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百年恩仇 二、海納百川,有容乃亡

如果我們把歷史往前翻一頁,就會發現,公孫氏和燕國佔據遼東時,它們與高句麗的關係都非常緊張,經常需要以戰爭來解決領土和民族衝突;但是魏國取代公孫氏、前秦取代前燕後,遼東地區與高句麗的關係就趨於緩和。究其原因,公孫氏和燕國,小而強,要與高句麗爭奪生存空間,故而關係緊張;魏國和前秦,都統一了北方,遼東不是重點,所以和高句麗關係緩和。

在遼東問題上,前秦採取的是緩和的外交策略而非武力征服,主要有三個原因:

其一,鮮卑和高句麗是世仇,尤其是慕容燕國和高句麗,幾乎到了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的地步。敵人的敵人是我的朋友,前秦消滅了前燕,就等於除去了高句麗最痛恨的對手,高句麗對前秦的態度自然要臣服恭順許多。前燕滅亡後,賣水太傅慕容評就是逃去了高句麗,結果被高句麗人押解回國,送了前秦一個大大的人情,同時向苻堅稱臣。

其二,公孫氏和前燕都在遼東發家,遼東是這兩個政權的命根子,所以決不容高句麗在自己的大後方耀武揚威擴張勢力;而魏國和前秦的統治重心都在中原黃河流域,遼東只不過是東北邊境的一個州,其地位遠不及中原地區來得重要。也就是說,儘管苻堅和王猛都意識到了遼東是稱霸東北亞的樞紐和鎖鑰,但是在他們看來,只有成為中原的主人,才是真正的建立不世功業,稱霸東北亞和征服周邊少數民族,那是統一天下後的下一步動作。

其三,前秦雖然強大,但正是由於擴張太快,內部的階級矛盾、因征服帶來的民族矛盾還有由來已久的胡漢仇恨都沒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常年征戰也讓國家需要一段時間來休養生息,特別需要一個穩定和平的周邊環境來解決內部矛盾。而苻堅採取的寬容的民族政策,他並不打算像冉閔那樣用屠刀去征服一切;他相信,他的寬容和接納,會讓那些桀驁不馴的少數民族感恩戴德,臣服於己。

前秦與高句麗之間的友好關係還表現在文化和宗教的交流上。

公元372年,即高句麗小獸林王即位的第二年,秦王苻堅派使者護送高僧順道及佛經、佛像前往高句麗,佛教由此傳入朝鮮半島。小獸林王對前秦使團十分重視,不但親自在一個叫省門的地方迎接,還用這些佛教典籍來教育貴族子弟。這次半宗教半文化的舉措,實際上是苻堅進行的一次和平外交,一方面向高句麗表示出了友好的姿態,另一方面也希望佛法能夠教化一向桀驁不馴的高句麗人。

或許是覺得這次出訪的政治意味太濃,而非純粹的學術交流,順道就以機緣未到為由,沒有在高句麗大肆宣揚佛法。可見,古人早就意識到,當學術披上行政的外衣,就會失去學術原本的意義。

曾經有一個帖子,開篇講述中原某個古剎如何想盡辦法盈利,如何為僧人們謀福利,如何到處走穴宣傳自己,而帖子最後,卻送給人們一幅當代苦行僧嚴守教義、風餐露宿,傳道化緣的畫面。前者無可厚非,後者則讓人肅然起敬。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裡,保持那一份純粹的本心,是一件足可珍貴的事情。

不過,佛教真正傳入朝鮮半島時間卻要提前很多。由於樂浪地區受漢文化影響很深,很多不知名的僧人就曾通過海路前往朝鮮半島,東晉高僧支遁(謝安的好友)就曾給遠在高句麗的僧人寄過介紹另一位高僧竺法深的書信。

這說明,在順道前往高句麗之前,就已經有不少僧侶在朝鮮半島傳道授業。朝鮮半島的百姓中也有一些人信仰佛教,所以僧人們才會在那裡逗留居住。只不過,那時的佛教沒有被官方所承認和推廣,只是在民間私下傳播。

不論是經濟還是文化,總是在民間首先發展起來的。在生存、需求和利益的引導下,中原地區和以朝鮮半島為中心的東北亞關係日益緊密。這就像是幾年前南海一號攜帶的文物一樣,其中大多數並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南宋精美的瓷器,而是普普通通的外銷瓷。這說明什麼?說明海上絲綢之路已不再以為王公貴族提供奢侈品而存在,轉而向更為大眾化的方向轉變。

兩年後,另一位高僧阿道也來到了高句麗。小獸林王專門為順道建了肖門寺,為阿道建了弗蘭寺,供他們講經佈道。到廣開土王在位期間,平壤已建有9座寺院,佛教在朝鮮半島也開始廣泛傳播。

公元383年,前秦與東晉之間爆發了淝水之戰,這是北方英武雄健的少數民族政權與南方漢族正統皇權之間的一次大對決。究竟是英雄創造了歷史,還是歷史早就了英雄?

