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六章 沒實力,就別吹牛皮

齊國太子昭跑到宋國,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向宋襄公哭訴自己的悲慘遭遇,完後說:「敝國先君把我和齊國的未來都託付給君侯您了,您可不能不管啊,我們齊國就指望您了。」

宋襄公當然滿口答應下來,這是多好的一個干涉齊國內政的機會啊。那個時代,干涉別國內政是很正常的行為,有些國家鬧了亂子,還盼著強國去干涉一下呢。

於是宋襄公就去找自己的哥哥公子目夷(公子目夷,字子魚,筆者會盡量用目夷這個名字,但是在必要的時候,也會用子魚來稱呼他,大家知道是同一個人就行了)商量。目夷不貪圖君位,是宋襄公最信任的人。

宋襄公說:「子魚啊,咱們宋國的機會來了!霸主齊侯已死,齊國大亂,我們正可以趁機出兵幫助太子昭回國,樹立我們宋國的威望。如果我繼承齊桓公的事業,當了霸主,這也是咱們復興大商的好時機啊。」

目夷說:「國君您還是先別忙著想好事。咱們大商都已經亡國400多年了,復興起來有那麼容易嗎?您還是把該乾的事情干好吧。」宋襄公被澆了一頭冷水,不過他並不在意。上任霸主齊桓公,都向我託付後事,放眼天下,還有誰比我更有資格當霸主呢?公元前641年,宋襄公親自帶領宋國軍隊,護送太子昭回國繼位。為了增加自己的氣勢,宋襄公還以齊桓公的遺命為由,召集諸侯和他一起進攻齊國。

召集了半天,也就衛國、曹國和邾國響應宋國的號召。而且更麻煩的是,宋襄公這一號召,在某些國家那裡倒起了反效果。比如魯國,魯僖公覺得齊桓公居然託付宋國,卻不託付自己的鄰國魯國,所以頗有些不服氣。你宋國不是支持太子昭嗎?我就支持無虧,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我們支持無虧也不算錯。

宋襄公只召集了三個諸侯,很是失望。不過他琢磨一下,當年齊桓公第一次在北杏召開會盟的時候,不也是應者寥寥嗎?不能因為一點挫折就泄氣,對不對?

宋襄公這邊召集諸侯聯軍,齊國國內也不安穩。無虧靠著易牙和豎貂這兩個人,統治基礎是相當薄弱的。

宋國派兵護送太子昭的消息傳來,齊國的反對勢力立刻活躍起來了。以國、高兩家為代表的齊國世家大族們,本來就看無虧不順眼,要不是屈從於易牙、豎貂的淫威,他們才不會承認無虧的地位呢。

於是,在國、高兩家的支持之下,齊國大夫們聯合起來,把易牙和豎貂殺了,捎帶手也送無虧見了閻王。齊國大開城門,迎接太子昭回國。

宋襄公沒想到自己第一次做大事就這麼順利,他保護著太子昭順利繼位之後,就帶兵回宋國了。依據前任霸主齊桓公的經驗,做這種好事,是不能跟人家要回報的。這才能得到諸侯的認可嘛。

太子昭成了齊國的新國君,是為齊孝公。齊孝公高高興興地即位了,椅子還沒坐熱,就被自己的兄弟們給轟下來了。無虧是死了,可是齊孝公還有四個兄弟呢,大家都惦記著國君的寶座。

齊孝公一看,情況不妙啊,一個打四個,我太吃虧了。沒轍,還是趕緊跑吧。於是又跑到了宋國。

宋襄公前腳剛回到國內,後腳齊孝公就跟過來了。宋襄公很奇怪,問齊侯您怎麼又回來啦?齊孝公說,我那些倒霉的兄弟們又要造反,我擋不住,還是麻煩您再跑一趟吧。宋襄公說沒問題,幫忙幫到底,一定要讓您在國君的位子上坐安穩,否則豈不是有負齊桓公所託?

於是,宋襄公再次帶著軍隊來到齊國。齊孝公的四個兄弟也組織軍隊反擊宋國。齊國剛剛鬧完亂子,本就人心不安。而這四個公子,又屬於臨時結盟,所以戰鬥力自然高不了。宋國軍隊一痛海扁,把齊國軍隊打了個稀里嘩啦。齊孝公這四個兄弟一看,自己修鍊得不夠,鬥不過人家,認栽吧。於是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齊孝公這才安安穩穩地坐上國君之位。

宋襄公的第一次國際維和行動,就這樣取得了成功。宋襄公歡欣鼓舞,覺得自己離諸侯霸主這個目標越來越近了。

怎麼才能當上霸主呢?以齊桓公經驗,當霸主,要找機會討好周天子,得到天子的承認。然後就要召開諸侯會盟,讓諸侯承認自己的領頭人身份。這兩點做到了,那你就是霸主了。

可是現在周襄王那裡太平無事,沒有什麼需要宋國插手的事情,想討好天子都無從下手。那就只有先做另一件事了,就是召集諸侯會盟。

宋襄公絞盡腦汁地想著怎麼能當上霸主,他的哥哥公子目夷看不下去了。目夷說:「國君,人家齊國能稱霸,是因為齊國本來就是大國,再加上齊桓公有管仲、鮑叔牙、隰朋、寧戚這些賢人輔佐。可是咱們宋國說到底是一個小國,也沒有什麼人才,您總是想著爭霸,這是自己給自己找事啊。」

