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白狼山之殤 一、長纓直指向燕幽

曹操忙著掛羊頭賣狗肉,河北的袁紹也沒偷懶:公元198年(建安三年)最強悍的對手公孫瓚完蛋了,遠在遼東的公孫康看著也挺順從,暫時可以不用考慮,張燕的黑山賊和閻柔的少數民族聯軍也掀不起多大風浪……青、幽、冀、並四州之地盡數收入囊中,河北、山西、山東都姓了袁,對中原形成壓頂之勢。

袁紹和曹操,這對小時候的夥伴,長大了的同志,終於從並肩作戰的盟友變成了爭奪天下霸權的最大對手。一場決定北方命運的大戰由此拉開序幕。

關於官渡之戰前後的歷史,我在這裡就不多說了,因為那不是本書的重點。值得一提的是,官渡對峙期間,曹操手下的很多官員覺得自己的主子干不過袁紹,於是暗中給袁紹寫信,給自己留條後路;與此同時,也有人在給曹操寫信,此人就是舉兵討伐過公孫瓚、在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中有著極高威望的閻柔。

閻柔為什麼要給曹操寫信呢,還得先從公孫瓚敗亡之後的幽州形勢說起:

劉虞死後,公孫瓚成了幽州的主人,並憑藉強大的武力跟袁紹干仗。可公孫瓚的統治並不穩固,他活著的時候,反對他的人就一大把——少數民族痛恨他,因為他打仗太狠,不守信用,還殺了大好人劉虞;幽州士紳也不喜歡他,因為他不懂治理,只會破壞,估計也不怎麼善待讀書人;老百姓更不喜歡他,成天抓壯丁,把幽州境內搞得烏煙瘴氣。

公孫瓚被幹掉了,可幽州太平了嗎?沒有。

公孫瓚在的時候,還能以武力彈壓一切,他一死,幽州就成了無主之地——遼東依舊是公孫康的地盤,公孫瓚的右北平太守也由鮮於輔接任,劉虞的兒子劉和、「大俠」閻柔控制著幽州北部的大片地區。袁紹雖然在名義上接管了幽州,還派了次子袁熙當刺史,可袁熙估計也就能管住幾個比較大的城市而已。上面提到的這些人,連公孫瓚都敢打,何況一個袁熙?所以,袁紹在幽州的統治很不穩固。

很多人不看好曹操,可那些摸爬滾打在北方邊境的頭領們不這麼看。袁紹是什麼人?四世三公,也就是四世三公而已。家底是會吃光的,想要在亂世立足,靠得是自己的本事。袁紹有什麼本事?基本上沒有。

答案很清楚,判斷很容易。

所以,閻柔在曹操最艱難的時候,送去了精神上的支持和表示願意歸附的意願。

這對曹操打贏這場仗有用嗎?基本沒什麼用。閻柔是不會公開反叛袁紹的,除非他是傻子。但他這一手,叫做長線投資。袁紹打贏了,對他沒有損失,也沒有好處,他原本就「臣服於」袁紹;要是萬一曹操打贏了,那他這一手可就會大大發揮作用了。事實證明,閻柔的眼光很准。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曹操破袁紹於官渡;

公元201年(建安六年),曹操於倉亭再敗袁紹;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紹病逝;

公元204年(建安九年),曹操佔領鄴郡,控制冀州大部;

袁紹剩下的那些兒子、外甥,基本沒有多大戰鬥力。

公元205年(建安十年)正月,曹軍斬袁紹長子袁譚於南皮,張遼率軍擊敗公孫度委派的營州刺史柳毅,奪回了公孫氏控制的山東半島登萊地區。冀州、青州平定了,接下來是并州、幽州。

沒過多久,黑山賊首領張燕就帶著一大群手下前來投奔,把從太行山到五台山的一路險要都送給了曹操。然後是袁紹的外甥高幹投降,被任命為并州刺史。不過高幹投降後不久又反叛了,被曹軍一通猛打後,本想投奔匈奴,一看路被堵死了,只好南下投奔劉表,在路上被人幹掉。河北守不住了,幽州也沒有根基,袁熙和袁尚只好繼續往北,準備投奔烏桓,連老婆都丟給了好色不遜乃父的曹丕。

好了,大局已定。剩下的,就只有幽州北邊的那些少數民族和遼東的公孫康。

曹操覺得,烏桓是個大患,要是不解決這個大患,袁熙、袁尚和其它亂七八糟心懷鬼胎的人就會藉助烏桓的力量蠢蠢欲動。曹操可不願大軍前腳走,烏桓後腳就開始鬧,費了好大力氣平定了河北,到頭來卻還得回頭來收拾殘局。做一件事,就要把事情做到底。所以,他決定對烏桓動手。但,做任何事,都需要一個由頭,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所幸的是,機會很快就來了,而且是烏桓自己給的。