拋開民族之見,戰爭的雙方,不論是苻堅、苻融、慕容垂、姚萇,還是謝安、桓伊、謝玄、劉牢之,都是那個時代里的英雄人物,他們為後人留下了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小兒輩已破敵……等等膾炙人口的典故,也譜寫了一幅慷慨豪壯、長歌瀟洒的歷史畫卷。

淝水之戰的過程,已經被很多人寫過很多遍:英俊又能幹的苻融窩窩囊囊的死在了亂軍中;前秦的20萬精銳悉數斷送;謝玄、桓伊的北府兵一戰成名。淝水之戰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南方漢族政權因為這場偶然的大勝而得以延續,北方前秦卻因這場大敗而動搖根基——階級矛盾、民族矛盾、貴族之間的矛盾如火山般噴涌而出,一個強大而遼闊的帝國就此崩塌,重新陷入四分五裂的亂世中。

苻堅是生不逢時的,他的才幹、胸襟、魅力,絲毫不遜色於漢光武帝和後來的隋文帝、唐太宗,但是他錯生在了一個中國歷史上最為動蕩、新老民族融合撞擊最為激烈的年代裡,僅憑他一個人的力量和魅力,並不足以促成天下重歸一統。

好比是幾個身強力壯的小夥子正在打架,正打在興頭上,然後村長來了,恩威並施,勸住了他們,說大伙兒消停消停吧,給個面子。好吧,看在村長為人還不錯的面子上,小夥子們消停了。可他們之間的仇恨解決了嗎?沒有。他們有的是力氣,只不過是被強行壓制下來。

怒火和仇怨得不到發泄,後果是很嚴重的。所以,建議大家,尤其是男同志們,沒事就爬爬山,打打球,多多去搞體育活動,壓力大時去KTV吼一嗓子,都是很好的發泄辦法,免得動了肝火,傷了身體,妨礙社會和諧。

可一旦村長老了,彈壓不住了,養足力氣的小夥子們就會重新掄起袖子,繼續打架。直到有人被打死,剩下一個最強者。所以,前秦的強大和短暫統一,只不過是中場休息,用少數民族的思維來看,那就是誰的拳頭更硬,誰才是老大——安撫與恩惠,那都是唬唬人的。

這又讓我想起,曾有一位將軍,在鎮守邊疆的時候,當地的胡族人不服管教,於是他下了一道命令:凡事胡族男子有三人以上聚會者,一律緝拿。

這就是說,如果你是當地人,如果你正當青壯年,如果你碰巧遇到了幾個差不多年紀的朋友,如果你們決定找個小館子喝幾杯,烤幾個串,吹吹牛,發發牢騷,控訴一下命運的不公,好吧,等待你的,就是一副鐐銬和關黑屋。

為什麼?首先,年輕人精力旺盛,容易衝動;其次,喝酒吃烤串,容易上火;再次,三人成伙,三個人的火氣和衝動放到一起,不是加法,而是立方。所以,三是一個很危險的數字,一旦超過了三,事態就有可能朝著不可控制的方向發展。

為了防患於未然,那位將軍決定拆除三,只要你是一個人,就沒事,也不大可能去鬧出什麼事來。當然,惡貫滿盈、無惡不作、凶神惡煞、窮凶極惡者除外。

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王猛死之前就提醒過苻堅,東晉氣數未盡,還有很多人才,不是一下子能滅掉的;而北方那些大大小小的胡族才是我們的仇敵,一定要防著他們,逐步消滅他們。

一開始,苻堅也是這麼做的,可前秦的運氣太好了,擴張得太順利了,尤其是王猛去世後,苻堅就變得好大喜功飄飄然起來,身邊拍馬屁的人也多了。久而久之,苻堅的自我感覺越來越好,他覺得今天攻佔巴蜀,明天攻佔襄陽的步步推進實在是太慢了,於是就想來一次大會戰,決戰。

接下來,苻堅就開始犯錯:

仗還沒打,就開始給東晉君臣蓋房子;

找了一群漂亮的娃娃兵當儀仗隊,把打仗當成了走秀;

戰線鋪得太長,協同指揮又太差,本想多點進攻,卻成了分散火力;

拿氐族的精銳部隊去衝鋒,卻讓其它民族的軍隊在旁邊看熱鬧;

……

不用再說了,結果就是兩個字——慘敗。

然而,如果只是一場戰爭的失敗,以前秦豐厚的家底,還不至於陷入危機;但問題是,除了戰爭本身的失誤,苻堅還出了很多政策上的昏招——把其他民族的貴族全都遷到關中大本營,反而把本就數量不多的氐族分派到各地,既動搖了關中根本,又分散了氐族的力量。

……

不用再說了,結果就是兩個字——崩潰。

淝水之戰後,數十萬秦軍一潰千里,唯獨慕容垂所部三萬人馬全身而退。沒過多久,苻堅就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