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慕容雄風 四、命中注定的冤家

人才的選擇都是雙向的,君王挑選人才,人才也在挑選君王,尤其在亂世,一個昏庸(這裡的昏庸,主要是指沒有才能、魄力、野心,而非道德上的高尚情操)的君王是很難得到人才的青睞的,只有那些雄才大略,有容人之量的雄主、明主,才能聚集起越來越多的人才。

慕容垂不僅是人才,而且是威震天下的名將,燕國的台柱子,有他在,牛逼哄哄的桓溫無可奈何,其它較小的勢力更是不敢輕舉妄動。可現在,慕容垂要逃了。那麼,慕容令為什麼要建議他去秦國,而他為什麼有覺得去秦國是一條比政變更為穩妥的出路呢?能夠吸引慕容垂和慕容令這樣的人物,秦國究竟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呢?

秦國,就是由氐族建立的前秦。當時的秦王,就是大名鼎鼎的苻堅。苻堅,也是通過政變登上王位的,與大多數少數民族首領不同,他是一個比漢人還是漢人的君王。

苻堅,字永固,又字文玉,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東南)氐族人。苻堅是苻洪的孫子,苻健的侄兒,苻雄的兒子。苻洪死後,苻健佔據關中,在長安稱帝。苻雄因輔佐大哥苻健立國有功,被封為東海王。苻雄死後,苻堅便承襲了爵位。苻健死後,苻生即位。苻生此人殘暴嗜殺,比石勒有過之而無不及,在位七年,殺人無數,最後被清河王苻法和東海王苻堅聯手擒住,廢為越王,最後被殺。

公元357年,苻堅即位。他做得第一件事,就是廢除帝號,改稱大秦天王。千萬不要小看這一小小的改變,要知道,中國人是最重名號的——誰稱帝,誰就是眾矢之的,就是大家的靶子。當時天下有兩個皇帝——東晉和燕國,而前秦的實力,是無法與二者相提並論的。苻堅自降一級,就是為了給前秦爭取到相對寬鬆的發展環境。接下來,苻堅誅殺奸臣、革除弊政,平定內亂、休養生息,發展生產、安頓民生,同時起用了一大批有才幹的漢人為官,使得前秦迅速擺脫了苻生在位時的混亂狀態。

很多時候,事情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苻堅做得這些事,能夠讓國家擺脫內亂,但卻不足以讓前秦逐鹿天下;但他在撥亂反正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胸襟和手段,卻讓天下士人對前秦刮目相看。苻堅的賢名和前秦的潛力,就成為不少有遠見的人一個新的「投資」方向。

這當中,最有眼光,最捨得下血本的,就是王猛。

王猛,字景略,北海劇縣(今山東濰坊壽光東南)人。王猛出身普通,但好學多聞,特別喜歡讀兵書。喜歡讀兵書、陰陽縱橫之術的,一般都是有抱負、有野心,不甘安於現狀的人。王猛也是如此,他沒有與大多數中原漢人那樣南遷東晉,而是反其道行之,從青州前往關中,在華山腳下的華陰隱居。也許,在王猛看來,高聳險峻的華山,正是自己人生志向的寫照。而華陰正好位於通往關中、中原、河東三大戰略區域的要衝,王猛在此隱居,就是大隱於亂世,坐觀天下風雲變幻,等待時機。

公元354年,桓溫北伐前秦,率軍駐紮在灞上。王猛聽說後,就穿著麻布短衣前往晉軍大營求見。見面後,王猛一面捉虱子,一面談論天下大勢,旁若無人。桓溫也是那種不拘小節之人,對王猛的才學見識非常佩服。當桓溫問起為什麼他率王師北上,關中百姓卻不來為我效勞時,王猛回答說:「長安城近在咫尺,您卻不去攻下它,關中百姓搞不清楚你到底有沒有決心收復關中,所以不敢前來。」

王猛的話一針見血,暗示桓溫北伐不過是在撈取政治資本。桓溫聽後默然不語,只說了一句,江東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你的才幹。桓溫本想把王猛招攬到自己麾下,但被王猛拒絕了。在王猛看來,桓溫是個牛人,但不是可以託付終身、實現理想的明主。他決定繼續等待。

這一年,桓溫42歲,王猛29歲。

三年後,關中風雲變幻,苻堅成了秦王,他所做的一切都昭示著,這個人,有機會成為天下英主。

王猛決定出山。

通過呂婆樓的引薦,苻堅與王猛一見如故。很多人把兩人的風雲際會看成是劉備和諸葛亮;可事實上,苻堅與王猛,更像是當年的秦孝公與商鞅。

從公元357年到公元369年,十二年間,前秦在苻堅與王猛的治理下,前秦國勢蒸蒸日上。內部矛盾基本解決後,這對君臣搭檔就把目光放在了對外擴張上。桓溫第三次北伐時,他們曾認為失去慕容恪的燕國根本不是桓溫的對手;但慕容垂的重新出山,讓他們意識到,只要這個人還在,燕國依舊很難對付。

