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長城萬里今何在 三、公孫度當上了土皇帝

講完了公孫度的托,再來講公孫度。

公孫度(公元150~204年),字升濟,襄平人氏,土生土長的遼東本地人。公孫度有兩個兒子,長子公孫康,次子公孫恭。公孫康也有兩個兒子,長子公孫晃、次子公孫淵。他們這一支,才是正宗的遼東公孫氏。

先來看一下這位遼東第一代土皇帝的履歷:

公元167年,18歲的公孫度與父親公孫延一起遷居玄菟郡(今吉林省和朝鮮半島北部),公孫度還擔任了郡吏。玄菟太守公孫域是個好領導,不但重用公孫度,安排他學習,還為他操辦了一門婚事。

公元169年,20歲的公孫度學有所成,被任命為尚書郎。

公元170年,21歲的公孫度本來有機會成為冀州刺史的候選人,不知何故(可能是被人誣告)被作罷。

公元189年,40歲的公孫度終於迎來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被董卓麾下的猛將、老鄉徐榮舉薦為遼東太守。

公元190年,41歲的公孫度分遼東為遼西、中遼郡,渡海佔領東萊諸縣,置營州刺史,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

公元191年,北海管寧、邴原、王烈前往投奔42歲的公孫度。

公元204年,曹操舉薦55歲的公孫度為武威將軍,永寧鄉侯。不久,公孫度去世,公孫康繼承了他的官職,公孫恭繼承了他的爵位。

從公孫度的履歷中就能看到,40歲之前的他基本上無所作為,估計也就是借著家族的名頭混跡京城,找幾個朋友吹吹牛,搞搞人際關係,還搞得不怎麼好,在即將成為刺史候選人前夕被人暗中「搞掉」了。

公元189年,這一年,中原大地上發生了太多事情:董卓亂政、曹操起兵,整個東漢王朝的政治格局被顛覆了,公孫度也時來運轉了。公孫度的這個大恩人,就是同鄉徐榮。

這個徐榮,在《三國演義》和三國遊戲里的設定都很低,基本上屬於三流武將,可是在現實中,出身遼東、卻在西涼軍中發跡的徐榮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猛人。徐榮的戰績,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擊敗曹操,擊敗孫堅,戰死新豐。

好了,這就足夠了。能夠干過曹操和孫堅的人,一定不是孬種。

不過,徐榮一輩子幹得影響最大的一件事,恰恰是向董卓舉薦了同鄉公孫度。很快,公孫度被董卓任命為遼東太守。公孫度的命運改變了,遼東的命運也改變了。不過,公孫度並非中國歷史上經營遼東第一人,中原漢族政權最早在遼東建立行政機構是在戰國,由燕國設遼東郡,郡治襄平。從那以後,襄平就一直是遼東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漢武帝在攻滅衛氏朝鮮後,更是在遼東之外的朝鮮半島上設立了著名的玄菟、樂浪、真番、臨屯四郡,將朝鮮半島置於西漢王朝的統治之下。

關於箕子朝鮮、衛氏朝鮮、西漢四郡的內容,我會在後面的章節里詳細講述。

現在,輪到公孫度大展拳腳了。

可是當他意氣風發的趕赴遼東上任時,卻發現自己所面對的是一個極為複雜的局面,各種問題錯綜複雜,局面相當混亂,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看:

第一,政治上,東漢政府對遼東地區的控制幾乎為零。也許有人會問,公孫度自己不就是東漢政府任命的官員嗎?他難道不能代表東漢政府?還真不能代表。公孫度是誰任命的?董卓。董卓是誰?漢賊。董卓為什麼要任命公孫度?為了在東北邊境安插自己人。公孫度是通過正當途徑獲得外放機會的嗎?不是,他走得是老鄉徐榮的關係——老鄉也算是一種裙帶。公孫度去遼東幹什麼,給政府買賣嗎?他去遼東,說好聽點是大展宏圖,說難聽點就是自立門戶。好了,了解了來龍去脈和動機,我們就知道,公孫度只不過是打著東漢政府之名,行割據一方之實。他還能代表政府嗎?他代表的是他自己,還有公孫家族的利益。

政府控制為零,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就是天高皇帝遠,沒人來管;壞處也很明顯,得不到政府的任何支持,所有的一切都只能靠自己。

第二,經濟上,遼東在當時仍屬不發達地區。儘管經過了兩漢數百年的開發,但遼東的經濟發展依舊十分緩慢,富庶發達程度遠不及中原地區。想要割據,就要養兵;想要養兵,就要有錢。可公孫度沒錢。

第三,文化上,遼東是「德外未開化」之地。去遼東的都是些什麼人?一是打仗去的,軍人;二是發配去的,犯人;三是逃亡避難去的,鳥人。

第四,成分上,遼東的成分太複雜了。遼東的西北盤踞著烏桓各部,時不時就會南下打打秋風,東面玄菟郡內外是新近形成的高句麗民族,北面的鮮卑也在迅速崛起,漢人雖然佔據著最為富饒的遼河流域,但卻被各族勢力分割包圍,處境並不太妙。

不論是誰來當遼東的長官,稍有不慎,就會釀成大亂。

怎麼辦?

