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 酒鬼的清醒

歷史上有名的「三藩之亂」,我們只談到兩藩,還有一藩呢?

好,回過頭盤點一下。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他並未動兵,但不動兵,不等於不動心,他始終關注著外部的局勢。而包括清廷在內的各種政治勢力,也密切地注視著他。

尚可喜對撤藩也是不滿的,不過他和耿經忠一樣,對被撤藩後的個人命運,倒並沒有太多擔憂。因為實力與能力的關係,他們和吳三桂並不在一個檔次上,所以不太會有失去兵權後,被除掉的危險。

當撤藩的旨意傳來時,雖然不太痛快,但尚可喜還是讓屬下打點行裝,準備回老家養老。吳三桂一起兵,康熙帝就下令停止撤藩,於是尚可喜留在廣州待命。

吳三桂起兵之時,派人專程前往福建、廣東,策反兩藩。耿藩與尚藩的態度卻很曖昧,先前他們可是一樣和吳三桂罵娘的,現在卻不做聲了。吳三桂心中暗笑,出頭鳥讓我當,有了好事,你們再分享,天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後來耿藩迫於壓力,加入了吳三桂陣營,而相對太平的廣東,尚可喜卻始終在觀望。

康熙十三年四月,他更是把吳三桂的來使和約他起兵的書信,一併解往北京。康熙帝很感動,當即批示,予以嘉獎。並通知兵部,等事平之後,再行重賞。在廣西孫延齡、福建耿精忠叛清後,尚可喜再次表態,跟這幫逆賊一刀兩斷。

尚可喜與耿精忠是兒女親家。耿精忠是尚可喜長子尚之信夫人的哥哥,而尚可喜次子尚之孝的女兒又是耿精忠的兒媳,兩家人的關係應該是很密切的。加上後來孫延齡造反時,在布告四方的檄文中,為了擴大影響,用了「三藩並變」這樣的描述,尚可喜覺得很有必要為這些事,向朝廷表白一番。他寫道:「孫延齡偽檄有『三藩並變』之語,閩省又倏告變。臣與耿精忠本系姻婭,不能不踧踖於中。竊臣叨王爵,年已七十有餘,雖至愚極陋,豈肯向逆賊求功名富貴乎?唯知捐軀矢志,竭力保固嶺南,以表臣始終之誠。」

尚可喜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做法,和他自身的情況有密切關係。他此時已七十多歲,俗話說的好,人活七十古來稀,在那時七十多歲的人算是非常長壽的了。這麼大年紀,說句不好聽的,還能活多久,根本沒有定數。從常理講,一個快要OVER的人,還會想到什麼榮華富貴,想到去造反嗎?

尚可喜與吳三桂都是老辣之人,吳三桂的老辣,體現在他反清這件事上,而尚可喜的老辣,則體現在不反這件事上。

吳三桂是不得不反,而尚可喜是不得反。為什麼?老尚跟著清軍打了幾十年的江山,清廷的綜合實力,漢人政權間的鉤心鬥角,他是瞭然於心。別看吳三桂現在鬧的猛,但他帶給尚可喜的不是希望,而是回憶。清廷關外苦寒之地建立起的一支小政權,為何多年後,竟然能奪了大明江山?漢人並不是讓滿人打敗的,而是讓自己打敗的。

如今的一幕,與南明時期何其相似!你方唱罷我登場。清廷取得江山,並非歷史的偶然,而是必然。尚可喜堅信這一點,所以他不想反。他堅定地站在清廷一邊,相信自己雖然會受到吳三桂的軍事威脅,但最壞的結果,無非就是丟了藩地。原本就是要撤藩的,這些地盤丟了也沒啥。只要忠於大清,全家還能有個好歸宿,這便是他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尚可喜的忠誠(換個角度,也可以說是聰明或圓滑),在此非常時期,足以讓康熙帝感動不已。他對兵部官員說:平南王尚可喜奏請調遣官兵保固疆圉,忠誠顯著,深為可嘉。兩廣一應軍機調遣,及固守地方事宜,著尚可喜與總督金光祖同心同力,務酌萬全而行。

與吳三桂翻臉,這可不是鬧著玩的,尚可喜雖老矣,卻並不糊塗。他感到自己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恐怕難以應對以後的諸多變故。他想讓兒子提前襲封他的王爵,主持軍事。按禮制,長子尚之信自然是首選。他生於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1636年),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時,已經三十九歲,正值年富力強之時。此人長得虎背熊腰,天生神力,勇不可言。他十九歲進京,在皇帝身邊侍奉。直到康熙十年,尚可喜因年老多病,向朝廷奏請,他才回到廣東。他平時表現還不錯,能在皇帝身邊待那麼多年,就足以證明。但是他有個不好的生活習慣,喜歡喝酒。一旦喝醉,就如同換了個人,常常砸東西打人,弄得大家都很怕他。在面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時,尚可喜的心腹謀士金光進言:尚之信,雖英勇,但失穩重,若讓他繼承王爵,怕以後搞出什麼事,連累全家,不如次子尚之孝更合適。

尚可喜仔細考慮後,覺得金光說的有道理,遂決定把爵位傳給次子尚之孝。康熙十三年四月,尚可喜向朝廷奏言:

