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痛苦的抉擇,棄元投明

劉伯溫1359年回青田時,江南已徹底亂成一鍋粥。劉伯溫在書桌前說:「我要寫本書。」劉伯溫寫的這本書就是享譽中國寓言史發展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郁離子》。「子」是集的意思,「郁離」是文明的意思,合到一起就是:盛世文明指南集。就是說,將來有領導看了我的書,如果能讀懂並且可以實踐,那就可以把國家領到天堂一樣的境地。其實,這是劉伯溫後來策划出來的書名,他準備寫書的本意並沒有這麼高大。他只是因為大半生的時間都在人間,所以見到了無數齷齪小人,這些人寡廉鮮恥、荒唐可笑、奸詐兇險、貪婪可惡。思來想去,就說:「我應該把這些鳥人的事情都記下來,但不能對號入座,還是採用寓言的方式。」這和幾百年後蒲松齡寫《聊齋》是一樣的思想。

不過,劉伯溫的策劃很見功底,裡面雖然有很多為人處世的指南和一些看不出到底是何用意的趣味故事,但卻有幾篇主旨是針對領導人和國家的。我們知道,策劃一本書的書名時,找准它的賣點很關鍵,而賣點就是書中最讓人感觸的內容。所以,劉伯溫用了「盛世文明指南集」這樣的廣告語。這本書還可以看成是劉伯溫對祖國混到這步田地的分析與總結,還有警告、呼籲以及扭轉乾坤的建議。

在分析元王朝為什麼到今天這個地步時,劉伯溫用了老虎和麋鹿的故事。一隻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老虎看到一隻麋鹿,拚命追擊。麋鹿回頭對老虎說:「你這畜生,昨天剛咬掉我一塊肉,今天又來。」老虎說:「別廢話,我今天還要吃了你全身的肉。」麋鹿一路奔逃,到一山崖邊,看到老虎信心百倍地沖了過來,麋鹿一個猛子紮下山崖。老虎的眼裡只有麋鹿,沒有懸崖,所以也一個猛子扎了下去。結果,麋鹿沒有活成,老虎也跟著跳下去死了。

老虎就是元王朝的領導階層,或者說是官僚階層。眾所周知,元王朝實行民族歧視政策,在民族歧視政策之外,當然就是元王朝的獨裁政體,這種政體下必然產生貪污腐化,貪污腐化如影隨形地跟著獨裁政體。因為任何官員都知道,權力不是來自人民,而是來自上級,只要把上級伺候好,就可以高枕無憂。至於那些百姓,元王朝獨裁者的走狗們早就給出了定位,就是那隻麋鹿,官方術語稱為「羊」。略清明點的時候,放牧人為了讓羊多出奶、多出毛,為了涮火鍋時的羊肉更鮮美,所以對百姓還算客氣。但一旦放羊人渾噩,羊就倒霉了。

元王朝的老百姓是宇宙中最悲慘也最頑強的人,他們與權力階層的貧富差距有天壤之別,這沒有關係。權力階層把他們當草芥,這也沒有關係。直到某一天他們忽然認為現存制度對他們百害無一利時,他們才虛弱地拿起武器,但絕望時產生的力量是雷霆萬鈞的。

回到劉伯溫的課堂上來,劉伯溫指出,麋鹿跳下懸崖,是迫不得已:前有懸崖,後有猛虎,無論進、退,都是一個死。如果後退,那是必死無疑;跳下去,當然是九死一生,但萬一絕處逢生,也比等著被老虎吃掉強。而老虎是個蠢貨,它的前進和後退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但它卻跟著麋鹿跳了下去。

最後,劉伯溫點明主題:如果統治者逼民太甚,老百姓就會革命,與統治者同歸於盡。正如當年革命祖師爺陳勝說的那樣,革命是死,不革命也是死。但革命的話,如果運氣好還可能生存下來。

魯迅說,沒有女人未結婚之前會有妻子的天性,妻性都是逼成的。老子也說,當百姓的神經被統治者壓迫得痛不欲生時,就會極端地走向反面,不會害怕統治者的威力,進而發生不祥的事情。所以,人民幸福指數直線下降之時,就是革命指數飆升之日。

「因為民眾最終是能醒悟的,」劉伯溫說,「這是有事實為證的。」請看下面這個故事:多年以前,在楚國有個以養獼猴為生的人,楚國人稱他為「猴公」。每天早上,他都會在庭院中給獼猴分派工作,讓老猴率領其他猴到山裡去,摘取植物的果實,取十分之一的果實來供養自己。有的猴不給,猴公就用鞭子狠揍它們。老猴們都認為這種生活很苦,卻不敢違背,因為它們認為這是命中注定的。

有一天,有隻比較伶俐的小猴問眾多老猴說:「山上的果子是猴公種的樹結出的嗎?」老猴們說:「胡說,果實是天生的。」小猴又問:「沒有猴公的同意我們就不能去采嗎?」老猴們說:「這怎麼可能,就是沒有他的吩咐,我們也能去採摘。」小猴又問:「既然這樣,那麼我們為什麼聽從他還要被他差使呢?」老猴們一拍腦袋,說:「嗚哩哇啦,我們怎麼沒有想到呢?」

