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塵埃落定 落敗而逃

「火燒連營七百里」是一個非常壯觀的場面,按照現如今的換算方法,這大約相當於三千座標準足球場(足球場長度最多不超過一百二十米,最短不少於九十米)的總長度,然後一把火全部燒光光,這在理論上是可能的,但在現實中有點困難。

在歷史記載中,劉備所謂的「七百里連營」,其實是曹魏情報單位送給曹丕的報告,可能情報人員知道曹丕比較喜歡文學性的描述,所以用了誇張的修辭。根據蜀、吳兩方的正式記載,劉備在夷陵的布陣,其實是在戰線上設下了大約五十座營寨,固守險要,並沒有強調它們是「連」在一起的。

劉備這樣布陣引來後世許多人的批評,最主要的問題是這樣布陣容易分散兵力。劉備本次東征帶了多少人馬不清楚,十萬可能已經是最高上限,保守估計可能不到五萬人。以這樣的兵力設置五十營,一營平均也不過一兩千人,這就給了敵人各個擊破的機會。

此外,在沒有手機、電話和互聯網的時代,過度分散的布局會造成指揮上的困難,尤其在缺少足以壓陣的高級將領的情況下,所有的指令全部來自劉備本身,一旦劉備和各營之間的通訊被切斷,整支軍隊便容易陷入混亂。

相信劉備的智商應該不至於比我們還低,他前前後後打了那麼多年的仗,為何會作出這樣的誤判?這頗令人費解。

比較常見的解釋是:劉備為了適應山區的破碎地形,只好分散兵力布防。

筆者認為,這樣的解釋只是一方面,更主要的可能是劉備的輕敵心理,加上對人事問題的妥協所造成的雙重錯誤。

就前者而言,劉備不認為陸遜會進行反擊,因此將兵力分散也無所謂。就後者來說,由於欠缺壓陣大將,導致荊州諸將誰都不鳥誰,劉備只好讓其各自帶兵,直接聽令於自己。同時,除馮習為大都督,張南都督前部外,輔匡、趙融、廖淳、傅彤等都被任命為「別督」,擁有一定的指揮權,這也符合劉備本次出征「練兵」的主旨,讓大家都能獨當一面,看誰才是接班人。

當然,也不能排除這是劉備使的一個誘敵之計。

劉備為了引誘陸遜出戰,最開始用的計有些小兒科,派吳班帶數千人前去挑戰,自己則帶八千精兵埋伏於後,結果陸遜壓根兒就沒搭理他。不得已,劉備只好採用極其大膽的戰術,紮下五十座軍營,把兵力分散,擺下長蛇陣,如果陸遜出擊任何一營,利用己軍的機動性迅速把兵力集中,與其進行決戰。

然而,現實是無情的,劉備如此布陣,具有致命的破綻,而這破綻已被陸遜牢牢地抓在了手中。

陸遜一直在觀察劉備的戰略布局,他很清楚劉備打持久戰的意圖,也意識到自身的弱點:時間並不在自己這邊,只守不攻,會導致滿盤皆輸。在進行了長達四個月的觀察之後,陸遜對整體戰況做出了三點總結:

一、蜀軍放棄水軍,只用陸軍,這等於是自動放棄長江上游的優勢,顯示蜀軍沒有積極進攻的企圖,失敗;

二、蜀軍分散紮營,到現在為止陣形已經固定,都是保守的做法,沒有任何創新,一切盡在掌握,失敗;

三、像劉備這種戰場上的老油條,剛出兵的時候仗著復仇口號,氣勢旺盛,花樣很多,可經過長時間的對峙,老油條的氣勢已經衰弱,已變不出新的花樣來,失敗中的失敗!

最後,陸遜得出結論:破敵便在今日!

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閏六月,令人昏昏欲睡的江南某夏日,這是陸遜親自選定的反攻日。陸遜首先發動了一次不成功的試探性攻擊,以驗證自己對蜀軍布陣的猜想。現在他已經有了十成的把握,於是一聲令下,江東各部隊展開了驚天動地的大反擊。

陸遜採用的主要是火攻。這是破壞敵軍指揮、通訊、情報系統最有效的手段,火一旦燒下去,敵軍必定會陷入一片混亂,狼煙將失去作用,傳書的飛鴿也會變成烤乳鴿。

當時的情形大致如下:

陸遜命江東軍前鋒每人手拿一束茅草,向蜀軍營寨發動攻勢。沒殺人之前先放火,趁著梅雨過後的乾旱季節,火勢瞬間竄遍整座蜀營,蜀軍頓時陷入大亂。潘璋、朱然、韓當等率主力部隊隨後攻上,潘璋一馬當先單挑馮習的部隊,擊斬馮習,殺傷蜀軍甚眾。朱然與韓當則大破駐紮於涿鄉的蜀軍。孫桓也趁機突圍,發動反擊。

