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被打死的那種感覺 一見鍾情

南方區域很大,當時存在最大爭議的,是究竟南方哪一個戰區可作為對日作戰的主要反攻區。

麥克阿瑟竭力主張選他負責的西南戰區。借著俾斯麥海戰大勝的東風,他提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埃爾克頓」計畫,要求華盛頓再給他5個師、1800架飛機和包括航母在內的海軍力量,他將統率海陸空三軍「直搗黃龍府」。

這麼大的一張單子,馬歇爾如何能夠接受?而且若答應下來,等於和以前一樣,又要搶海軍的蛋糕了,金格那些人能同意嗎?

果然,金格不同意。他認定麥克阿瑟就是個好利的先鋒、趨炎附勢的元帥,光知道搶海軍的飯碗——誰說反攻區就是西南太平洋,為什麼不能是中太平洋?尼米茲在那邊一樣可以做到「與諸君痛飲耳」。

馬歇爾又被夾在了中間,他只得兩邊做工作,派特使專赴澳洲,讓麥克阿瑟修改「埃爾克頓」計畫。

麥克阿瑟無法領會馬歇爾的一片苦心,他反而大發脾氣,大動肝火。他確信又是「海軍陰謀小集團」壞了他的好事:該死的,有什麼辦法將狗屎堆到這幫人鼻子上,叫他們開不了口嗎?

馬歇爾是陸軍出身,本應幫著陸軍說話,如今也跟海軍站到了一塊兒,一定是被海軍的一群宵小包圍的結果,這就叫「居之齊則齊聲,居之楚則楚聲」吧。麥克阿瑟對馬歇爾也一併有了怨氣,他電告馬歇爾,宣稱新幾內亞戰役「由於缺乏資源而被迫暫時停止」。

你們不給好東西,我不幹活了!

仗還要打,不能停。參謀長聯席會議展開協調,麥克阿瑟和尼米茲均派代表參加。最終,雙方達成妥協,西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都被確定為主要反攻區,老大不欺老二,各打各的。

這回愛鬧能鬧的老麥討了便宜,他終於從尼米茲的太平洋艦隊中額外分到一杯羹。除原來規模不大的西南戰區海軍(新番號為美國第七艦隊)外,由哈爾西直接指揮的南太平洋艦隊(新番號為美國第三艦隊)也暫時劃歸麥克阿瑟統率,這使他的部隊一躍成為太平洋最強大的盟軍力量。

哈爾西飛往布里斯班,同麥克阿瑟進行第一次會晤。哈爾西向麥克阿瑟彙報了五分鐘,兩人馬上「一見鍾情」。

哈爾西說,他很少見到給他印象這麼深刻、這麼強烈、這麼討人喜歡的人,他覺得,似乎雙方早就是終生摯友了。

麥克阿瑟時年已經63歲,在哈爾西眼中卻不過才50歲出頭:「他的頭髮烏黑髮亮,眼睛清澈明亮,儀態端莊穩重。」那種凜凜威風更是別人學都學不像的——「即使他身著文職服飾,也能立即認出他是一個軍人。」

老麥的帥是人所共知的,同樣大家都知道的是哈爾西的「丑」,整個兒一外星人似的。可是麥克阿瑟並不「嫌棄」:「從我們相見的一剎那起,我就喜歡他,我對他的尊敬和欽佩與日俱增。」

哈爾西與尼米茲也是多年好友,不過與穩重內斂的尼米茲相比,麥克阿瑟無疑更對哈爾西的脾氣。兩個人都是一樣的疾惡如仇,一樣的口無遮攔,一樣的牛氣哄哄,捨我其誰。麥克阿瑟對海軍將領有看法,但對哈爾西是例外,因為在老麥的眼中,哈爾西沒有別人面對海戰的那種恐懼,以及對艦船乃至航母的患得患失,他想到的,就是要同敵人搏鬥,置敵人於死地。

這種好鬥的性格令麥克阿瑟為之大聲叫好,他毫不猶豫地將哈爾西列為美國歷史上的四大水兵之一,能與美國獨立戰爭、南北戰爭、美西戰爭中的海軍英雄齊名,「在我國海軍的歷史上,沒有人可以比他得到更高的評價」。

原先,麥克阿瑟、哈爾西的幕僚班子都還有些擔心,生怕這兩位個性都極其鮮明的人碰到一起,會來個火星撞地球,沒想到,兩人惺惺相惜,越聊越投機。

當然,在討論作戰方略時,兩人有時也會有不同意見,這時候哈爾西就實話實說:「我不同意。」麥克阿瑟雖為上司,但並不把自己的想法強行推銷給哈爾西,他會繼續與哈爾西討論,直到一方被另一方說服為止,這讓哈爾西十分感佩:「他(麥克阿瑟)闡述自己觀點時的措辭,我從未聽到有人超過他。」

麥克阿瑟確實有理由讓哈爾西佩服,在給馬歇爾撂了一段時間的挑子後,他終於拿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這就是以調整後的「埃爾克頓」計畫為基礎的車輪戰役。

車輪戰役是一次規模空前的軍事行動,其作戰前線綿延近1000英里,遍及陸地和海域,參戰部隊包括美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盟軍,成千上萬的陸戰兵、飛行員、水手,數百架飛機,幾百艘艦船和潛艇坐上了這輛龐大的「戰車」。南太平洋上,車輪滾滾,殺聲陣陣。

按照車輪戰役的總體部署,哈爾西部隊進攻索羅門群島,麥克阿瑟部隊進攻新幾內亞東海岸,兩支部隊有如兩把巨大的鉗子,最終達到了包圍拉包爾的目的。

對車輪戰役能否成功,當時很多人都抱有疑問,甚至西南戰區司令部的幕僚們也疑慮重重。一場巴布亞戰役把大家都給打怕了,日軍在巴布亞戰場上採用的固守戰術,日軍士兵嫻熟的戰鬥技能以及不可思議的玩命程度,都讓人一想起來就心驚肉跳。

多數幕僚認為,只有大力增援地面部隊和飛機,才有可能佔領拉包爾及其他日軍據點。有人甚至斷言,車輪戰役要麼不啟動,一旦啟動,盟軍在人員和物資上的損失必然會大大超過巴布亞和瓜島兩次戰役。

在西南戰區的一次參謀會議上,一位參謀當著麥克阿瑟的面說出了自己的困惑:兵員補充這麼緩慢,西南戰區的物資補給只能滿足作戰計畫的基本需要,就這種情況,怎麼去發動進攻呢?

雖然麥克阿瑟曾經在巴布亞戰役後發布了摻水的公報,但這並不表明他對那場戰役沒有正確認識。在巴布亞戰役中,美軍是用直接的正面兵力迫使日軍後退,這種戰術有著深厚的傳統基礎,因為自古至今,作戰雙方都是圍繞「楚河漢界」進行爭奪角逐,所謂勝負依歸,便是圍繞著這條界線推過來推過去。

可是巴布亞一戰也充分暴露了傳統戰術的弊端,那就是投入和損失巨大,進展卻極其緩慢。一次兩次還好說,三次四次,以西南戰區的資源狀況,確實已難以承受。

逐島進攻與麥克阿瑟心目中的理想打法並不符合,通過對巴布亞戰役的總結,他完全有理由換一種角度,用一個新的構思來解決問題了。麥克阿瑟站起身,告訴與會眾人:「我所要採取的作戰方針,將打破墨守成規的一貫做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