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硝煙正濃鏖戰急(亞洲、太平洋戰場) 10.緬甸被佔領

緬甸當時是英國的殖民地,地處東南亞,毗鄰中國的西南部,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日軍企圖佔領緬甸,切斷美英向中國提供戰略物資的交通線滇緬公路,迫使中國屈服;並伺機進軍印度,促其脫離英聯邦,以保障東南亞地區日軍翼側的安全。當時英國由於受到法西斯德國的攻擊,自顧不暇,無力在緬甸投入更多力量以進行有效防備和抵抗日本的進攻。

1942年,日本用於進攻緬甸的軍隊大約有6萬人,大大超過英國在緬甸的防務力量。1942年初,日本佔領馬來亞後,組成由飯田祥二郎中將任司令官的第15軍,指揮4個師團(第18、31、33、56師團)入侵緬甸。

這次戰役於1月20日從泰國領土發起。日軍第56、33師團由泰國分別向緬甸南部的土瓦和毛淡棉發動進攻,英軍曾企圖將敵人阻止在薩爾溫江、比林和錫當河地區,但未成功。1月31日,日軍佔領毛淡棉及其以南地區。2月11日日軍強渡薩爾溫江,隨後突破英軍比林河防線,2月23日奪占錫當河上唯一的一座橋樑,突破錫當河防線。日軍在勃固附近粉碎英第7裝甲旅的反擊,迫使英印軍3000餘人撤往同古。應英國政府請求,中國組建遠征軍(轄第5、第6、第66軍,共10萬餘人)入緬作戰。3月6日,中國遠征軍第5軍先遣第200師抵達同古接防。兩天後,日軍佔領仰光。此時,中國戰區參謀長、美國陸軍中將史迪威奉命入緬指揮中國遠征軍。

3月17日,日軍再度發起攻勢,分兩路進軍,一路沿伊洛瓦底江北上,一路沿曼德勒大道推進,迫使英軍後撤。中國遠征軍第200師與日軍在緬甸同古展開激戰。日軍在擁有優勢兵力的情況下包圍了同古,迫使中國遠征軍突圍。不過,中國遠征軍在孫立人等將軍的指揮下,在緬甸多次擊敗日軍進攻,拖住了日軍兵力。孫立人將軍以一個師的兵力馳援被圍於仁安羌以北的英緬軍,救出英軍司令亞歷山大勛爵以下7000餘人。不久,中英兩國軍隊預定在曼德勒籌劃會戰,但日軍奪取了英軍控制的仁安羌,並迂迴至中國軍隊背後。英軍開始向印度方向逃避,令中國遠征軍右翼暴露,導致聯合作戰失利,遠征軍被迫後退。在日軍的不斷打擊下,英軍一路潰敗,最後全部逃至印度。4月29日,中國軍隊與後方聯繫的要點臘戍被日軍佔領。5月1日,日軍進佔緬甸舊都曼德勒。中國遠征軍被迫兵分三路:一路退往印度,另兩路分兵撤回中國境內。

最終緬甸失陷,滇緬公路被切斷,原有的作戰物資轉而通過駝峰航線與中印公路輸送。10萬中國遠征軍經血戰只有4萬餘人安全撤離。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率部突圍時犧牲。至5月下旬,日軍佔領緬甸,並侵佔了中國雲南省的騰衝、龍陵等城市在內的部分地區。5月底,倖存的英軍大部撤至印度境內的英帕爾城區。英軍在翻越山嶺前,丟棄了所有的武器,饒是這樣輕裝撤退,最終到達印度的也僅1.2萬人,只佔參加緬甸戰役英軍的三分之一左右。與此同時,中國遠征軍第38師殘部也抵達英帕爾。

為了徹底擊潰英軍,並防止英國海軍可能參加作戰而影響緬甸戰役的結局,日本海軍對在錫蘭(科倫坡和亭可馬里,錫蘭即今斯里蘭卡)的英國海軍基地實施了突擊,迫使英國海軍退駐馬爾地夫群島海域。

日軍之所以能在緬甸速勝,除了採用迂迴、包圍和果斷突入敵後的戰術,同時戰鬥行動比英軍遠為機動靈活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緬甸百姓曾經相信,藉助日本人可以結束英國的長期殖民統治。昂山領導的緬甸獨立軍迅速發展壯大,許多城市為緬甸獨立軍派出的隊伍所佔據,這些地方建立的政權機構,對入侵的日軍部隊均善意相待。但是,緬甸獨立軍的領導人很快就看清了日本「同盟者」的狡詐和虛偽。不過,要撲滅對昔日殖民者的怒火,尤其要使怒火轉向日軍,已很困難,這需要時間。

佔領緬甸後,日本既封鎖了國際援華運輸線,又打開了西攻印度的大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