就在那天晚上,猴子們等猴公熟睡以後,打破柵欄毀壞倉房,拿走猴公存放的糧食,相互拉著手,蹦跳著進入森林,不再回來。猴公的結局是:因為沒有猴子供應他食物,只好活活餓死了。

劉伯溫在故事的最後點評說:「世上那種憑藉權術奴役人民卻不依正道來規範事物的人,不像猴公嗎?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覺醒,才能讓他得逞,一旦有人開啟民智,那他的權術就窮盡了。」

猴公肯定不知道這樣的大道理,因為他馬上就要餓死了。估計他餓死之前,肯定會對那些猴子們深惡痛絕,認為平時的懲罰不夠!

什麼是正道的權術?也就是說,治理國家的人應該遵從什麼原則呢?劉伯溫有著極為精深的論述。

他說:「治理國家的人就像醫生,經過把脈才能了解癥候,明確了癥候才能開出處方。醫生要針對病人的病因來開處方,開得正確,病人的病就能治癒,開得不當病人有可能死去。因此,一個知道癥候、脈息但卻不會開處方的人就不是個好醫生,即使是今天,一些中醫都能用自己的知識知曉病人的癥候,但醫生之間的高下之別就在於,有的醫生能拿出好方子,而有的醫生明知道病人是什麼病,卻拿不出好方子。」

劉伯溫說:「不懂癥候,又不懂脈息,靠道聽途說來開藥方,卻對人說我會治病,這樣的人就是危害百姓的盜賊。同樣道理,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安寧和動亂是癥候,制度和管理是脈息,道德和法律是處方與治療方法,人纔則是藥材。只要處方開得符合於癥候,用藥就不會出錯,天下的病得不到治癒的事就少了。」

當然,劉伯溫也不忘提醒治國者,「德」才是治理國家的唯一手段,「力」雖然暫時奏效,但長久下去,必然會失去效力。

我們都知道,元王朝的統治是「力」的,不是「德」的。甚至偏激一點而言,元王朝從在中國建國開始,就是把中國人當成奴隸的,而它自己就是奴隸總管。元王朝是個只重視軍事卻不重視農業的王朝。劉伯溫對這樣淺薄的認識,哭笑不得。他用下面這個寓言來說明:

有個叫瓠里子的人到了艾地,對那裡的大夫說:「往日國君的左服馬病倒了,人們說用了活馬的血喝了就可以治好。國君就派人要殺我的驂馬,我拒斥,沒有給。」大夫說:「用殺馬來救馬,這不合乎人情啊。」瓠里子說:「是啊,這真讓我疑惑不解。但我現在已經了解國君的心了,我就說給你聽聽吧。執掌國政的人須依靠農耕和兵戰,農夫和兵士哪個不是國君的百姓呢?由於兵力不足,那麼農夫就沒有安全保障;農耕不足,那麼士兵就沒有糧食吃了。士兵和農夫相比就像腳和手一樣,不可缺少一個。如今國君的士兵對農夫施暴行,而國君卻不禁止,農夫和士兵發生訴訟案件,而農夫必定失敗,耕田的人困窘了,這是只見手而不見腳啊。現在國君的圉人,只見國君不可沒有左服馬,卻不見我不可沒有驂馬。從前有個富豪的原配夫人喜歡舞蹈,於是當地的人們都拔了那裡的桑樹植上了柳樹,我內心擔憂,生怕國君也會這樣去做。」

劉伯溫的意思是,治國之道在於均衡,而元王朝遠沒有做到這一點,他當初想把江南開發成草場就是例證。一個在農業國家立足的人卻不重視農業,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現在,我們可以根據《郁離子》來談一下劉伯溫的政治思想。

儒家認為,老天生養了萬民,所以要樹立一個君王來統治萬民。但劉伯溫解釋說,老天生養的那群民,不懂得自治,所以就要立個君王。這個君王的主要工作就是抑制頑惡而扶助弱善。但是,有時候老天會抽風,突然讓一個瘋子坐在君王的位置上,比如桀紂。這就需要有聖賢出來,把他趕下去,比如商湯趕走了夏桀,周武王趕走了商紂。但是,像商湯、周武王這樣的人,並非是良醫,而是名捕。天下其實就是個監獄,這裡有好多壞人,也有好多惡行。聖賢身處此地,不能學良醫一心救人,而要學捕快,一心要捉姦懲惡,只要把奸惡祛除,天下就太平了。

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中有一個特別弔詭的論點,那就是天人感應。古代知識分子對帝王說,小心別做壞事,否則老天會懲罰。不僅僅是老天對帝王有感應,對普通人也是如此。誰要是做了壞事,就會被雷劈。比如《易經》中就說,有個農夫在田裡耕地,被雷劈死。這是做了缺德事得罪了老天,老天懲罰了他。劉伯溫評論道,這是胡說八道。老天生民,立了君王,又立了很多父母官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