這一年的夏天,烏桓見袁紹新敗,幽州空虛,就南下攻打劉虞余部鮮於輔。鮮於輔接管的是公孫瓚原來的地盤,但他打仗的本事卻比公孫瓚差得遠——烏桓也懂的挑軟柿子捏。

我還沒打你,你竟敢打我;既然你來打我,就不要怪我不客氣!同年秋,曹操率大軍北上幽州,決定好好收拾一把這些不聽話的部族。

開打之前,有必要介紹下烏桓這個民族。

烏桓,又名烏丸,是中國北方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與鮮卑同為東胡,後為匈奴所破,所以東遷到了烏桓山(又名烏丸山),遂以山為名。大一點兒說,烏桓屬於匈奴的一支。霍去病大破匈奴後,將烏桓各部遷至漁陽、上谷、右北平、遼東、遼西五郡塞外,並在幽州置護烏桓校尉,統一管理各部,以免他們與匈奴勾結。王莽篡位後,把外交和民族關係搞得一塌糊塗——高句麗獨立了,烏桓也重新投奔了匈奴。東漢初年,烏桓經常與匈奴聯手侵擾幽州邊地。光武帝時,烏桓南遷,原來的聚居地被新崛起的鮮卑人佔據。

東漢末年,中原地區戰亂不斷,朝廷屢次徵調少數民族騎兵鎮壓起義。被徵發的胡騎中,就包括了數量巨大的烏桓騎兵,這些騎兵有的是因突發戰事而被徵發,有的則由官府統一挑選,成為漢朝野戰軍和禁衛軍的重要組成部分——烏桓突騎和烏桓宿衛。劉虞、袁紹等人都曾藉助烏桓的力量打擊對手。

丘力居死後,他的侄兒蹋頓即位。蹋頓膽略過人,是一位傑出的部族頭領,他先後統一了遼東、遼西、右北平等三郡烏桓。攻滅公孫瓚後,袁紹深知邊境少數民族痛恨公孫瓚,而自己的戰略方向在中原,所以沿用了劉虞以安撫為主的方針,派人與烏桓各部交好。烏桓各部「感激」袁紹恩義,也就沒怎麼鬧事。

早在曹操攻打南皮袁譚時,烏桓就曾想南下幫助袁譚,可還沒來得及發兵,袁譚就兵敗身亡。袁熙、袁尚覺得自己打不過曹操,於是就威逼冀州、幽州軍民十餘萬戶投奔蹋頓。袁熙、袁尚是什麼人?三公之後!連袁氏這樣目空一切的主都主動前來投奔,還帶來了十萬餘戶人丁(十萬餘戶可不是十萬多人,而是幾十萬人)!

在那個年代裡,人口就是實力,誰霸佔的人多,誰就是老大。蹋頓的野心開始膨脹了,趁曹操分兵攻略河北各地時,他多次帶兵入侵幽州郡縣。曹操敏銳的覺察到,蹋頓的野心,已經不再滿足於沒吃沒喝了就南下劫掠一通,而是會在二袁的幫助下割據北方,自立為王!

必須趁熱打鐵,一舉解決烏桓問題。

然,民族問題不同於普通的軍事鬥爭,處理不好就會帶來更大的麻煩,是學公孫瓚那樣以武力解決問題,還是延續劉虞採取招撫綏靖政策呢?曹操的將領和謀士們產生了不同的意見:大多數將領和謀士都覺得袁氏大勢已去,即便投靠烏桓,也很難再成氣候;北線戰事已經進行了幾年,士兵們都疲憊不堪,南面的劉表劉備也在蠢蠢欲動,不如趁勝收兵,先養精蓄銳,等養足力氣了再行出征。

大多數人認為對的事情,未必是對的,所以大多數人成不了英雄,只能給人打工。

這時,郭嘉站了出來。曹操麾下五大謀士中,程昱剛嚴、荀彧忠正、荀攸持重、賈詡老辣、郭嘉機變,五個人各有所長。程昱、荀彧、荀攸是正才,用他們來處理政務、安頓百姓、發展經濟、籌劃民生是沒錯的;而賈詡和郭嘉則善用奇謀,每每獨闢蹊徑,在僵持中打開局面。郭嘉立刻對北方的形勢做了一番精闢的分析:「……胡恃其遠,必不設備。因其無備,卒然擊之,可破滅也。且袁紹有恩於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烏丸之資,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動,民夷俱應,以生蹋頓之心,成覬覦之計,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三國志·魏書》)

郭嘉認為,烏桓仗著自己地處邊遠,一定想不到我們會發動突然襲擊,我們正好可以抓住這個機會一戰成功。另外,袁氏與烏桓交好,河北百姓也顧念袁氏舊恩,一旦我們放過袁熙袁尚兄弟,給了他們喘息之機,袁氏余部與烏桓就會聯手叛亂,再想收拾他們就難了。劉表徒有才名,一定不會重用劉備,根本不用擔心他們,大可傾全力遠征塞北。

郭嘉的建議可謂大膽之極,完全是放手一搏的賭徒做派。可戰爭就是賭博,唯有不怕輸光家底的人,才能贏得最後的勝利。郭嘉的建議,正合曹操胃口——曹操自己就是一個不拘成法、喜歡出奇制勝之人。

然而,戰爭不是兒戲,一次極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