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倀的傳說

我們熟悉於一個成語:為虎作倀。但何為倀?倀是鬼,而且不是一般的鬼,是為虎所吃的人所化成的鬼。為鬼後,再幫助老虎害人。

開元末,渝州多虎暴,設機阱,恆未得之。月夕,人有登樹候望,見一倀鬼如七八歲小兒,無衣輕行,通身碧色,來發其機。及過,人又下樹正之。須臾,一虎徑來,為陷機所中而死。久之,小兒行哭而返,因入虎口。及明開視,有碧石大如雞子在虎喉焉。

(《廣異記》)

上面的故事即講到倀鬼。

按照其記載,此倀鬼出現在唐玄宗開元末年的四川渝州之夜。那個時候,蜀地林木密集,老虎成群,旅人行於路上,往往被虎所食。尤其是渝州一帶更是以虎為患。當地居民為消除虎災,遍置陷阱或機關,但收效不大。

此夜中,渝州界內有村民於樹下設機關捕虎,自己攀樹而窺。到了夜半,見一渾身碧綠色的小兒,大約有七八歲的樣子,輕步而來,在樹下轉悠了一圈,將捕虎的機關破壞掉,隨後飄然而去。等那小兒過後,樹上的村民急忙下樹,又將機關恢複,隨即再次攀緣上樹。剛到樹上,一頭斑斕猛虎即漫步而來,行至樹下,中機關而死。村民未敢馬上下樹,因擔心還有虎來。他又在樹上隱藏了一會兒,正欲下樹,卻看到先前來的那個碧綠小兒哭號而返,來到樹下,依舊號啕,隨後鑽進虎口。

此小兒對虎如此忠貞?

現在我們知道了,那小兒正是倀鬼!到了轉天,村民打開虎口,發現裡面有一塊碧石。倀鬼對虎忠貞如此。在《廣異記》另有一則記載,此事發生地在江西信州,當地有居民以養鵝為生,每為虎食,於是設陷阱捕虎,但虎卻不上鉤。此時有高人指點:「這是因為虎受到倀鬼所教,所以掉不到陷阱里,若要捕虎,必先制倀。」養鵝人問如何制服,高人說:「此鬼好酸,可在地上以楊梅為誘餌,倀鬼食之,它的眼睛就什麼都看不到了。」當晚果然有虎掉在陷阱中。

在上面的故事中我們知道:倀鬼渾身碧綠,而好酸食。當然,倀鬼並非全惡。在《廣異記》中有第三條有關倀鬼的故事:說的是唐玄宗天寶末年,安徽宣州有小兒被虎所食,託夢給父親,要其在相應地點設置陷阱,後果然捕得老虎。在這裡,倀鬼罕見地背叛了老虎。

其實,最有戲劇性的還是第四條故事,說的是倀鬼投皮,使人變虎:

湖北荊州有人在山中經過,遇見倀鬼,倀鬼將虎皮披在那人身上,於是那人就變成老虎,為其所驅馳。後幾年,他不堪忍受這種生活,趁某日路過一寺,鑽入裡面,伏於僧床下。為僧所養,半年後虎毛脫落,變為人形,道出事情始末,一住就是兩年。這一天,他終於想出寺院透透氣,一出門,不成想那倀鬼就守在門口,又抓起虎皮扔過來,那人慌忙逃進寺里,但還是慢了一步,腰以下變成了老虎的樣子。有了這一次教訓,那人算是死心了,專心向佛,從此再也不曾出寺院一步,一直到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