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諾皋記(2):詭幻之花 新聞調查

《酉陽雜俎》中錄下了唐朝詩人顧況的一則軼事:

顧況喪一子,年十七,其子魂游,恍惚如夢,不離其家,顧悲傷不已,因作詩,吟之且哭,詩云:「老人喪其子,日暮泣成血。老人年七十,不作多時別。」其子聽之感慟,因自誓:「忽若作人,當再為顧家子。」經日,如被人執至一處,若縣吏者,斷令托生顧家,復都無所知。忽覺心醒,開目認其屋宇,兄弟親滿側,唯語不得。當其生也,已後又不記。年至七歲,其兄戲批之,忽曰:「我是爾兄,何故批我。」一家驚異,方敘前生事,歷歷不誤,弟妹小名悉遍呼之。即進士顧非熊。成式嘗訪之,涕泣為成式言。

顧況是中唐著名詩人,他最出名的故事,與白居易有關。當初,原籍山西的年輕人白居易來到首都長安發展,還沒什麼名氣,於是寫了很多詩,四處投遞給當時的名家,希望被推薦。也給顧況投了。顧況還沒怎麼看白居易的詩,先看到「白居易」這三個字,便開玩笑道:「長安物貴,居大不易。」意思是說,「長安是我大唐首都,物價很高啊,想在這居住下來混口飯吃實在不容易哦!」當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時,顧況大聲喊道:「能寫出這樣的句子,居又何難!」

顧況是蘇州人,大約生於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即公元725年,逝於唐憲宗元和九年即公元814年,活了將近90歲,是最長壽的唐朝詩人之一。他的一生有點像散仙,雖也進士及第,但最終在官場上混得不得意,後放情山水間,於茅山隱居。本故事講的是:顧況老來喪一子,年十七歲,魂魄不離其家。顧況悲傷不已,做詩云:「老人喪其子,日暮泣成血。老人年七十,不作多時別。」其子之魂魄聽後深為感動,說:「爸,若我下輩子還能投生做人,一定再做您兒子!」沒過多久,其子魂魄不見,原來已被善解人意的幽冥人士帶走,被判來世依舊托生在顧家。

大約某個時刻,那死去的顧家兒子,只覺得心境通明,睜開眼睛,看到熟悉的屋舍,兄弟姐妹站於床前;而對於顧況來說,這一日他又新得了一個兒子。這新生子正是那死去的孩子所投之胎。只是新子自生下來一直不會說話,急壞了詩人一家。直到七歲那年,這孩子跟哥哥一起在庭院中玩耍,哥哥捉弄他,結果把他搞急了,忽然開口:「其實我本是你的兄長,為什麼老捉弄我?!」顧況一家驚異。那孩子這才敘述自己的前生,事事無誤。這個孩子,就是顧況的小兒子顧非熊。後來,段成式去採訪顧非熊,後者哭泣著向段訴說了這段往事。

這樣的故事你信不信呢?但顧非熊在歷史上真有其人,他也是唐朝詩人之一,《全唐詩》中收入其詩歌七十多首,風格幽深,卓爾不群,尤善五言,信手採擷幾首:

《閭門書感》:「鳧鷖踏波舞,樹色接橫塘。遠近蘼蕪綠,吳宮總夕陽。」

《桃岩懷賈島》:「路向姚岩寺,多行洞壑間。鶴聲連塢靜,溪色帶村閑。疏葉秋前渚,斜陽雨外山。憐君不得見,詩思最相關。」

《題馬儒乂石門山居》:「尋君石門隱,山近漸無青。鹿跡入柴戶,樹身穿草亭。雲低收葯徑,苔惹取泉瓶。此地客難到,夜琴誰共聽!」

《早秋雨夕》:「貧居常寂寞,況復是秋天!黃葉如霜後,清風似水邊。中宵疑有雁,當夕暫無蟬。就枕終難寐,殘燈滅又然。」

《天津橋晚望》:「晴登洛橋望,寒色古槐稀。流水東不息,翠華西未歸。雲收中嶽近,鍾出後宮微。回首禁門路,群鴉度落暉。」

《送馬戴入山》:「古木亂重重,何人識去蹤。斜陽收萬壑,圓月上三峰。雲里泉縈石,窗間鳥下松。唯應採藥客,時與此相逢。」

但他之所以出名,不是因為詩,而是因為科舉考試。顧非熊性格滑稽好辯,求學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為性格所累,受人排擠,連續三十年科舉考試都名落孫山。在他的詩歌中,有很多表現落榜後鬱悶心情的,如《會中賦得新年》:「萬古如昨日,一年加一晨。暗生無限事,潛老幾多人。歸路舊侶盡,故鄉回雁新。那堪獨惆悵,猶是白衣身。」《下第後寄高山人》:「我家堂屋前,仰視大茅巔。潭靜鳥聲異,地寒松色鮮。人眠瓮牖月,鹿飲竹門泉。多愧鄰高隱,無成又一年。」

唐穆宗長慶年間,老兄再次落榜,這件事終於讓平時很少干正事的穆宗皇帝發了怒,責問考試部門:人家非熊連續考了三十年,人的一生有幾個三十年啊?你們也太過分了吧?皇帝命令主管考試的傢伙們好好反思一下,重新張榜。有了皇帝的關照,顧非熊終於中了進士啦。這時他已五六十歲了。當時,有人感慨地做詩贈送於非熊:「愚為童稚時,已解念君詩!及得高科晚,須逢聖主知……」

顧非熊終於考試成功,在唐宣宗大中年間官至盱眙尉。當然,顧非熊並不是一個官迷,他三十年困於考場,也並非僅僅為了能拿個通向仕途的文憑;或者說,他僅僅為了出這口氣,現在氣出來了,顧非熊覺得爽了很多,做官沒多長時間,就棄之而去,回茅山隱居,與父親過其樂融融的生活去了。在與朋友告別前,顧非熊思念萬千,寫下一首《成名後將歸茅山酬群公見送》:「此名誰不得,人賀至公難。素業承家了,離筵去國歡。暮天行雁斷,曉渡落潮寒。舊隱茅峰下,松根石上盤……」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