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於媚珠

在唐朝時,有這樣一種傳說: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叫媚珠的寶物,它藏於千年狐狸的嘴中,如果女人得到它,就會變得千嬌百媚,贏得天下男子之心。據說,玄宗的寵妃楊貴妃就曾得到過這樣一顆媚珠,故而得到皇帝青睞,多少年不失其寵。只是,人世茫茫,又去哪裡尋找一隻千年狐狸?又如何得到它嘴裡的媚珠呢?

一個叫劉全白的唐朝人說,得到媚珠不是沒有可能,但這完全靠運氣。

按照劉全白的回憶:他小的時候,有個乳母,乳母有子名眾愛,少年時,好於夜間在道邊張網捕捉小動物。

劉全白的莊園在陝西岐山下。這天晚上,眾愛在莊園之西的道上下網,聽到有物撞入網中,再行觀看,那物起身,是一個紅裙婦人。隨後她繞網而行,在眾愛的注視下,那婦人忽然捉得一隻路過的田鼠,竟生著吞了下去。眾愛看得驚異,斷定其為妖異,於是大聲呵斥,那婦人一慌,不擇路徑,復入網中。眾愛膽子還真大,舉棒將之斃殺,但那婦人死後不改人形,眾愛有些懷疑自己是不是判斷錯,誤殺了好人,情急之下像作案後的兇手一樣,連人帶網投入附近的池子里,隨後奔回家中告知此事。

父母聽後甚恐,欲明早舉家潛逃他鄉。但眾愛冷靜下來一思索:「哪有婦人生吞田鼠之理?其人必妖!」於是,他返回池塘,打撈上那婦人,想再看看,卻意外地發現其還有呼吸,於是又給了她一斧頭,這回那婦人終於化為原形了,是一隻狐狸。眾愛大笑,拖其還家,路遇一老僧,聽其訴說後,作了如下建議:「我看此狐當有千年之齡,所以可變為人形。現在看來,它依舊未死,不如你將它飼養,因為我聽說千年狐狸的嘴中有一顆媚珠,若得此珠,當為天下人所愛。」

眾愛大喜,邀請老僧一同還家,跟父母訴說此事後,遂設置齋飯款待老僧,請教其得珠之法。老僧用繩子將狐狸的腿捆上,又將其罩在籠子下面,養了幾天後,狐狸開始恢複吃食了。老僧叫眾愛挖了一個小坑,將一支窄口瓶置於坑中,使瓶口與地面平齊,又把兩塊烤肉塞進瓶中,狐狸在瓶口處聞得肉味,卻無法吃到,於是流下口水。等那肉涼了,再換新肉,以保持誘人的味道。如此往複,多日過後,狐狸終於堅持不住,吐出一顆珠子,隨後自己也死了。那正是媚珠。其珠大小如圍棋子,光滑異常。此珠遂為眾愛的母親即劉全白的乳母所收藏,此後頗得丈夫的寵愛。

唐劉全白說雲,其乳母子眾愛,少時,好夜中將網斷道,取野豬及狐狸等。全白庄在岐下,後一夕,眾於庄西數里下網,己伏網中,以伺其至。暗中聞物行聲,覘見一物,伏地窺網,因而起立,變成緋裙婦人。行而違網,至愛前車側,忽捉一鼠食。愛連呵之,婦人忙遽入網,乃棒之致斃,而人形不改。愛反疑懼,恐或是人,因和網沒漚麻池中。夜還與父母議,及明,舉家欲潛逃去。愛竊云:「寧有婦人食生鼠,此必狐耳。」復往麻池視之,見婦人已活,因以大斧自腰後斫之,便成老狐。愛大喜,將還村中。有老僧見狐未死,勸令養之,云:「狐口中媚珠,若能得之,當為天下所愛。」以繩縛狐四足,又以大籠罩其上。養數日,狐能食。僧用小瓶口窄者,埋地中,令口與地齊,以兩胾豬肉,炙於瓶中。狐愛炙而不能得,但以口屬瓶。候炙冷,復下肉臠。狐涎沫久之,炙與瓶滿,狐乃吐珠而死。珠狀如棋子,通圓而潔。愛母帶之,大為其夫所貴。 (《廣異記》)

這是關於媚珠的故事。

事實上,能起到媚珠作用的還有蛇珠。但能識此寶的人更少。這種蛇珠在唐朝的開元年間出現過一次。按史上記載:「長安至相寺有賢者,自十餘歲,便在西禪院修道。院中佛堂座下,恆有一蛇,賢者初修道時,蛇大一圍,及後四十餘年,蛇如堂柱。人蛇雖相見,而不能相惡。開元中,賢者夜中至佛堂禮拜,堂中無燈,而光粲滿堂,心甚怪之。因於蛇出之處,得徑寸珠。至市高舉價,冀其識者。數日,有胡人交市,定還百萬。賢者曰:『此夜光珠,當無價,何以如此酬直?』胡云:『蚌珠則貴,此乃蛇珠,多至千貫。』賢者嘆伏,遂賣焉。」在這個故事裡,長安至相寺賢士與一蛇相處近半個世紀,每當他打坐時,即使屋子裡不點燈火,也很光明。因為那條蛇遺留下一顆珠子。後來,蛇珠被拿到市場上,有胡商要買,但只出百萬錢。賢士覺得給價太低,認為這是夜光珠,為無價之寶。胡商說:「假如你這珠子是蚌珠,就珍貴了;可惜是蛇珠,賣不了太高的價。」其實,蚌珠在這個世界上是易見的,而蛇珠不易見,況且胡商只知道蛇珠可賜光明,而不知道它還能起到如狐狸的媚珠的作用。在唐朝,胡商往往以見多識廣著稱,唯獨在這個故事裡他們露怯了,雖然最終買下了蛇珠,卻不知道它更大的作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