨大敗而告終,蔣介石氣昏了頭,大發雷霆:「林彪是四期的,而你們是一期,全是一期的,教官打不過學生,一期打不過四期!」

國共全面內戰以中原戰事為開端。抗日戰爭勝利後,新四軍第五師李先念部隊、河南軍區王樹聲部隊以及八路軍359旅南下支隊王震部隊,在平漢路西的鄂北豫南會合,組成中原軍區,李先念出任司令員。共產黨在重慶談判時曾經提議要讓出這一區域,但是後來形勢變化,要求中原部隊在現在位置留守,吸引國民黨部隊,使得我軍在北方能夠得以有發展空間。但是中原根據地在此處建立時間不長,且地域狹小,迴旋餘地不大,數萬大軍再次雲集,後勤明顯供給不足。且此地孤懸於中共其他根據地之外,無法取得他們的呼應與支持。共產黨提出中原部隊轉移問題,被蔣介石斷然拒絕,實際上,國民黨早將孤立在外的共產黨的中原部隊作為其殲滅對象,調動大軍將其重重包圍,只待時機成熟準備下手,實力遠不如國民黨的中原部隊,處境危險,隨時有被剿滅的危險。

隨著東北戰事的升溫,國共武裝對峙的加劇,中原地區的戰事一觸即發。蔣介石頻繁調動國民黨黨政軍高層在各種場合進行戰事動員。鄭州綏莖公署主任劉峙動員了數倍於我軍部隊的8個整編師18萬人,準備一舉殲滅我軍中原部隊。

劉峙曾任黃埔教官,一向很受蔣介石的賞識。在1930年的中原大戰結束後,蔣介石就任命劉峙為河南省主席。不過劉峙好賭,同僚為其設宴餞行,劉就把第一軍一個月的軍餉輸了個精光。劉峙只得躲起來不去上任。蔣介石終於找到了他,逼他說明原委。劉峙只得老實承認自己輸光了、蔣問:是現款還是賬據?要是賬據,蔣介石可以憑藉其領袖身份幫他賴掉,估計蔣介石也經常感謝為部下賴賬的事,可惜劉峙輸的全部是現款。蔣介石斥責劉峙誤事,令其趕緊上任。輸掉的現款蔣介石替他承擔一半,又借給他一半,這才了了這樁債務。

在劉峙的猛烈攻勢下,讓人覺得神奇的是,中原部隊獲悉國民黨部署後,快速突圍。中原軍區負責人出乎國民黨意外得從國民黨部署薄弱地區突圍而出,轉向豫陝鄂交界處的山區活動。很快,李先念部隊、王震部隊、王樹聲部隊竟然分別在平漢路信陽段成功越過了平漢路。而負責擔任掩護任務的部隊聲東擊西,利用國民黨空隙突出包圍,向蘇皖地區挺進。

中原部隊的突圍行動大大超出了國民黨的預料,他們採取瘋狂地圍追堵截的措施,就這樣,停戰令頒布後相對平靜的局面終於被中原戰事所打破。內戰的戰火從東北燒到中原,國共之間大規模的戰爭在蘇中、蘇北和皖中爆發,華東戰場舉國矚目,華夏大地又重新籠罩在全面內戰的戰火之中。

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後,華東一直是國共的主戰場。我華東部隊在國民黨優勢兵力逼迫下,從蘇北逐漸退向山東,山東成為華東戰區的主要戰場。在山東,國民黨僅陸軍司令顧祝同就直接指揮有24個師,60個旅,45萬人。這些人集結成三個兵團,向山東中部山區推進。山東面臨一場激勵對抗,華東野戰軍在陳毅和粟裕的指揮下,積極尋找戰機。

為了加強對抗,年底,國民黨讓4個師開進蘇北,整編26師開進速度很快。由於行進速度過快,26師師長已經感覺兵力薄弱,前後沒有援兵,孤立得很,希望自己能夠向後撤退。陳毅抓住此次戰機,集中山東和華中野戰軍主力,突然出擊。恰逢此時師長大人不在,前方群龍無首,軍心渙散。當天天降大雨,道路泥濘,快速縱隊的戰車完全使不上勁兒。作戰當天,26師和第一快速縱隊就這樣莫名其妙地被全殲。此處戰爭剛結束,陳毅命令我軍立刻向國民黨整編第51師發動攻擊,兩師師長被俘,短短几天敵軍損失慘重。

1947年2月,我山東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合編為華東野戰軍,聯合作戰。此後,我軍一次次打退敵人進攻,國民黨軍隊在各個戰場上的攻勢最後不得不停頓。1947年4月1日,國民黨各部在山東做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攻擊。他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