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古國高句麗 一、高句麗起源

好了,仗打完了,遼東回歸了,讓我們從放鬆一下,回過頭來補習一下功課。功課的題目,叫高句麗。

高句麗(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也稱「高句驪」,簡稱「句麗」、「句驪」、「高氏高麗」。高句麗是個古老的民族,主要存在於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存在於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的一個少數民族地方政權,也是影響東北亞格局的一股重要力量。

在講述高句麗之前,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也必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高句麗是否就是大家經常提到的高麗,高句麗究竟是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還是朝鮮半島上朝鮮、韓國的先民?

有一次,我正在看一個唐朝背景的古裝劇,這時,屏幕里突然蹦出來個大俠,痛心疾首的說什麼高麗人對我大唐居心叵測……看到這裡,我實在忍不住笑出聲來——唐朝的時候有高麗嗎?

編劇大聲回答:當然有,房玄齡不就曾經說過,彼高麗者,邊夷賤類……

鼓掌!引用得非常好!

不過,拍歷史劇,光有熱情是不夠的。在這裡我提一個建議:所有電視劇和電影的編劇,尤其是歷史劇、歷史片的編劇,一定要惡補一下東北亞的歷史,千萬不要一提到朝鮮和韓國,就立刻跟「高麗」、「高麗人」劃等號,更不要把曾經在朝鮮半島出現過的政權統統稱呼為「高麗」。

在這裡,我要告訴大家兩個事實:

第一個事實:

唐朝人確實把高句麗叫做高麗,為什麼要省去一個字呢?是為了表示蔑視。所以,房玄齡的那句話,應該理解成他對高句麗的蔑稱,輕視。就像我們給別人起外號一樣。另外一個例子是,白江口之戰後,日本臣服唐朝,主動上書請求把國號改為日本。唐朝接受了。此後,在官方文書往來中,日本,就是日本。可在民間,不論是知識分子還是普通老百姓,還是把日本叫做倭人。既是習慣,也是一種心理優勢。

第二個事實:

朝鮮半島的歷史與中原地區一樣,都經歷了無數次的分分合合——高句麗政權存在於漢代至唐高宗年間,時間上要早於高麗;而高麗作為一個獨立的王朝,則是在公元918年由王建所建立,存在於五代後梁至明朝初年。二者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民族和國家概念。

「高句麗是中國東北古代民族建立的王國,與位於現在朝鮮半島上的王氏高麗是兩個除了名稱,在主體民族等各方面都有著重大區別的國家。」

這是中國史學界的共識。高句麗族的確創造了屬於本民族的獨特文明,古高句麗國也是與古代東北亞地區重要的國家,但是由於其領土橫跨中國、朝鮮、韓國的特殊性,其民族血緣又與現在的朝鮮族有著一定的聯繫,再加上高句麗和高麗的讀音相近,又與朝鮮半島關係密切,所以很容易被有意無意的搞混。

某些國家不但把高句麗族看成是本民族的起源,把高句麗國直接嫁接到本國歷史上,還把高句麗及東北亞歷史上出現過的文化現象與閃光點統統說成是自己的發明創造,繼而想取代中國成為東亞最為悠久正統的文明古國。

這就是歷史和文化誤讀帶來的惡果。

我們不能阻止別人刻意的歪曲歷史美化本國,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堅持中華民族的文明傳承,重新認清這段歷史,不被高句麗和高麗的一字之差所誤導。

那麼,高句麗和高麗是怎樣被誤讀的呢?

東漢三國時期,高句麗政權逐漸形成,佔據了遼河以東、玄菟郡內外、長白山和朝鮮半島北部的廣大領土;到了南北朝,高句麗與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新羅逐漸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這就是朝鮮歷史上的前三國時期。唐朝時,朝鮮半島三國間爆發內戰,唐高宗便派大軍渡海出擊,幫助新羅先後消滅了百濟和高句麗,朝鮮半島第一次出現了統一的封建王朝——新羅。到了唐末五代,朝鮮半島再次分裂,出現了後高句麗、後百濟、後新羅三個國家,史稱朝鮮後三國時期。直到王建建立高麗國,朝鮮半島才再次統一。

朝鮮半島受中原文化影響很深,但凡大事,都要為自己尋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從先人的思想事迹中獲取靈感。王建在確定新國號時,也沿用了這樣的思路,要為新國家尋找歷史傳承,這才決定取材「高句麗」——這個歷史悠久、與本民族有著一定血緣關係的名稱,給新王朝起名為「高麗」。

這下,大家都明白了,高麗只不過是借用了高句麗的名字,高麗和高句麗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