甩起膀子干!小心翼翼干。

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裡,公孫度開始大刀闊斧的整頓遼東。他的措施,概括起來說,就是:對內,安頓百姓、發展經濟、招攬人才、積蓄力量;對外,利用公孫瓚、西擊烏桓、東伐高句麗、擴大海上影響。

這兩方面的舉措,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利用好公孫瓚這個天然良「托」,為遼東爭取到一個相對安全的外部環境。儘管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公孫度是否主動派人交好公孫瓚,但是從這兩股相鄰勢力十幾年間沒有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的事實看,作為弱勢一方的公孫度肯定做過外交上的努力。而公孫瓚也沒把小小的遼東放在眼裡,忙著平定各地叛亂,與劉虞、袁紹等人干架,基本無暇東顧。有這樣一支極富「侵略性」的勢力在西面「保駕護航」,遼東便十分幸運的在漢末戰亂中躲過一劫。

有公孫瓚當屏障,公孫度便能夠遊刃有餘的施展自己的「治遼大計」。那麼,公孫度的「治遼大計」,是想以遼東為根據地,逐步增強實力進而西進爭霸天下嗎?幾百年後的鮮卑慕容氏走得就是立足遼東、走向天下的道路。

身逢亂世,爭霸之心人皆有之,有像袁術那樣不自量力的人,當然也有像公孫度這樣頭腦清醒、量力而為的人。公孫度深知,僅憑遼東本身的實力,根本無法與中原諸侯爭奪天下,就連遼東本身都還是一個爛攤子,談何爭奪天下?他更清楚,自己的才能,充其量只能當個割據一方的土皇帝(這一點比他的孫子強多了)。

因此,公孫度給自己的定位很低,他所能夠做的,首先是保境安民,其次才是需圖發展。

攘外必先安內。

公孫度到任後,很快就發現地方工作並不好做:遼東地處邊陲,民風彪悍,不服管教,地方勢力龐大,地方各級官員基本只是一個擺設。尤其是當地的高門望族,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我們知道,地方上的人對付新到任的官員一般有兩招,先是投其所好,用各種辦法收買;收買不成,便設套子使絆子給冷臉,直到把你弄得沒脾氣為止。公孫度可不是這麼容易收買的,他自己就是遼東本地人,在家門口要是干不好的話,那丟得可是祖上三代的臉。亂世用重典,公孫度也不例外,他決定好好收拾收拾那些不知輕重的人。

公孫度做得第一件事,就是組建一支靠得住的隊伍,在官府里安插親信、排除異己;然後嚴刑峻法,全力打擊豪強勢力,雷厲風行得處死了遼東陽國都尉公孫昭和當地不法望族田昭,讓那些地頭蛇們嘗到了自己的厲害,一舉樹立了自己在遼東的威信,也讓老百姓們覺得他是一個「愛民如子」的好官。掃除了施政障礙後,公孫度處理了一大批積壓下來的政務,使遼東全境政令暢通、風氣為之一振。

平定遼東境內後,公孫度開始著手對付遼東周邊的少數民族勢力。他首先向東用兵,第一個目標就是高句麗。此時,高句麗的統治者是新大王伯固(公元126~191年)。伯固在位期間,曾多次騷擾樂浪、玄菟、遼東等地。公孫度在公孫域手下時就領教過高句麗人的可惡,於是集中兵力,把伯固打得大敗。

公孫度打敗了伯固,高句麗臣服;幾百年後的唐朝打敗了日本,日本臣服,還不斷派人來學習。可見,只有基於實力和打擊的外交,才是真正的外交。

伯固可能真的是被公孫度打怕了,不但乖乖臣服,還在第二年派人協助公孫度剿滅了盤踞在富山的賊寇。不久,公孫度派柳毅渡過渤海,佔領了青州沿海的東萊等縣,並任命他為營州刺史,完全控制了渤海和黃海的海路交通。此後,公孫度進一步向東擴張,兼并了玄菟、樂浪二郡。平定東部後,公孫度掉頭向西,連續擊敗遼西等地的烏桓部落,將整個遼東地區收入囊中。

公孫度也明白,僅僅靠打是不夠的。他挑選了一位美貌的宗室女嫁給扶余王,通過結親,使扶余成為自己的外援,從背後牽制高句麗。一時間,公孫度儼然已是東北亞霸主,正式開始了稱霸遼海的歷程。

黃巾大起義爆發後,中原戰火不絕,遼東就成為中原,尤其是河北士人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