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 登上帝位 襄樊之戰

志得意滿的劉備,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他前任二舅子孫權的反應。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江東政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第二代荊州都督魯肅去世。

實事求是地講,魯肅的去世,也許對整個中國歷史來說算不上大事,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但如果把範圍縮小到東漢末年,那麼他的死對於當時的局勢,尤其是劉備政權來說,卻有著深遠的影響。

魯肅死後,原本孫權要以徐州人嚴畯代替他的位置,但嚴畯以自己一介書生,不識軍事為由堅決辭讓。孫權不信,還很搞笑地讓嚴畯騎馬走兩步,結果嚴畯一上馬就摔了下來,弄得很是狼狽。孫權沒辦法,只好改用呂蒙為漢昌太守,負責江東的荊州事務。

問題恰恰就出在這裡,從魯肅到呂蒙,不僅是換人這麼簡單,而是對外政策的大轉彎。

呂蒙原本對荊州便有一番野心,所以一上任便打算推翻魯肅生前所主導的「孫劉聯盟」。他告訴孫權:

「假設我們以征虜將軍孫皎守南郡,潘璋駐守西邊的白帝城,蔣欽帶萬餘水軍巡遊江上,針對敵人所在出擊,我呂蒙看管前線襄陽,曹操又算得了什麼?又哪裡需要依賴關羽?關羽、劉備不過是一夥詐騙集團,騙完東家騙西家,我們絕不能與這樣的人為伍。現在關羽不敢東進,只是因為至尊(孫權)聖明,我們這些老骨頭又還活著,如果我們不能趁現在處理荊州,到時情況有變,要再興兵,恐怕就難了。」

孫權點頭稱是。

這是一個極為機密的決策,當時建業小朝廷中,全琮也曾就圖謀荊州一事做出建言,但孫權為了保密起見不作回應,畢竟朝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堅持魯肅的路線——聯劉抗曹。

呂蒙一到陸口,馬上裝出一副低三下四的樣子,跟關羽套近乎,孫權還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提親。

關羽為人處世或許不夠敏感、圓滑,但他骨子裡卻極其討厭這種阿諛式的討好,因此不但拒絕了親事,還羞辱了提婚使者一頓。

現在看來,這是極其愚蠢的做法,即便看不起,也沒必要折辱人家,這隻會讓事情朝著最壞的方向發展。雖然孫權圖謀荊州是早晚的事,但關羽這麼做,無疑是將這個日期給提前了。

當然,呂蒙和孫權都是城府極深之人,對此都沒有太激烈的反應。他們是熟練的獵手,在獵物沒有露出破綻之前,他們不介意將自己全身浸泡在腐臭的爛泥之中,只露出一雙濁黃的眼睛,掃視著對手的一舉一動,尋找機會。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夏天,機會來了。

當年七月,關羽開始執行劉備的漢水大戰略,向襄樊發動大規模攻擊,一旦成功,襄樊、東三郡、漢中就會連成一線,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完整前線。

當時曹魏方面負責襄樊防線的是征南將軍曹仁。從赤壁之戰後,曹仁大多數時間都待在荊州,對襄樊防務應該頗為熟悉。不過,或許是受到前些年疫病、宛城之亂以及孫權攻合肥的綜合影響,曹魏在襄樊的防守十分虛弱。面對關羽的北伐,以騎兵見長的曹仁竟然放棄在漢水南岸陸戰對決,而是自個兒把守北岸的樊城,將南岸的襄陽交給將軍呂常駐守。

曹仁之所以選擇守北岸,估計是因為船艦不足,無法搭載大批騎兵過漢水,但這麼一來,整條漢水便成了關羽艦隊泛舟的私人水道。關羽想怎麼走就怎麼走,想從哪個口岸登陸便從哪個口岸登陸,長驅徑入混亂衰弱的南陽地區。而曹軍則只能選擇沿著漢水布陣,被動阻擋關羽的水陸兩棲部隊。

為了完全封鎖漢水北岸,曹操向襄樊送出大量援軍。立義將軍龐德早於侯音之亂時便隸屬曹仁的麾下,汝南太守滿寵此時也率兵前來樊城助守。第三批,也是最主要的一批援軍,則由左將軍于禁統領,一共有七支部隊約三萬人,駐軍於漢水河岸,以防敵軍登陸。

于禁是當時除了諸曹夏侯之外,跟隨曹操最久,也最得曹操信任的將領。早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新任兗州太守時,于禁便拜入其麾下,從陶謙、呂布、張綉、袁紹一路打過來,以治軍嚴謹、執法嚴格著稱。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于禁已經在曹操手下打了整整二十七年工,官拜左將軍,假節鉞,為諸將之首,是名副其實的「金領」,曹操在自己身體不適之際,派于禁率精銳救援襄樊,所託付的責任之重可想而知。