慕容垂主動來投,苻堅自然是喜出望外,而王猛卻是一肚子狐疑。

苻堅深知,想要留住人才,必須從面子上到地位上到物質上給予充分的優待。他先是親自帶著文武百官前往長安郊外迎接慕容垂。就連關中老百姓也聞風而動,紛紛前往想要一睹慕容垂父子的風采(慕容一族盛產帥哥已是天下聞名)。慕容垂原本是落難來投,灰頭土臉,沒想到被苻堅當成國賓來迎接,與在燕國時的待遇天壤之別,自然又是感動,又是感慨。

光是迎接還不夠,與慕容垂一番交談後,苻堅覺得此人確實名不虛傳,於是立刻封官,封慕容垂為冠軍將軍,賓都侯,食華陰五百戶。大家如果還有印象的話,王猛當年就是在華陰隱居;苻堅倒是大方,連王猛的老巢都賞給慕容垂了,也不想想王猛是啥感受。

給了面子,封了官,苻堅覺得還不夠——慕容垂一大家子人,大多是成年男性,衣食住行還沒著落呢,於是大手一揮,又賞給慕容垂父子幾萬錢,讓他們能夠在長安安家落戶。

封賞完了,慕容垂一家子興高采烈的走了。接下來,就輪到王猛出場了。王猛腦子很清醒,當時就給苻堅澆了一盆冷水,說慕容垂不是那麼容易馴服的,與其將來成為禍患,不如現在就除掉他。

苻堅卻認為,慕容垂父子落難來投,我正好可以藉助他們的力量平定天下;現在人家剛到,我也剛很真誠的接納了他們,如果立刻翻臉殺人,天下英雄還會來投奔我嗎?

有人覺得,王猛是小心眼,擔心苻堅過於器重慕容垂,會對自己的地位產生威脅,所以千方百計要幹掉他(後面也確實下手了)。可王猛真正擔心的,不是動搖他的地位,而是慕容垂的到來,會開一個口子,一個不加選擇濫用人才的口子。寬容大度確實是一個成功君王應當具備的品質,但是在用人上,應當有所甄別——有的人可以放手任用,有的人要控制著使用,有的人則應該殺之效尤。對於慕容垂這樣用不好就會適得其反的人,王猛的意見就是寧可錯殺,也不能姑息養奸。

應該說,王猛的話有道理,因為慕容垂確實是個不好控制的梟雄,而且淝水之戰後他也確實反了。苻堅的想法也有道理,剛招待完就翻臉殺人,自己臉面往哪裡放?將來還怎麼當老大?王猛盡到了臣子的責任,提醒了苻堅;苻堅作為決策者也有自己的考慮,所以沒有殺慕容垂。

因為苻堅有他的自信——我不殺你們,對你們好,你們就會感恩戴德,為我效命。他要走一條前所未有的寬容之路。所以,不論是慕容垂,還是以後一大群前來投奔的燕國貴族,他都委以重任。但事實證明,王猛的話是有道理的,慕容氏就是一個凝聚力很差,但獨立性很強的家族。當你的實力不足以控制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會造成極大的破壞。

苻堅和王猛,原本不在東北亞的範疇之內,但這兩個人與慕容垂的關係太過密切,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寫一寫。另外,王猛的抉擇,一直以來就爭議很大——他為什麼不為漢族正統東晉效力,而要投靠胡族政權,為前秦打天下?

如果我們拋開正統道德的觀點,王猛的選擇就很好理解了。亂世,是拼實力,拼眼光,拼決心的時候,譬如職場,老闆是好人還是壞人,對我們來說並不重要。我們需要的,是一份能夠養家糊口的薪水,是一個能夠賞識重用我們的老闆,是一個能夠發揮才能、提供發展機會的平台。能夠混到一定份兒上的人,沒有誰是乾乾淨淨的。

王猛看得很清楚,江東,不是他一展所長和抱負的地方。所以他放棄桓溫——其實桓溫也很討厭那些只會吹牛的高門名士,就跟曹操討厭孔融一樣。如果去江東,做到最好,也不過是另一個桓溫。可桓溫在那些人眼裡,不過是個不學無術的暴發戶。

先有張賓,後有王猛,在那個個性奔放的年代裡,當江東清流名士用清談玄學和五石散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時,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我們詮釋了正統道德之外的,一種追求自我實現的人生取向。

慕容垂的來投,讓苻堅起了對燕國動手的心思,而且很快就找到了理由。原來,當初桓溫北伐時,燕國擔心抵擋不住,所以向前秦求援。前秦如約派兵支援,條件是獲勝後燕國把虎牢關以西的土地割讓給前秦(實際上就是要洛陽)。可仗打完了,燕國卻選擇性遺忘,壓根兒不提這事。

既然你爽約不給,那我就自己來拿!

慕容垂前腳來投,苻堅後腳就派王猛、鄧羌、梁成等人率軍三萬,向洛陽進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