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只有投降是出路(美軍攻入日本本土,日本投降) 01.硫黃自此稱雄烈

太平洋戰爭進行到1945年,小日本只剩招架之功,已無還手之力,日本本土不斷遭到美軍的大規模空襲。

1944年9月,美軍佔領了日軍放棄的加羅林群島最西端的烏利西環礁。經過兩個月的緊張施工,把這裡變成了美軍出擊日本的部隊集結地和物資囤積基地。最高峰時期,這裡駐泊著722艘各類艦船,儲存著60萬加侖燃料、1500節車皮的彈藥和足夠美國兩個州人口吃15天的食品。

日軍原以為隨著戰線靠近日本,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補給線將大大延長,不得不跨越大洋運輸物資,受傷的戰艦也必須萬里迢迢返回後方維修,這樣一來,戰局就會對己有利。但是,美軍強大的後勤補給能力和基地建設能力已經遠遠超出了日本人的想像。日軍認為價值非常有限的烏利西環礁,被美軍僅用兩個月就改成了大型基地,讓日軍大為震驚。

美軍不但往前線運來了足夠的作戰物資,甚至給官兵們送來了足夠的冰淇淋和冰啤酒。相比之下,即使駐紮在拉包爾基地的日軍也常常飢一頓飽一頓。距離烏利西環礁很近的日佔島嶼上,日軍官兵嚼著生米、忍著瘧疾等死。兩支軍隊彷彿不在一個行星上。這反映出美日兩國國力的雲泥之別!

美軍攻佔馬里亞納群島後,就在這兒建立航空基地,出動大批B-29重型轟炸機空襲日本本土。美中不足的是,馬里亞納群島距日本本土2700多公里,B-29長途奔襲,受航程限制,每架只能攜帶3噸炸彈,僅為最大載彈量的30%。而且,由於航程太長,美軍的戰鬥機無法進行全程護航,因此B-29隻能在8000~9000米的高度實施轟炸,效果不是太理想。

從地圖上看,有一個島正好隔在馬里亞納群島與日本本土之間,那就是位於小笠原群島南部的硫黃島。硫黃島是小笠原群島的第二大島,北距東京1200多公里,南距塞班島也接近1200公里,幾乎正處在兩地的中間。全島長約8000米,寬約4000米,形狀就像個大火腿,面積約20平方公里。島的南部有一座沒有完全冷卻的火山,叫折缽山,海拔160米,終年噴發著霧氣,硫黃味瀰漫全島,硫黃島因此得名。折缽山北面有一片比較寬闊平整的高地,叫作中部高地。再往北,有幾座山峰,稱為元山地區。硫黃島的大部分地區都覆蓋著厚厚的火山灰。

硫黃島在日軍手中,不僅可以向東京發布轟炸預警,而且可以起飛戰鬥機攔截美軍轟炸機,甚至還能不斷出動飛機攻擊美軍在塞班島等地的機場,從而大大降低美軍對日本本土的轟炸效果。自從美軍攻佔馬里亞納群島後,硫黃島對美軍而言,簡直是如鯁在喉。

相反,如果硫黃島在美軍手中,那麼所有的不利因素都將化為有利因素。B-29從硫黃島起飛,飛往日本本土的航程將減少一半,載彈量卻能增加一倍。戰鬥機如從硫黃島起飛,可以為B-29提供全程護航,甚至連B-24這樣的中型轟炸機也能從硫黃島起飛空襲日本本土。更重要的是,硫黃島還可以做B-29的備降機場,供受傷的B-29緊急降落。因此,美軍對硫黃島是勢在必得!

1944年4月,美軍決定進攻硫黃島,由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上將負責指揮。尼米茲為了就近指揮,將指揮部從珍珠港搬到了關島。

在此期間,日軍也看出了美軍的意圖。1944年以前,日軍只把硫黃島作為太平洋中部與南部的航空中轉基地,在島上只部署了海軍守備部隊1500餘人和飛機20架。馬里亞納群島失守後,小笠原群島成為防止美軍空襲日本本土的最後一道防線。日軍開始大力加強硫黃島的防禦力量。

1944年3月,日本將4000多名陸軍士兵送上硫黃島;5月,將硫黃島的陸軍部隊整編為第一〇九師團,由栗林忠道中將任師團長,並在島上配備了120毫米、155毫米岸炮,100毫米高射炮和雙聯裝25毫米高射炮;7月,日本海軍第二十七航空戰隊也被調到硫黃島上。

這樣一來,截至1945年2月,日軍在硫黃島上的陸軍有1.5萬多人,海軍有7000多人,共計2.3萬人,飛機30餘架,由栗林忠道統一指揮。日軍在島上的中部高地和元山地區各建有一個機場,分別叫作千島機場和元山機場,也叫一號機場和二號機場,並在二號機場以北建造第三個機場。