夷陵之戰的主體戰況就是這樣,陸遜經過長達數月的隱忍,最終爆發出驚人的能量,瞬間將敵軍擊潰。直到今天,夷陵之戰都是「後發制人」的經典戰例,被載入軍事教科書里。

再來說劉備,他原本期待在這樣的對峙中結束這個夏天,想不到情勢在一瞬間完全失控,營門外火光滔天、殺聲不斷,各處失利的消息像潮水般涌至,張南、馮習、沙摩柯陣亡,杜路、劉寧投降,四十幾處營壘被攻破,更可怕的是,敵軍已經繞到蜀軍的後方,再不走就來不及了。

遇到這樣的晴天霹靂,向來淡定的劉備也不免慌了手腳,但他總算還記得十幾年來未曾施展過的「泥鰍功」,二話不說帶兵西撤,一直撤到宜都西邊的馬鞍山這才稍稍穩住陣腳。劉備在山上重建指揮部,並收攏敗軍,打算和江東人再戰一個回合。

這時聚攏在馬鞍山的蜀軍還有數萬人,但他們已經喪失了再戰的勇氣。陸遜不久便率大軍來到山下,指揮部隊從四面八方發動猛烈攻擊,蜀軍完全崩潰,陣亡萬餘人。

看著滿山滿谷的蜀軍屍體,劉備不由得感到一陣絕望,對天長嘯:「今天我被陸遜這樣羞辱,難道是天意嗎?」

憤怒歸憤怒,為今之計,還是保命要緊。

於是劉備收攏殘兵趁夜翻山逃亡。然而要命的是,對劉備生平頗有研究的陸遜,深知其逃跑的本事,早已布下了天羅地網,水陸兩棲追兵伺候這位「逃跑天王」,年輕的孫桓更是為了一解被圍攻的悶氣,率軍翻山直趨夔道,打算鎖住劉備的退路。

不過,「逃跑天王」終究是「逃跑天王」,越是到絕境,脫逃的道具和手段越多。

從馬鞍山撤退時,一名驛站管理員放火焚燒了大量鎧甲車輛,堵塞山路,為劉備擋下了東吳的追兵。程畿也在長江上孤軍奮戰江東無敵艦隊,用自己的生命稍微阻擋了一下江東水軍前進的步伐,為劉天王的脫逃爭取了寶貴時間。劉備同時還選擇了偏僻的路線脫逃,最終避過孫桓的追擊。

歷經千辛萬苦,劉備終於抵達秭歸,稍稍收攏敗兵,但不久江東追兵再次追至,劉備不敢再戰,他拋棄所有的輜重,再往西撤,一路回到當初的東征基地魚復。

當初在巫縣之戰吃虧的東吳將領李異、劉阿窮追不捨,率軍直追到魚復外的南山,所幸此時留守江州的趙雲和漢昌長馬忠率軍前來支援,這才擋下了追兵,穩定住戰局。

就這樣,這場在三國史中著名的「夷陵之戰」,最終以劉備的慘敗畫上句點。

清點戰損,怎一個「慘」字了得:荊州將領馮習、張南、傅彤與武陵蠻頭目沙摩柯陣亡,前往荊南招降的馬良也不幸殉難,劉寧與杜路投降孫權,荊州兵團死傷數萬,輜重幾乎全部喪失。

此外,劉備還因此喪失了兩名優秀的巴地將領:程畿在水戰中遭遇江東艦隊圍攻,力戰而死;巴將之首的黃權,則因長江水道被封鎖,無法撤回蜀地,無奈之下只好率軍向曹魏投降。

而相較於劉備的慘敗,東吳方面幾乎零戰損。經過此戰,陸遜一舉成名,其卓越的軍事指揮藝術和領導才能展露無遺。無可否認,他是繼周瑜之後,東吳方面顯現出來的又一顆閃耀的軍事明星。

讚美之詞過後,我們再來看看苦主劉備。

劉備在夷陵之戰後,也間接地承認了自己對戰敗所負有的領導責任。由於黃權投降曹魏,蜀漢的執法單位馬上逮捕了黃權的所有家人,請求依律處罰,但劉備卻嘆了口氣說:「到了今天這步田地,是我負黃權,不是黃權負我。」於是下令釋放黃家人,維持原來的待遇。四十年後,黃權的兒子黃崇在抵擋鄧艾發起的滅蜀之戰時,與諸葛瞻一同在綿竹戰死。

夷陵一戰,稍微可以稱幸的是吳班、陳式、廖化、輔匡這些活下來的將領。經過這場極具震撼性的軍事教育,他們在各自日後的軍旅生涯中都有更加成熟的表現。另外一位是向朗的弟弟向寵,在這場大潰敗中,他的部隊保持得最完整,因此受到劉備嘉獎,任中部督,典領禁軍。程畿、黃權所留下的巴將位置,後來則由馬忠、王平取代。

夷陵之戰損失最慘重的,當屬劉備自己,他不但差點輸掉了全副家當,也幾乎燃盡了自己的生命。時間大神已經收起了對劉備的眷顧,他的傳奇也即將告一段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