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明治維新,日本崛起

在這個人物出場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海對面的這個國家——日本的歷史和政治制度。如果大家去翻日本史,會很枯燥,但我的講述會有些不同。

日本這個國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萬年,當然那個時候還是原始社會,成天光著屁股追著獵物跑,沒什麼可說的。日本真正實現統一是在公元五世紀,相當於我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有大量的中國人和朝鮮人移民至此,他們帶來了耕田和種植稻米的技術,這樣,日本人終於可以吃上一碗飽飯了。

接下來,日本進入了漫長的農業社會時代。對他們影響最大的是大唐文明,京都的皇宮是仿照大唐修建的,政治制度也幾乎是照搬唐朝的,一開始天皇的權力是最大的(相當於中國的皇帝),但是後來,情況出現了變化。

因為各島之間老是要打仗,就出現了軍人干政,權力轉移到了將軍手上,將軍的權力機構稱之為幕府。日本由此進入了幕府時代。

但幕府也並不是直接統治全島,下面有幾百個藩,這些藩是有很多土地和莊園的領主(名主),所以他們還有一個稱號叫「大名」——也就是相當於我國的地主。

為了保護這些土地,大名又不得不養著一群持刀打架的人,相當於地主的護院或者保鏢,這就是「武士」。在武士階層的下面,是數目龐大的農戶、町人(商人、手工業者)。再接下來是等級制度最底層的兩類人,一種是叫「穢多」,感覺他們身上總是帶著髒東西似的,而最低等的叫「非人」,實際上他們都是破產了的無業游民、流浪漢、乞丐等。

值得指出的是,上至天皇,下至非人,等級制度里這些人的身份都是世襲的。萬一你不幸出生在「非人」之家,這輩子基本上就是悲慘的命運。不僅吃不飽,連生命安全都沒有保障。舉個例子,當時日本武士如果新得了一把刀,他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找個非人來試刀,因為按照規定,殺掉一個非人是不會有任何處罰的。

天皇雖然處於最高層,但自從幕府奪權後,他的日子就不好過了。收成好的時候就給你多吃一點,碰上一個海嘯地震什麼的,天皇一樣要餓肚子。一代代的天皇飢一頓飽一餐,縫縫補補又三年,就是這麼過來的——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了幾百年。

原因除了天皇是被幕府軟禁和監視的對象外,還有一個更加主要的原因,其實幕府也不是故意不拿天皇當幹部,而是幕府時代的日本實在是太窮了。

在黑暗的等級制度下,加上資源匱乏,日本的生產力水平不僅無法跟當時的中華帝國相比,在全世界範圍內都算比較低的。根據一些史料記載,很長一段時間裡日本人都沒有解決住房問題。一家人要居住了,就隨便找個地方挖個洞,而這個洞要挖得很有水平。

它們叫「直洞」,也就是在地上直挖下去,洞口用茅草擋著雨水,洞中間插根木棒棒作為需要雙手攀爬的直梯工具。早上出去勞動,爬上之前要朝洞口大喊一聲:「我出去了!」這是為了防止有人在洞外準備撒尿或者鳥拉屎到頭上;同理,晚上回來跳下之前還要大喊一聲:「我回來了!」

如果事先不打那聲招呼,那是很容易踩到洞里家人的頭上的。

西方人稱日本人為「亞洲黃猴」,除了臉長、脖子短、腿短等因素外,會爬樹也是一個原因。「嗖」的一聲,他就出去了。

還有一種說法,日本人挖這些洞有另外的一些講究。為了能遮風擋雨,方便進出,經常挖在一些對生活比較便利的地方,比如「松下」「渡邊」「山口」「田中」「竹下」等,天長日久,這些地標就成了日本人最常見的姓氏,方便大家記憶——你是從松下來的,你是從渡邊來的。但這是野史,可信度不高,沒有找到相關的史料證據,我講這些也不是要對日本人的名譽進行毀謗,誰都有過苦日子的時候,純粹是個程度問題。

在日本皇宮,服侍天皇的是又老又丑的老媽子。咦,太監去哪裡啦?這個真沒有。整個日本歷史上都沒有太監。

日本從唐朝學習了政治制度而沒有搬走宦官制度,人們在談到這個現象時一般會譴責中國封建王朝的黑暗而會褒揚日本講人性,其實完全是另外一個原因。

要了解這個原因就必須先來了解下面這個問題。

大家都知道,成為太監,也就是要把那個要命的器官割掉。這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首先你要準備一個月的米,這是因為你要在床上躺一個月。然後是幾根粗大的繩子,綁住手和腳,避免你疼得受不了時亂動。最後是幾枚熟雞蛋,含在嘴中,疼痛難忍時就咬雞蛋。

