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塵埃落定 命運轉折

曹操雖然沒躲過「建安三八」這道坎兒,但他的團隊挺過來了。

曹丕在賈逵、司馬孚等高級幹部的協助下,渡過了政權交接的陣痛期,成功接手漢帝國丞相與魏王的大印。九個月後,曹丕完成了他老爸遺留下來的艱巨任務——東漢延康元年(曹操死後,漢獻帝年號由「建安」改為「延康」,建安二十五即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十月,四十歲的漢獻帝劉協宣布禪讓,曹丕即任帝位,改年號為黃初。

曹丕封劉協為山陽公,並允許公國內繼續施行東漢的曆法制度。劉協退位後又活了十四年,一直到魏明帝青龍二年(公元234年)才病逝,在中國歷代的末代皇帝中,他無疑算是幸運的。

另一邊,走完了十年的大運,劉備集團在「建安時代」結束之際,又進入到一種「密雲不雨」、「山雨欲來」的狀態。失去關羽和荊州是一大打擊,接下來丟掉東三郡,更突顯了劉備集團內部的問題。

前一年(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封與孟達兩路出兵,拿下了上庸、西城、房陵三郡,這三個郡位處山區,地勢險要,只要自己不亂搞,基本上不會出現什麼狀況。然而,人際關係卻成為這個軍區的致命傷。

劉封是劉備的義子,也是蜀漢政府重點培養的將領。在過去十年的征戰過程中,他從一個無名小將,快速成長為一方鎮將。此時三十來歲的他,正是趾高氣揚、意氣風發的年紀,對於曾經賣主求榮的孟達,自然是一百個瞧不上眼。因此兩人共守東三郡期間,劉封經常欺辱孟達,連劉備賜給孟達的軍樂團(鼓吹)也被劉封佔為己有。

孟達則是跟和劉封完全相反的人物,他出身豪族,相貌堂堂,口齒伶俐,反應機敏,城府極深。對於劉封的欺辱,他一直悶在心裡,表面上一團和氣。事情發展到這,似乎還不算太糟,至少雙方仍維持表面的和諧,直到關羽被擊斬的消息傳到三郡。

當初關羽圍攻襄樊地區時,曾屢次要求劉封、孟達出兵助攻,但兩人都以三郡初定,情勢尚不安寧為由拒絕。現在關羽死了,聰明如孟達者,立馬意識到自己將成為發泄的對象。於是在延康元年,孟達帶著自己部曲四千餘人向曹丕投降。

一個熟悉敵人情勢、手握重兵的將領帶槍投靠,初掌政權的曹丕自然是大喜過望,再加上孟達的名士風範,正是曹丕的菜。於是曹丕給予孟達高規格的待遇,先是下令將東三郡合併為新城郡,以孟達為新城太守,再任命孟達為曹魏第一代的「散騎常侍」。這一官職是曹丕新設立的,等於是皇帝專屬的從官,是將來中央輔臣、地方大員的跳板。

曹丕還經常與孟達同乘一車,嘮嗑時勾肩搭背,其親密的程度,連其他一些官員都頗有微詞。

有這位「叛變天王」的加盟,曹丕自然不會浪費機會。

年底,曹魏帝國新任右將軍徐晃、征南將軍夏侯尚從樊城出兵,進攻東三郡。孟達自然是魏軍嚮導的不二人選,他很盡責地寫了封勸降信給劉封,大意是:「將軍你和劉備其實非親非故,但卻位居高官,手握一方兵權,將來劉禪一旦接掌大位,一定會因功高震主而疑你,不如現在便投降我國,繼承你親生父親羅侯的爵位,這才是安身立命之道。」

明眼的看客一望便知,孟達勸降的水平,與老牌說客法正相比,那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劉封當然沒有接受孟達的勸降,他整頓軍隊,決心獨立抗戰。然而東三郡本地大族顯然沒有這個覺悟,上庸太守申耽與西城太守申儀兄弟先後投降,最終劉封被魏軍擊敗,孤身逃回成都。

接連丟失荊州和東三郡,當時成都必然是處在一種低迷又肅殺的氣氛中,劉封敗逃回來正好成為眾怒所指的代罪羔羊。

另外,據某些史料記載,諸葛亮此刻也已經考慮到接班的問題,他擔心劉備過世之後,年輕的劉禪將壓制不住勇猛而又囂張的劉封,因此唆使劉備趁機絕除後患。

劉備最終接受了這個建議,他安給劉封兩項罪名——欺凌同事、不救關羽,然後逼劉封自殺。劉封臨死前仰天大嘆:「可恨當初不聽孟達之言!」

從關羽和糜芳、士仁失和,到劉封與孟達衝突,都可以看出劉備集團因膨脹太快而產生的後遺症。

雖然在成都小朝廷內,劉備力求新舊人馬平衡,形成「有志之士,無不競勸」的和諧局面,但駐外的帶兵將領,卻沒能領會中央的意圖,他們手握重兵,滿腦子想的都是建功立業,順帶排除異己。

