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 自救變法在百日內無疾而終

半個月前,幾乎在徐致靖密薦袁世凱的同時,光緒另外一個智囊張蔭桓也向他推薦了一個人,準確地說是一個日本人——伊藤博文。

在幾個月前(1898年6月)日本國內的一場政治風波中,伊藤博文被迫辭去內閣總理,成為了日本的前首相,著名的下野政治家。而伊藤博文不上班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來到清國,進行參觀和訪問。

老伊為什麼要來清國?如果是因為不用上班了有時間旅遊,相信這個原因是無法令大家信服的,他可以留在日本去夜店泡歌伎(老伊好這一口),也可以去別的國家旅遊,為何一定要來曾經交戰過的國家——清國?

相信大家和我一樣希望搞明白。

而要搞明白這個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的原因去分析,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國內國際形勢(包括日本的),以下的分析有些簡略,有關故事的詳情我會在以後的時間進行講述,現在讓我們回到1895年清日戰爭以後,這之後發生了很多的事情。

1895年戰後,一份媒體(《紐約時報》)的評論代表了西方各國對清日之戰的普遍看法:「日本人打開了世界的眼,讓人看到了清國真正的無能。」

一年後(1896年),西方國家中又開始大肆流傳一種觀點,這個觀點在我們現在看來很陌生,在當時卻是十分的有名,這就是「黃禍論」。

「黃禍論」的意思是:黃種人是世界的邪惡軸心,世界上的西方白種人必須聯合起來,戰勝黃種人。

「黃禍論」在西方國家中流傳的原因雖然很複雜,但跟清日戰爭也有很大的關係,它正是瓜分清國、把清國變成殖民地的理論基礎之一。

最先行動的是兩個國家——德國和俄國。這兩個國家勾結在一起,暗自支持,達成默契。俄國在1897年支持德國佔領青島,建立他們在亞洲的第一個海軍基地;而德國支持俄國佔領了遼東半島的大連灣、旅順。

日本人無比憤怒,遼東半島正是俄國迫使他們從《馬關條約》中吐出來的。而對於日本人來說,更加恐懼的是,他們也是黃種人。如何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成為日本迫切的問題。

前面我們說過,這一時期的日本是一個奇怪的國家,它在政治體制上走的是開明專制,是「具有日本特色的資本主義道路」。而奇怪的不只是政治體制,還有一個根本的東西——文化。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國內有兩種觀點,一種以福澤諭吉為代表,主張「脫亞入歐」接受西方文化,全盤西化。福澤諭吉等人認為,日本只有成為一個完全西式的國家,西方國家才會「以兄弟之國待之」,不僅可以從此免受西方人的侵略和歧視,打破「黃禍論」,將來還能參與西方帝國主義陣營,分幾塊殖民地蛋糕。

而另外一種觀點歷史悠久,那就是「中華情結」。

千百年以來,日本都是以中華帝國為學習對象,強大的中華文明和威武的中華帝國徹底征服了這個民族,他們嚮往中華文化,崇拜中華制度,完全以中華為師。雖然進入近代以後,由清政府統治的中華帝國衰敗了,但這並沒有改變這種「中華情結」,而是產生了變種。

從表面上看,「中華情結」和「脫亞入歐」是完全對立的,但厲害的是這些人雖然思想對立,卻都知道無論哪一方都只有一個根本目的——強大日本。表面上的觀點之爭,實際上是如何強大日本之爭。

這個變種就是「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先用武力征服清國,然後由日本人來統治清國,改造清國,所有的黃種人聯合起來,去對付白種人,這就是後來我們熟悉的那個詞——大東亞共榮圈。

「脫亞入歐」在日本政界很火,「大東亞共榮」卻在軍部大受歡迎,因為這為他們侵略朝鮮和清國提供了方便,能夠把侵略行動轉為「正義」,獲得強大的思想武器。粉絲有間諜荒尾精、宗方小太郎,與軍部關係密切的黑社會「共主」頭山滿,軍部的實權人物山縣有朋、大山岩、東鄉平八郎,等等。這些人酷愛中華文化,沒事就讀讀《三國演義》、《孫子兵法》、四書五經,東鄉平八郎甚至做了一塊崇拜王陽明的牌子掛在身上,時不時就翻出來展示一下。

這些人都是和軍部有直接關係的人,而有一個人,他雖然不是軍方人士,屬於政界人士,卻對「大東亞共榮」深深迷戀,他就是伊藤博文。

在伊藤博文來清國之前,他拜會了睦仁,兩人秘密談了三個小時。這三個小時會談的內容,並沒有在史料中留下記錄,但很顯然,伊藤博文的清國之行,「懷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讓日本的國家勢力向清國朝廷滲透,為將來實現「大東亞共榮」打下基礎。