也許有人會說,高句麗的勢力範圍在長白山區和朝鮮半島北部,高麗是朝鮮半島上的國家,二者怎麼可能完全沒有聯繫?要是沒有聯繫,王建也不可能直接引用了。

好,下面由我來擺事實,講道理。

從時間上看,從高句麗滅亡到高麗建國,當中相隔近300年。這300年,正好是東北亞地區最為動蕩、民族融合最為強烈的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古代少數民族消亡了,在隋唐時期融入了新一代的漢民族中;契丹、突厥、回紇、吐蕃等新興少數民族崛起,而處在東北亞地區的古高句麗族,也沒能避免被消亡與融合的命運。統一朝鮮半島的,是來自東部沿海的新羅人。

從地域上看,王氏高麗的統治中心在朝鮮半島,而古高句麗國領土的一大部分則位於以漢代玄菟郡為中心的遼寧、吉林等地,二者統治區域有90%以上不重合。

從文化上看,高句麗族本身沒有文字。從現已發現的好太王碑、中原郡碑、冉牟墓誌、冬壽墓墨書題記、德興里壁畫墓墨書題記和榜題、佛像銘、鉻文磚、銘文瓦上看,高句麗族都是用漢字來記述歷史事件、進行文化交流的。

儘管高句麗在大多數時間裡都比較敵視中原王朝,但是種種證據都顯示:高句麗,就是中國古代東北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高句麗國,也只是東北亞地區的一個地方政權。

然而,由於史料的混亂和認知的局限性,再加上北方疆域被遼金所阻隔,大多數宋朝人對朝鮮半島從高句麗滅亡到王建建立高麗之間這近300年的歷史懵然無知,甚至不知道新羅曾經統一過朝鮮半島,更不知道離他們不遠的半島上還曾出現過分裂動蕩的「後三國時代」。

在很多宋朝人看來,「高麗」這個國家一直存在於朝鮮半島,只不過由複雜的「高句麗」變成了簡單的「高麗」而已。因此,薛居正在修《舊五代史》時就把王氏高麗看成是古高句麗繼承者,歐陽修也在《新五代史》中把高句麗的歷史寫進了王氏高麗傳當中。

這還僅僅是錯誤的開始。

到了元代,《宋史》的撰寫者脫脫明確提出了「長興中,權知國事王建承高氏之位」的論斷,用官方的話語為「高麗」是「高句麗」的延續,兩者就是一回事蓋棺定論。此後,《遼史》和《金史》的編寫者也沿用了這一觀點,進一步承認了王氏高麗和古高句麗的親屬關係。

到了明代,《元史·高麗傳》不但在內容上繼承了《宋史》的錯誤,而且還頗具創意的把箕子朝鮮的歷史嫁接到了高句麗之前,為高句麗尋找到了一個源遠流長的祖先。到了清代,清政府為了顯示對鄰居朝鮮的友好,特意在自己的官方史書中編了一段「箕子朝鮮——衛氏朝鮮——漢四郡——高句麗——東徙復國——王氏高麗——李氏朝鮮」的歷史,使得整個朝鮮半島的歷史一脈相承——高氏高句麗繼承箕子朝鮮,王氏高麗繼承高氏高句麗,李成桂建立的李氏朝鮮則繼承了王氏高麗。為了自圓其說,《明史》還把唐朝攻滅高句麗後把當地老百姓西遷到中原的事實改成了「東徒」朝鮮半島的壯舉,讓王氏高麗承襲高句麗傳統,兼并南方新羅、百濟兩國的故事變得愈發的合情合理。

官方史書的錯誤不但沒能澄清朝鮮半島的真實歷史,還給民間認知帶來了巨大的誤導。

高句麗和高麗,我們誤讀的不僅僅是兩個名字,更是一段不容被歪曲和質疑的東北亞古代文明史;而造成這段誤讀的最大幫凶,恰恰就是我們自己。國人時時刻刻不忘嚴格要求自己,寬容對待別人,可到最後,家裡被人偷了,卻得陪著笑臉故作風度的說,我們很有錢,我們很大方,不怕偷也不怕搶,因為我們是文明人。我們或許更加應當反思自己,更應當好好去理解一下房玄齡對於高句麗的那句名言。

之所以要把高句麗的血統問題擺到朝鮮半島的歷史之前來講,只有一個原因:不搞清楚高句麗的血統,整個朝鮮半島的歷史就是一鍋粥。正本清源,方能繼往開來。

朝鮮半島上最早建立政權的是箕子朝鮮。武王伐紂,攻滅殷商後,商朝的大忠臣箕子就帶著幾千名不願臣服周王朝的殷商遺民東遷至朝鮮半島,與半島土著居民一同建立了「箕氏侯國」。「箕氏侯國」,與其說是國家,不如說是一個鬆散的部落聯盟,其法定名稱為——箕子邑落聯盟。千萬不要小看這個「箕氏侯國」,它是朝鮮半島有明確記載的第一個正式的政權組織,一個來自中原的,以殷商後裔為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