這好有一比:駐外將領如同一支在外征戰的籃球隊,隊員們趁著手氣好,各自為政,單打建功。灌了幾個籃後就以為自己是姚明了,除了主教練外,其他人都不放在眼裡,結果導致內部失和,空有一堆明星球員,戰績卻是每況愈下。

搞成這副樣子,身為主教練的劉備當然負有主要責任,正是他,造就了急功近利、只要得分就不惜一切代價的政策風格,讓集團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

鑒於此,劉封便非死不可了。

另外還有人推測:劉備被擁立為漢中王后,沒有選擇劉封為繼承人,而是立年僅十三歲的阿斗(劉禪)為王太子,這是劉備有意將劉封邊緣化,致使其處境和地位變得日益尷尬和危險。換句話說,劉備在立儲之初,便對劉封起了殺心,無論關羽是死是活,孟達是否叛逃,劉封都只有死路一條。

這樣的推論草草一看,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細推敲起來,又稍嫌站不住腳,至少有一點就不能成立,那就是劉封對「漢中王」的繼承權問題。地球人都知道,劉封只是劉備義子,在王位繼承權上完全可以忽略不計,除非劉禪早夭,他才有可能上位,但也只是在理論上存在可能性。

當然,劉封的存在對未來劉禪的蜀漢政權畢竟具有一定威脅性,所以他的死,也在於其不能明辨大局,未能及時發現自己所處的不利位置,未能作出對自己有利的決斷。正如孟達所言:知禍將至而留之,非智也。

在有限的人生中,劉封雖然還沒有驚人的戰績,但從入蜀、漢中到攻略東三郡,可以看出他是個有潛力的戰將,劉備以「不救關羽、欺辱孟達」的罪名逼死了這位明日之星,殺雞儆猴的目的十分明顯。

不過劉封之死,在當時的成都小朝廷內只是小事一樁,大多數的集團成員包括劉備自己在內,都在忙著另外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稱帝。

應該說,這是一個需要周密安排的計畫。

第一步,是要大力宣傳劉協已被曹丕謀殺的消息,劉備親自服喪,追謚劉協為愍帝。根據謚法,這個「愍」指的是「在國逢難」,是一個有著同情意味的謚號。

第二步,要搞些「祥瑞」,以證明劉備稱帝是天命所歸,這一部分由益州本地的儒生們負責。張裔、黃權、尹默、杜瓊、譙周、何宗等人聯名上書,列舉出古代「河圖」、「洛書」中一大堆有「備」或「玄」的字句(「洛書」寶號命曰:「天度帝道備稱皇,以統握契,百成不敗」),以此來證明劉備稱帝,是人類鑽木取火的時候便存在的預言。

然後儒生們又說,前幾年,益州天空常常出現黃氣,象徵天子出現。漢朝的帝星歲星(木星)後面,也常常看到熒惑(火星)與太白(金星)跟著移動,象徵漢朝將有中興之主。之前因漢獻帝還在,所以大家不敢亂說,現在這樣看來,漢中王承繼帝位,完全是順天應民啊!

OK,有了名義,又有了祥瑞,那麼第三步就是正規的政治儀式了。

大約在公元221年,也就是曹魏黃初二年,年初,許靖、糜竺、諸葛亮等人上書,正式向劉備勸進稱帝。

這時,卻出現了一點小差錯。

就在一片勸進聲中,居然有個人唱反調,此人便是犍為人、時任益州前部司馬的費詩,他告訴劉備:「今天大敵未克,大王你連殿門都還沒踏出去一步,就要稱帝自立,我看不大好吧。」

此時劉備一改平日謙遜謹慎的行事作風,連最起碼的「辭讓」都免了,乾淨利落地把不識相的費詩發配到偏遠地區永昌郡,命劉巴草擬稱帝文告,然後就在當年的四月六日,於成都西北的武擔山築壇,正式接受了「皇帝」稱號,並建立自己的年號「章武」,設立百官、宗廟,蜀漢帝國從此建立。

從公元184年到公元221年,經過了長達三十七年的艱苦創業,劉備終於完成了兒時的夢想——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不過,這只是他第一個夢想,第二個夢想,他把目標瞄準了天下!

當然,繼續上路之前,還有許多重要的事得辦,比如:拜官。

先說文官。

這時候法正已死,劉巴也只剩下一年的壽命,能擔起新帝國行政大任的就只剩下一個人。此人是誰?用腳指頭想都知道是諸葛亮。他被任命為帝國丞相,錄尚書事,從此開始了二當家的生涯。

軍隊方面,關羽、黃忠都已去世,碩果僅存的兩名上將各升至高位:張飛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另外,漢中的魏延從鎮遠將軍升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