而俄國和德國在清國的活動,也嚴重影響了世界老大——英國在清國的地盤和利益。根據國家利益的需要,日、英兩國正逐步走向同盟。在日、英兩國看來,為了對抗俄國,必須扶植清國朝廷中自己的利益代言人。

而朝廷掌握實權的後黨一派,此時已經投入了俄國的懷抱,「向俄國一邊倒」。

在《馬關條約》簽署時,俄國強迫日本向清國「歸還」了遼東半島,這在實際上給了李鴻章幫助,而給李鴻章幫助,就是給慈禧幫助。後黨的朋友們從此開始對老毛子感恩戴德,抱著大樹,湧泉相報。一年以後(1896年)兩國之間竟然還簽訂了一份極其絕密的《密約》。

按照這份《密約》,清國和俄國結成秘密的軍事同盟關係,共同防範和對付日本,以後日本無論進攻哪一國,另外一國都要出兵。

這份《密約》是李鴻章親自去簽的,簽的過程極為保密,當時朝廷只有極少數的人知曉。簽好的文件裝進保險柜,直接放進慈禧的卧室里。

《密約》看上去很完美,在朝廷看來,終於找到了一個大哥來防範日本再一次發起戰爭。不過,這份《密約》才是俄國人真正的陰謀,在簽署這份《密約》的過程中,李鴻章上了俄國人的大當。在《密約》簽署一年以後,俄國就露出了真面目,在德國的暗中支持和配合下,趁機侵佔了清國遼東半島的重要港口旅順、大連灣。

朝廷吃了啞巴虧,但已經是騎虎難下,只好吞下苦果,外交政策還不得不繼續向俄國傾斜,只能寄希望於將來能擺脫這位既蠻橫又狡猾的大哥。

對於前來插一杠子的日、英兩國來說,由於朝廷後黨已經投入了俄國人的懷抱,必須扶持帝黨,扶持變法派。變法派雖然目前實力較弱,但在青年官吏與知識分子中擁有大量信徒,這很有扶持價值。

而帝黨也很需要日、英兩國,這是怎麼回事呢?

清日戰爭之時,帝黨是極力主戰的,也就是說日本是他們眼裡的頭號敵人,恨得牙痒痒。但是,後黨一派也是他們在朝廷中進行權斗的對手,所謂「對手的朋友是自己的敵人,對手的敵人則是自己可能的朋友」,既然俄國已經成為了後黨一派的朋友,日本成為了後黨一派的敵人,那麼,對於帝黨一派來說,讓李鴻章在和談中蒙羞的日本以及英國,又從原來的敵人,變成了可能的朋友!

朝廷的權斗不僅波及國內,還漂洋過海影響著國際關係。事實上朝廷的外交之所以沒什麼規律和章法,就是因為和國內的權力鬥爭有著緊密的聯繫。

既然雙方都有需求,需求很強烈,很想馬上就滿足,那麼還需要一個中間人,在來到清國的伊藤博文和光緒皇帝之間牽線搭橋,這個人會是誰?

他就是張蔭桓。

在朝廷的部級高官中,張蔭桓是少數幾個「見過外面的世界」的人之一,他曾擔任清國駐美國、秘魯和西班牙大使。紐約自由女神落成儀式時,他有幸成為唯一受邀到場的清國人(1886年),一個人拖著辮子很是拉風。1897年還曾經代表清國在倫敦出席維多利亞女王繼位60年的慶典,女王也看他的辮子很帥,給了他個大十字騎士勳章。張蔭桓的英語說得很流利,嚮往西方世界,和英國駐北京公使竇那爾關係密切,在朝廷中是著名的「親英派」。

親英就是親日。雖然三年前簽署《馬關條約》時,張蔭桓被伊藤博文結結實實羞辱了一頓,但相逢一笑泯恩仇嘛,過去的恩怨就不用多說了,大局為重。張蔭桓決定把伊藤博文引見給光緒皇帝,交流一下明治維新的經驗。

總理衙門把這一天定在9月20日,光緒皇帝在接見前來請訓的袁世凱之後,接著接見伊藤博文。

而伊藤博文的到來,也讓另一個人「密切關注」,他就是康有為。

此時的老康正在制定「圍園殺後」的計畫,但是伊藤博文的到來又讓他看到另外一個機會。

康有為認為,對於伊藤博文這樣的大人物,好不容易來到清國,只交流經驗是遠遠不夠的,朝廷應該留住伊藤博文,由他來指導清國的變法——老伊既然能領導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也必定能夠發揚國際主義精神,幫助清國搞好變法嘛。

而聘任伊藤博文的機構就是懋勤殿。在康有為看來,懋勤殿一開,除了聘請他這樣的國內顧問,還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