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革命遍地開花(工業革命的拓展) 3、下線不穩看上線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講完了資本主義時代的經濟,接下來就是這個時期的政治狀態,資本主義世界的政治狀態。

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革命跟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不同,第一就是時代背景不同。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是工場手工業時代,而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是機器大工業的時代,大機器生產的時代,所有的不同,根源於這個時代背景不同。

由時代背景不同——工業革命時代和工場手工業時代,還能導出領導階級的不同。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是大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領導的,在法國叫自由派貴族,在北美就是種植園主。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革命是工業資產階級領導的,商業資本已經不佔主體了,是工業資產階級領導了這個革命。

領導階級不同,就能導出主力的不同,總得有人跟著起鬨吧,主力不同了,那麼你想在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也就是工場手工業時代,參加資產階級革命的主力應該是什麼人呢?衝鋒陷陣不能是領導人吧,不能是新貴族吧,而是那些農民和手工業者,因為那時候沒有我們今天意義上的產業工人、農民、手工業者和城市貧民作為主力軍,那個時代的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時候,手工業者也好,農民也好,首先感受到的是來自封建王朝的壓迫,而不是說他的老闆怎麼剝削他,所以這個是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主力軍。

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就有無產階級參加了,就是產業工人。當然產業工人是不是作為主力,這是兩說的,但是最起碼我們知道,在這個時候,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不是有工人,就是無產階級參加的,這個是沒錯的。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就是反封建,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是掃清殘餘,有的不一定是封建殘餘,實際上就是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障礙,掃清一切障礙,甭管你是封建的,還是工場手工業時代遺留下來的,它要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一切障礙。

有革命任務不同,最後還有對象的不同。方式都是資產階級革命、暴力革命,結果跟目的是一樣的,早期的資產階級革命就是地主的命,歐洲有地主,就革封建專制的命,就是封建君主。這個時候的資產階級革命鬥爭對象變成了當年革命的領導階級——大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就是土地貴族,因為美國不是新貴族,是種植園主,就是這些土地貴族,大資本主義和土地貴族就成為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的對象。你說種植園主在美國建立的時候有沒有功勛啊?有啊!美國那時候工商業很少,基本上開國元勛、國父們全是種植園主,華盛頓、傑弗遜都是種植園主,他們為建立美國立下了很大的功勞,但是後來美國內戰把他們的命給革了。道理是一樣的,就是說,原來的領導階級這個時候阻礙了發展,成為革命的障礙,要掃清。

美國的內戰之前講了兩個問題:一個是領土擴張,一個是西進運動、咱們要明白領土擴張和西進運動,大家要明白這個意義所在,美利堅合眾國在剛剛誕生的時候,它的國旗是環形排列的13星六角形,跟以色列的大衛星似的,有點像歐盟的旗子。以後它每增加一個州,它的藍底上要加一個白星,因為太多了,圓形排不下,就改成橫排,六個角佔地方,就改成了五角,當然這個條不能增加,再增加成斑馬了。

國旗一直在變,你看旗面上白星數的增加,代表了不同時代的領土擴張,美國人很會鑽空子,他用1500萬美元,從法國人手裡購買了路易斯安那,合一平方公里才6.5美元;用700多萬美元從俄羅斯手裡購買了阿拉斯加,合一平方公里4.5美元,當然那會的美元比今天值錢;花250萬美元從墨西哥手裡購買了格蘭德河以南;用500萬美元購買了佛羅里達,總共美國的領土擴張花了不到3000萬美元,它的面積擴張了10倍,很快變成了一個地跨兩洋的國家,本來是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大西洋沿岸以東,很快地跨兩洋。

在這個擴張的過程當中,美國進行了西進運動,土著印第安人遭到屠殺,但是廣大未開發地區得到了開發,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實際上跟咱們前面講的西方殖民者的對外殖民擴張道理是一樣的,歷史的進步總是有人要付出代價,如果印第安人今天還在那個地方待著的話,那個地方也許還停留在事前文明時代。當然今天的印第安人在美國,跟咱的熊貓一樣,屬於珍惜瀕危保護「動物」,不論打仗、徵兵,印第安人可以不服兵役、可以不交稅,所有貼著NO SMOKING的地方,吞雲吐霧的一定是印第安人,你亞洲人別仗著自己是黃臉也在那兒噴,你就完蛋了,印第安人可以,美國人覺得對印第安人很愧疚,覺得對不起他們。但是你要明白,西進運動實際上是為了美國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我們前面講的大地產、資產階級大農場的建立是奠定了基礎的。這不是挺好的事嗎?領土擴張了,地大了,大家發財了,為什麼幹起來呢?打仗是為了什麼啊?