然而所謂天意弄人,這位百戰宿將一世之威名,註定要喪在這滔滔漢水的洪流之中。

八月,襄樊地區忽然下起了滂沱大雨,連綿十餘天不止,結果造成漢水暴漲,樊城四周變成了一片水鄉澤國。

于禁雖然身經百戰,但在荊州作戰卻還是大姑娘上轎——頭一遭,對於天氣的變化無法及時掌握,他的軍隊原本駐紮在河邊淺灘,結果軍營一下子被大水給衝垮了,于禁只好率殘軍逃到高處。

另一方面,洪水卻給了關羽艦隊橫行無忌的空間,他直接把船駛入洪水災區,對在高地上沒有食物、軍備和帳篷的曹軍發動猛烈攻擊,在萬般無奈之下,于禁只好作出他軍旅生涯中最沉重也是最屈辱的決定——投降。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這一段被描寫成「水淹七軍」,成為關羽最耀眼的戰績。總的來說,「演義」所描述的大體上符合史實,只是細節存在出入。最大的出入便是,之所以水淹七軍,是由於漢水暴漲所致,屬於自然災害,而非關羽的人謀。

與于禁的變節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剛歸降曹操不久的龐德龐令明。他是一個真正的硬漢,死戰到底,最後箭矢用盡,帶著幾名死士想乘小船突圍,可惜技術太差,小船反而被弄翻,最終被關羽所擒。

龐德被押回蜀軍大營時,立而不跪。關羽起了愛才的念頭,便說:「你家兄弟(龐柔)如今在我大哥手下做事,不如你也跳槽吧。」

誰知龐德卻破口大罵:「小子(豎子),讓你大爺我投降門都沒有!魏王有雄兵百萬,威震天下,劉備只不過是個庸才,怎麼敵得過魏王?我寧當個國家之鬼,也不做賊將,你就死了這條心吧!」

關羽大怒,將龐德斬殺。

龐德的「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也」,與嚴顏的「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大致相同,都是寧死不屈的意思。與嚴顏一樣,龐德是個值得尊敬的人,讓我們記住他的名字。

回頭再說曹操。

于禁的投降,對於曹操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這不但是極其嚴重的軍事挫敗,更是人與人之間將近三十年時間所建立起來的信任與友情的瓦解。

在短短的八個月內,曹魏喪失了第二個重要統帥,三萬精兵遭俘,曹操所任命的荊州刺史胡修也向關羽投降。

當時唯一的後備部隊是臨時從漢中抽調過來的徐晃軍,屯駐於宛城,那是一支由預備役組成的部隊,是名副其實的菜鳥軍團,上了戰場只有當靶子的份。眼下樊城內只剩數千人把守,糧盡援絕不說,洪水猛烈,關羽的艦隊甚至可以直接開到城樓前,攻城都不用搭梯子。

曹仁和滿寵雖然溺死了一頭倒霉的白馬,表達誓死守城的決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士兵的士氣,然而在那種惡劣局勢之下,恐怕也沒幾個人會相信一頭死馬能帶來什麼好運。

這還不算什麼,更糟糕的是,關羽的這場空前大勝觸發了某種骨牌效應,那些潛在的反曹勢力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頭來,和關羽連成一氣。例如河南的孫狼(的確叫這名字)便率眾在司隸陸渾起兵叛變,接受關羽的印綬。司隸郟縣也有類似的勢力,嚴重影響到曹魏在河南地區的防務。另外在曹操的首府鄴城,則發生了神秘而又詭異的「魏諷案」。

魏諷是一位背景神秘的人物,他的父祖不詳,連出身籍貫都有爭議,但他卻平步青雲,擔任魏國相國鍾繇的長史。據說他是當時的名嘴,口才絕佳,很有領袖的魅力,在鄴城士大夫圈中集結成一股力量。

于禁投降之後,九月,魏諷企圖連合長樂衛尉陳禕襲擊鄴城造反,但陳禕卻在最後關頭倒戈,向曹丕告密,致使魏諷的陰謀功敗垂成,與其黨羽一併被曹丕處決。

「魏諷案」之所以重要,在於它發生在曹魏的心臟地帶,不僅主謀魏諷高居權力核心,涉案人員也不乏一些權貴子弟。這裡面包括黃門侍郎劉廙的弟弟劉偉、已故破羌將軍張繡的兒子張泉、已故侍中王粲的兩個兒子,還有當代大儒宋忠的兒子等等,涉案被處決的人數眾說紛紜,有說數十人,也有說數千人,總之是一筆糊塗賬。

假設死者達數千人之眾,那麼這有可能是漢末以來,涉案人數最多、性質最惡劣的一宗謀反案。當然,也並不排除有冤殺的可能。

之所以說此案神秘而又詭異,是因為整起案件的來龍去脈至今仍是個歷史之謎,有說這是曹丕為了順利即位所發動的大清洗,也有說魏諷是在和關羽遙相呼應。

針對後一種說法,最有力的證據是,除了魏諷自己以外,所有留下名字的涉案人員,都曾在荊州待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