由於美軍很快就攻佔了馬里亞納群島,日本原計畫派往馬里亞納群島的人員、裝備和物資,都被就近轉運到了硫黃島。儘管美軍組織飛機、潛艇全力出擊,企圖切斷硫黃島的增援和補給。但日軍以小笠原群島中的父島為中轉站,採取小艇駁運的方式,使得美軍的封鎖效果並不理想。

不過,由於日軍的海空軍主力在萊特灣海戰、菲律賓戰役中遭到毀滅性打擊,日本已經喪失了制海權和制空權,無力為硫黃島提供海空支援。硫黃島的反登陸作戰,要在幾乎沒有海空軍支援的情況下進行。

儘管如此,日軍還是想盡了辦法。硫黃島上的守將栗林忠道是個美國通,此人1891年生於日本長野縣的武士世家,小時候曾經想當記者,後來卻陰差陽錯上了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成為一名騎兵軍官。後來又進入陸軍騎兵學校進修,1923年晉陞大尉,並從陸軍大學第35期畢業,成績在同期學員中名列第二,獲頒天皇御賜軍刀。1927年至1931年,栗林忠道兩次出使美洲,任日本駐美國及加拿大武官,曾在哈佛大學學習,研究美國軍事,是日本陸軍中少有的美國通。回國後,栗林忠道歷任騎兵第七聯隊隊長等職,日本侵華戰爭期間曾任騎兵第二旅團旅團長,駐紮在內蒙古。1941年9月,日本騎兵部隊解散,改編成機械化部隊。他調任駐廣州的第二十三軍參謀長,輔佐司令官酒井隆發起香港戰役,迫降了英國、加拿大軍隊。1943年晉陞中將,出任近衛第二師團師團長。

1944年4月,因為駐地失火,栗林忠道引咎辭職,從中國東北調到硫黃島,轉任第一〇九師團師團長,負責硫黃島的防禦任務。當時日本兵力不足,栗林忠道率領的是個臨時拼湊的陸軍師團,其中有不少強征來的老弱殘兵,唯一的精銳就是他在騎兵部隊時的朋友西竹一男爵的戰車聯隊。

接到防守硫黃島的命令後,栗林忠道在寫給妻子的信里說:「我或許不會活著回來,但你放心,我決不會給我們的家族帶來恥辱。我一定會對得起我們栗林家的武士門風。」

這個美國通,已經預感到日本的失敗即將到來。

硫黃島是美軍攻打的第一個屬於日本固有領土的島嶼。栗林忠道深知美軍的技術優勢,因此到任後力排眾議,主張放棄灘頭陣地,憑藉折缽山和元山山地的有利地形,依託堅固的工事,實施縱深防禦。但海軍守備部隊堅持殲敵於灘頭的策略,最後栗林忠道只好做出了一個折中方案,以縱深防禦為主,灘頭防禦為輔。海軍守備部隊沿海灘構築永備發射點和堅固支撐點,進行防禦;陸軍主力則集中在折缽山和元山地區,實施縱深防禦。

栗林忠道決心將硫黃島建成堅固的要塞,以折缽山為核心陣地,以兩個機場為主要防禦地帶。日軍的防禦工事多以地下坑道為主,炮兵陣地也大都建成半地下式,大大提高了在猛烈轟擊下的生存能力。最誇張的是,折缽山幾乎被日軍掏空,光坑道就築了九層之多!

唯一不足的是,日軍原計畫在元山地區修築的坑道工事有28公里長,但由於時間不夠,只完成了70%,而且折缽山與元山地區之間也沒有坑道連接。

栗林忠道一改日軍在戰爭初期的二杆子戰術,運用近距離射擊、分兵機動防禦、誘伏等戰術,嚴禁自殺式衝鋒,號召每個士兵至少要殺死10個美軍。

1944年10月初,美軍出台了進攻硫黃島的作戰計畫。

美軍參加作戰的地面部隊為第五兩棲軍,下轄海軍陸戰隊第三、第四、第五師,共約6萬人,由史密斯中將指揮。登陸編隊和支援編隊,由特納中將指揮。米切爾中將指揮的第五十八特混艦隊負責海空掩護。美軍參戰的登陸艦艇約有500艘、軍艦約有400艘、飛機約有2000架,由第五艦隊司令斯普魯恩斯上將統一指揮。

一場血戰即將開始。今天人們提起硫黃島,往往首先會想起一部美國大片《硫黃島來信》。而在60年前,硫黃島代表的是實實在在的鮮血、屍骨和恐怖。

從1944年8月10日起,駐紮在塞班島的美軍航空兵開始對小笠原群島進行空襲,轟炸重點是硫黃島的機場和為硫黃島提供物資補給的中轉地父島的港口。從8月到10月,美軍共進行了48次轟炸,投彈約4000噸,但收效甚微。

11月24日,塞班島的美軍首次出動B-29轟炸機對日本本土實施轟炸。這次轟炸引起了日軍的極大恐懼,並隨即做出反應。三天後,硫黃島上的日軍出動了飛機,空襲塞班島上的美軍B-29航空基地,擊毀B-29轟炸機1架,擊傷11架。隨後的日子裡,硫黃島上的日軍又多次組織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