所以內戰爆發的原因,說根本是兩種經濟制度不同造成的,兩種經濟制度的不同造成了南北矛盾的激化、南北矛盾的加劇。

兩種經濟制度歸根到底是在爭勞動力、市場、原料,這是傳統段子。美國南方都是市場,跟英國接軌,它的原料也輸往英國,400萬黑奴輸到了英國,使得美國發展工業的勞動力極其缺乏,美國3000多萬人,少了這400萬黑奴,工業就不發達了?你指著黑奴去開機器,這不是開玩笑嗎?一個國家,兩種不同的經濟制度之間,必然會產生摩擦和衝突,除了一個要正當的市場原材料和勞動力;另外一個,最關鍵的是一個,就是爭奪立法權的問題。

美國的1787年憲法,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美國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它的立法權歸國會,國會由參眾兩院構成。參議院顯然就是相當於上議院了,參議院的議員一州倆,所以在美國的西部地區,就是廣大的中西部地區新建領土到底是建立自由州還是建立蓄奴州,實際上決定了美國北方和南方誰控制參議院,誰控制立法權的問題。如果自由州多了,自然參議員就多,都來自自由州,對北方有利,蓄奴州多了,多數參議員就來自蓄奴州,來自於南方。所以最後,南北雙方達成一個妥協,北緯35度線以北的州是自由州,35度線以南的州是蓄奴州。

美國人不像中國人,美國人心眼不活泛,堪薩斯州橫跨北緯35度線,出了事了,那不能一州兩制啊,一個州一半自由,一半蓄奴,這個不可能。那你劃州的時候,別這麼劃不就完了嗎?不知道為什麼,它非得這麼劃,後來就說,那這個州到底是自由州還是蓄奴州,南北雙方摩拳擦掌,馬上要大打出手了,北方妥協了,堪薩斯州變成了蓄奴州,但是在內戰的時候,它忠於聯邦政府,沒有參加叛亂。

堪薩斯州成了蓄奴州,北方人心理面很怨恨,包括對政府也很怨恨,怎麼這麼熊?跟南方妥協?這個局面直到什麼時候結束呢?直到一個不肯妥協的總統上台——林肯。林肯是美國歷史上出身最寒微的總統,跟他有一拼的大概是柯林頓總統,兩人經歷很相似,遺腹子。柯林頓好歹那會兒能夠讀完大學,讀完研究生什麼的,林肯正式學歷只有小學三年級,就輟學了,然後種過地,當過郵差,碼頭上扛過活,什麼都干過。但是人家自學成才,然後考上律師,在西方一考上律師,就標誌著進入了上流社會,然後競選聯邦參議員,51歲當上了美國總統。柯林頓46歲,奧巴馬47歲當總統,為什麼說國家領導人應該是年輕人來干?四五十歲年富力強,70多就不強了,90多歲姓什麼都忘了,還領導誰?你看到民主制度下,最偉大的一點就是給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平等的,你爸爸是誰不重要,愛是誰是誰,這個不重要,民主政治最偉大的地方在於大家都按照遊戲規則來,只要大家都遵守規則,不用搶,不用爭,是你的,就是你的。

資本主義講的平等,不是說財富上的平等,而是創造財富的機會的平等。林肯是個窮小子,他來自於底層,自然了解民間疾苦,能夠知道奴隸制度不人道、違反人性,所以當上了美國總統後,他開始主張限制奴隸制度,這樣一來,把南方給惹火了。南方一火,南部7個州,後來發展到11個州公開分裂,這是合法的,因為美利堅合眾國憲法規定,各州有權加入或者退出聯邦。等內戰打起來之後,美國國會才通過了《反脫離聯邦法》,才不允許各州退出,跟咱們的《反分裂國家法》似的,它有一個《反脫離聯邦法》,作為憲法的一個修正案。

當時美國南方各州脫離聯邦,是合法的,但是現在北方強調,你不合法。你不知道打仗,所以內戰經過第一年,仗一打起來,北方失利。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北方擁有絕對的優勢,2200萬人對900萬人,然後工業佔91%,鐵路佔96%,南方除了棉花多,什麼都少。南方為什麼敢挑起這場戰爭呢?因為當時世界正在搞第一次工業革命,棉花是最重要的原料,所以掀起叛亂之後,南方公開宣稱,你看這根小小的棉線,3歲的小孩都可以把它揪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