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廣知:唐朝軼史 江湖外史

《酉陽雜俎》中有如下一條:

葳蕤草一名麗草,亦呼為女草,江湖中呼為娃草。美女曰娃,故以為名。

說的是葳蕤草又名「麗草」,亦作「女草」,而江湖即民間呼為「娃草」,因為唐朝時美女稱為「娃」,比如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寫有著名傳奇小說《李娃傳》。在這裡,無意去琢磨這種美女草,而是想說說這裡提到的一個詞:「江湖」。

從本條記載可以看出,唐朝時人們已經習慣用「江湖」一詞了;或者說,「江湖」這個詞是在唐朝叫響的。江湖江湖,煙樹浩渺,天高水遠,可作逍遙遊。這是一個境界。「江湖」的內涵是精神的獨立和肉體的自由,其詞最早見於《莊子》:「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從具體語境上理解,此處之「江湖」可作自由天地講,切合莊周「逍遙遊」的理想。及至後來,該詞象徵林泉高逸,與宮闕仕途相對;又分支代指民間,一如本條。再後來,範圍開始縮小,只是「綠林」與「武林」的代稱了。而現在又進一步演化為「同道」:「我的江湖」「你的江湖」「我們的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這是一個詞在時光中的變遷。

「江湖」在詩歌和文字中被廣泛使用,是從唐朝中期開始的,因為當時文士心中漸漸生成了一種「江湖」情結。安史之亂後,唐朝進入中期,在社會、經濟、人文等多重原因的影響下,平民政治(出身寒門,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如宰相牛僧孺)開始抬頭,與傳統的世族政治(出身高門,通過准接班的形式進入仕途,如宰相李德裕)發生衝突,並在複雜的基礎上最終生成「牛李黨爭」。「牛黨」成員得勢時,「李黨」成員就被貶出朝廷;李黨得勢時,牛黨就得做好收拾鋪蓋卷的準備。當時朝廷的大臣多多少少都被黨爭牽連,最後搞得皇帝也沒有辦法,才有唐文宗之嘆:「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從結果看:唐宣宗即位後,「牛黨」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李德裕被貶到南方並死在那裡。這極富象徵意義:李的結局可以被認為是魏晉以來中國傳統世族政治的終結。

唐朝中晚期綿延近半個世紀的「牛李黨爭」,與以前各王朝的大臣之斗有著本質區別,在結束了中國古代世族政治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副產品:使中國文士的心靈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給當時因各種原因受牽連、遠貶他地、仕途失意的人重重地增添了一筆上面提到的「江湖」情結。但中國文士在從世族政治向平民政治過渡中產生的這一精神變化,被以前的歷史學者所忽略了。「永憶江湖歸白髮,欲回天地入扁舟」,值得一提的是,中晚唐時文士的江湖情結與魏晉名士的隱逸情結是大有不同的;換句話說,他們心中的江湖,已不再是魏晉時阮籍、嵇康、謝安、許詢和王徽之高蹈遺世下的那個江湖了。那時候,即使選擇隱逸,魏晉名士也是帶著貴族情懷的;而中晚唐時的文士,早就沒有了這一情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