太宗皇帝時,襲職之子,不論年長,必選才能。今臣年逾七十,若不早決於生前,竊恐僨轅於異日。臣察眾子中惟次子都統尚之孝,律己端慎,馭下寬厚,可繼臣職,至於軍機戰守緩急事宜,臣雖衰老,不能馳驅,然一日尚存,當盡一日之心,指揮調度,斷不至有誤封疆也。

這種違反禮制的事,朝廷並沒有細究。尚之信在北京待了那麼久,估計他的另一面,皇帝多少還是知道的。朝廷很快批複,同意尚可喜的請求。

尚之信在北京辛辛苦苦那麼多年,說穿了就是做人質。物質上雖然待遇很好,但精神上的苦悶,卻不是其他人所能體會的。他酗酒,其實也是精神壓力使然。苦熬了那麼多年,最終繼承人卻不是自己,他的憤怒可想而知。而他的弟弟尚之孝知道哥哥的威猛,一時竟不敢要這個爵位。七月,廣東巡撫劉秉權出面周旋,給朝廷上了一道奏章,說尚之孝請辭王爵,他的意見,如今「諸逆」鴟張,大兵進剿之時,平南王尚可喜精神強健,應令他照舊管事,等事平之後,再令尚之孝襲爵。康熙帝看到奏摺,啞然失笑,知道是家庭內部矛盾,既然現在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也就同意了劉秉權的建議。

廣東的地理位置,在廣西與福建之間,北與湖南、江西相鄰。孫延齡、耿精忠都已叛清,而吳三桂大軍又集結於湖南境內,這就對尚可喜形成合圍之勢。對此尚可喜很是緊張,當他發現吳三桂兩萬人馬屯紮黃沙河時,立即向朝廷奏報:「若孫吳二逆合兵一處,則勢益猖獗。」他請求就近調撥援兵,速來廣東會同他一起剿滅「孫逆」。

康熙帝命副都統根特巴圖魯、席布等,率所部官兵急赴廣東,同尚可喜商酌行事。同時,又指示尚可喜會同兩廣總督金光祖對付廣西孫延齡,相度形勢,有可剿之機,即可進剿。

有尚可喜主持大局,廣東勉強維持著穩定。康熙十三年四月二十日,廣東潮州(今潮安)總兵劉進忠公開舉兵叛亂。劉進忠是遼陽(今遼寧遼陽市)人,原是明朝總兵官馬得功部下,順治二年隨馬得功在蕪湖降了清軍。後隨軍征戰福建,被擢升為靖南王下左路鎮標副將。康熙三年,又升任福建中路總兵官。康熙八年,又任潮州總兵官。此人與耿藩關係密切,當聞耿藩起事後,他派心腹楊希震赴福州,與耿精忠聯絡,耿精忠對其許以高官厚祿。劉進忠密謀造反之事,被同在城內的續順公沈端偵知,他與游擊李成功、張善繼決意除去劉進忠。四月二十日,爆發激戰,雙方部隊,逐巷逐巷爭奪。最後沈端兵敗被俘,李成功等被殺。耿精忠派漳浦總兵劉炎趕來增援。二十三日,劉炎部進入潮州城,控制住局勢,劉進忠把沈端全家押往福建看管。耿精忠封劉進忠為「寧粵將軍」。

對於劉進忠叛亂一事,尚可喜在第一時間向朝廷做了彙報。康熙帝指示兵部:「平南王尚可喜,累朝勛舊,久鎮疆,勞績茂著。自吳逆叛後,尤能篤守忠貞,殫心籌劃,屢抒謀略,保固疆圉。事平之日,從優議敘。」

劉進忠大軍殺入廣東,意味著耿藩勢力對廣東的滲透,對於尚可喜來說,這是開了一個壞頭。他派次子都統尚之孝領兵討伐劉進忠,屢獲勝利。於康熙十三年七月,收復了程鄉、鎮平(蕉嶺)、平遠(今平遠附近)等縣。

收復失地後,尚之孝又進入福建,攻佔大埔縣(今廣東大埔北),抵達三河壩,並迅速逼近潮州。十月,尚可喜屬下總兵官王國棟在潮州城下同劉進忠與鄭氏聯軍激戰,三戰三捷。十一月,尚之孝進軍潮州府,攻下東津筆架山、洗馬橋等地。巡撫劉秉權、王國棟等攻破潮州城南,鳳凰州木城兩座、擊斃都督金河臣等,殲滅叛軍五千餘人。副將何九衢收復潮州府澄海縣(今仍名)。

這年十月,康熙帝命廣東文武將吏都聽平南王尚可喜節制。他對議政王諸臣說:自吳三桂叛逆以來,尚可喜為國抒忠,功績茂著。當此廣州軍興之際,凡總督、巡撫、提督以下各將吏都要聽從可喜調遣,此後補授文武官員也皆由可喜選補奏報。至於一切調遣兵馬及招撫事宜亦聽尚可喜酌行。

清軍一敗再敗,將領官員一降再降的情況下,還能有尚可喜這樣的中流砥柱,這算得上是清廷之福了。這樣的人自然要大大獎賞,讓滿朝以他為榜樣。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帝下旨:特晉封尚可喜為親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