動刀子的過程就不再贅述了,那是一個比較慘烈的過程。其他的工作還包括手術前的心理疏導、手術準備,意外情況處理以及術後的恢複觀察等等,總之,這項工作是必須由專業人士來完成的。雖然我們熟知一句話:欲練神功,必先自宮,但小朋友們千萬不要上當,自宮是很危險的,沒有主刀師傅來主刀,你自己一刀下去,那個器官是掉了,後果也不堪設想。

綜上所述,如何順利地成為一名太監,絕對是一門技術含金量很高的活兒,其中,一個技術精湛的主刀大師起了關鍵的作用,在古代培養一個這樣的人才也相當不容易。而我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證明,要想掌握這門高深的技術,最好有從理論到實踐的積累,也就是主刀大師必須有一個實習期。

實習的話拿人就不好了,需要拿一些跟人差不多的動物來反覆做試驗,比如牛啊羊啊,割完了放在火上一烤還是個串。

問題是日本一直是一個狹小的島國,只有米和絹的產業,基本沒有畜牧業。沒有畜牧業的結果就是沒有人來掌握那高深的閹割技術——這就是日本歷史上沒有太監的真正原因:純粹的經濟問題。他都沒給動物割過,你怎能放心讓他割?

由於沒有畜牧業,在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日本人都是不吃肉的——沒肉吃。我們以前形容一個人窮,最多是「三月不知肉味,嘴裡淡出個鳥來」,而日本人可能是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不知肉味,嘴裡連鳥蛋都淡出來了。日本人吃不上肉,只好鄙視吃肉的行為,認為那是「髒東西」,碰上某些時候,「吃肉」的方法就是關起門來,一家人干坐兩小時,然後推開門宣布:「今天我們吃肉啦!」

直到1872年左右,在我們即將出場的這位人物的帶領下,日本全國國民才開始吃牛肉。

這就是農業社會時期日本的現實。農業生產水平單一低下,住得不好,吃得簡單,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卻很頻繁。窮得受不了的日本人只好冒險渡海,到中國的沿海搶劫,於是,我們熟悉的一批人——倭寇出現了。

在我們印象中,倭寇是那些小打小鬧搶完東西就走的零星隊伍,其實就連當時日本的統治階層,都很有當倭寇的癮,他們最大的夢想是有朝一日登上富饒美麗的中華大地。幕府時期的1592年(明萬曆年間),大將豐臣秀吉曾帶領日軍打到鴨綠江邊,並計畫最終打過鴨綠江,建立一個以北京為首都的大東亞帝國,把北京周邊十個縣給天皇,其餘的他自己掌管。

豐臣秀吉的狂想雖然最終幻滅了,但是,這一設想成了日本「大陸政策」的源頭之一,日本人對中華大地的虎視可謂源遠流長,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

日本的最後一任幕府屬於德川家族,稱為「德川幕府」。從1633年起,為了嚴格禁止西方基督教在日本傳教,德川幕府宣布了長達200年的「閉關鎖國」,在先後五次頒布的「鎖國令」中,非法出海的日本國民一律被嚴厲處死,在海外居住五年以上的日本人自動脫離日本國籍,禁止再回國。整個日本只把長崎港稍微開放了一下,允許日本商人在這裡同中華帝國、荷蘭和朝鮮三國做有限的國際貿易,換點茶葉、絲綢、乳酪什麼的,而完全禁止同其他歐美國家的任何貿易和交往。

一切從1854年改變了。在1840年英國人用炮火轟開了清國的國門之後,美國人也用炮火轟開了日本的國門,迫使日本簽訂了日本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日美親善條約》。然後,英國人、俄國人、法國人和荷蘭人蜂擁而至,紛紛與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什麼開放通商口岸、劃定租界,被迫給予西方列強治外法權和最惠國待遇等這些在清國出現的事情,也在日本出現了,日本於是被迫對外開放——進入了「開國」時代。

但在日本百姓看來這是賣國。民族感情加上不平等條約帶來的經濟搜刮,使得日本各地紛紛揭竿而起,舉起了反抗西方侵略者和政府——幕府「賣國統治」的大旗。在1857~1867年的十年間,日本全國爆發了500多次農民起義,起義的後期,西南部經濟發達地區的大名和武士階層加入了進來,想趁機擺脫幕府的統治,史稱「倒幕運動」。

大家知道,起義總要搞個口號,用來表達理想,凝聚人心,建立統一戰線,臨死前還可以振臂高呼一下,激勵後來人。對於倒幕派來說,現成的口號是趕走洋人——「攘夷」,但這還不夠,還需要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