宋襄公說:「咱們宋國怎麼就不是大國了?咱們是公爵,他齊國再怎麼厲害,也不過是個侯爵,他都能當霸主,我為什麼不能?再說,我們剛剛和齊國的軍隊打過仗,所謂霸主之師,也不過如此嘛。只要我能躬行義舉,天下人都會擁戴我的。」

目夷知道宋襄公剛剛安定了齊國,正是心氣極高的時候,所以也不好多說,就盼著這個國君能儘快冷靜下來。不過宋襄公既然定下爭霸的決心,就一定要付諸行動。他開始模仿齊桓公的做派,四處發請帖,召集諸侯會盟了。

公元前641年的春天,宋襄公在曹國召集諸侯會盟。他也知道自己沒什麼資本,所以不敢邀請大國參加,只是叫了宋國周邊的一些小國。這些小國,在齊桓公的會盟名單上都很少出場,比如邾國、滕國等,基本上都是一些附庸國。

即使這樣,按期到會的卻只有曹國和邾國。滕國的國君也來了,不過來晚了。宋襄公一怒之下,就把滕國國君給扣押了。

鄫國國君也收到了宋襄公的請帖,本來不怎麼當回事的。可是聽說宋襄公把滕國國君扣押了,鄫國國君很害怕。自己畢竟是小國,宋國就算不夠強大,收拾自己還是沒問題的。於是急急忙忙趕來赴會。

等鄫國國君到了曹國,比約定日期已經晚了兩天。宋襄公很不高興,就把鄫國國君也扣押了。宋襄公聽說東夷部落有用活人祭祀鬼神的習慣,就想如法炮製,想通過祭祀河神,以得到東夷諸小國的認可。祭品,自然就選擇了倒霉的鄫國國君。宋襄公要殺人立威,公子目夷一看,壞了,國君又要胡鬧,就趕快勸諫說:

「古代對祭祀的規定,是小事不用大的犧牲。所以一些大牲畜都不用在無關緊要的祭祀上面,就是因為不想亂殺生,何況對於人呢?人民才是神靈的主人,您拿活人來祭神,哪個神敢享用啊?再者說齊桓公當了40年霸主,救助了三個快要被滅亡的國家(指邢國、衛國和魯國),兢兢業業地尊王攘夷,那些耍嘴皮子的人還認為齊桓公做得不夠好。現如今國君您開一次會盟就收拾了兩個國君,這怎麼能讓天下人服氣呢?」

宋襄公聽不進去,堅持要把鄫國國君宰了餵魚。鄫國國君萬萬想不到,自己來參加一個盟會,居然把腦袋丟了。

其實,宋襄公這麼做倒也是有文化根源的。宋國是殷商之後,而殷商是很喜歡用活人來做祭品或殉葬的。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河南安陽的殷墟參觀一下,可知筆者所言不虛。

宋襄公殺了一個國君,囚禁了一個國君,弄得與會的唯一一個大點的國家曹國,也感到不滿意,開了半截會就逃走了。宋襄公當然是大發脾氣,馬上發兵攻打曹國。在曹國的嚴密防守之下,宋國也沒有佔到什麼便宜。

而滕國人則想盡辦法說好話,送重禮,終於讓宋襄公把滕國國君放了。滕國國君被嚇出毛病了,發誓以後宋襄公再主持會盟,他說什麼也不會參加了。我們可以拿宋襄公這次會盟的表現,來和齊桓公比較一下,然後琢磨琢磨,就宋襄公這個做法,諸侯們能擁戴他嗎?宋襄公在東邊組織會盟,楚成王也早就坐不住了。齊桓公一死,楚成王頓感壓在頭上的一座大山被推倒了,馬上就活躍起來了。

位於夾縫中的鄭國的態度,最能反映中原諸侯和楚國之間勢力的消長。楚成王一亮出北上的架勢,鄭國立刻就服軟了,派人到楚成王那裡去朝見,說:「齊桓公這個霸主已經死了,以後我們鄭國就跟著楚國混了。」

收了鄭國,楚成王抖起來了。他也在公元前641年冬天,召集鄭、齊、魯、陳、蔡等國,在齊國境內舉行了一次會盟。會盟是陳國發起的,名義上是為了協調列國之間的關係,不要忘了齊桓公時期的和睦友愛。實際上,這是中原各國向楚國妥協的一種表現。

對比一下兩次會盟的參加國,我們就很容易看出來,宋國和楚國哪個影響力大。齊孝公本來是宋襄公幫助即位的,可是他都權衡利弊,不去和宋國會盟,宋襄公還能籠絡住誰呢?

如果宋襄公是個明白人,看到這種局面,也應該知道自己根本不夠稱霸的資格,至少現在還不夠。可是宋襄公對於當霸主實在是太痴迷了,一次會盟不成功,他還要發動第二次、第三次會盟,直到中原諸侯都來赴會為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