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刺曹大計 青梅煮酒

以時間來看,這場刺曹大戲最晚應該發生在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三月,也就是曹操討伐呂布之後不久,便已經開始策划了。但直到隔年正月陰謀敗亡,期間將近一年的時間,董承在許縣中都沒有任何動作,反倒是後來才加入的劉備稍有一番作為。

董承之所以遲遲不動手,原因其實很簡單:曹操很忙。

來自河北袁紹的壓力在建安四年上半年突顯沉重。首先是二月,河內太守張楊被部將楊丑所殺,楊丑的部將圭固再殺楊丑,率眾投降了袁紹,使袁紹的勢力進入到司州河內郡。

三月,袁紹與公孫瓚持續了八年的纏鬥終於落幕,在公孫瓚準備反攻時,袁紹部將搶先一步砍下了他的腦袋,宣告了幽州勢力的瓦解(不知劉備在許縣聽到這一消息時,是否暗暗為他這位大哥掉幾滴淚)。袁紹以其長子袁譚鎮守青州,次子袁熙鎮守幽州,幼子袁尚鎮守冀州,外甥高幹鎮守并州,正式成為盤踞四州、兵甲數十萬的超級軍閥,並開始制定攻打許都的作戰計畫。

為了應付這個龐然大物,曹操幾乎大半的時間都在黃河南岸進行部署。他在二月時回到他原先的大本營——兗州中部的昌邑,四月向西進軍臨河,派大將曹仁、史渙在射犬(地名,今河南省泌陽縣)擊敗圭固,收復了河內。八月曹操向北進軍黎陽,九月返回許都,十二月再進軍官渡。

既然目標人物一直行蹤不定,那麼董承在許都籌備政變籌備得再開心,也是無的放矢。

說來倒也有趣,雖然董承沒機會下手,但有個人卻有機會,而且機會絕佳,儘管最終沒能成功。

這個人便是關羽,時機是在一場官方的圍獵活動中。

喜歡讀歷史或者推理小說的朋友都知道,古代的圍獵現場和現代的暴風雨加封閉式山莊一樣,同屬於謀殺的絕佳場所。數百名全副武裝的戰士在廣闊茂密的山林田野中追逐獵物,某人有個什麼閃失,也在情理之中。

劉備便有幸參加了這樣一場圍獵活動,活動的主辦者為曹操,活動地點位於許都郊外的田野林間。

只說高潮部分:

話說劉備和關羽在林中馳騁了大半天,連只兔子都沒打到,正埋怨自己運氣差,忽然看到前方一騎獨行,周圍空無一人。這哥倆定睛一看,那人竟是曹操!兔子沒等到,卻等來一隻大老虎,這回可賺大發了!於是劉備跟關羽都屏住了呼吸,關羽緩緩地抽出腰間的環首刀,向曹操背後一指,示意殺人。

雖然歷史記載曹操也是頗曉技擊之術,但在萬人敵關羽的刀下,恐怕還是只有當肉醬的份兒。

關羽一手握住韁繩,一手持大刀,只等劉備點頭,就要縱馬上前,給曹操來個一刀兩斷。誰知道劉備想了一陣,竟緩緩地搖了搖頭。

「大哥!」關羽當然沒有說話,但是臉上糾結的表情卻能清楚地表達出他的心情,「千載難逢啊!機不可失啊!」

劉備的表情仍舊冷峻,他按下關羽持刀的手,堅定地搖了搖頭。於是,曹操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逃過一劫。

事隔多年,在荊州的當陽,劉備被曹操打得差點跳江自殺,領著敗軍與關羽乘船順漢水東下,看著眼前渺渺江水,關羽突然一股火上來,抱怨道:「都怪大哥,當年在圍獵時,要是聽我的,今天就不會搞成這副鳥樣了!」

劉備雖然心裡鬱悶,嘴上卻不服軟:「我當時也是為了國家才留曹操一命,要是上天有道,讓曹操走正路,這難道不是國家的福氣嗎?」

這是標準的政治語言,劉備既然有心與董承合謀刺曹,怎麼還會顧及「天道輔正」之類的理由?裴松之曾一語道破:當時劉備之所以不聽關羽勸告,無非是顧忌曹操手下眾多,哪來可惜曹操之理?只是因為時過境遷,死無對證,所以就把話說得體面一些,給自己的形象加點分便是。

除以上的「圍獵記」之外,關於劉備刺曹還有兩個很經典的八卦,分別是「種菜記」與「落箸記」。

先說「種菜記」,出自於吳人胡沖所著的《吳歷》。

話說當時許縣籠罩在曹操的白色恐怖之中,曹操派秘密警察四處刺探那些有部曲和賓客的官員,動輒找借口殺害。劉備為自保,便命自己的部曲在左將軍府內閉門種蕪菁,也就是大頭菜或包心菜。

曹操的探子看到堂堂左將軍和兩個中郎將竟然在家務農,馬上回去復命,慢半拍的劉備這才發覺自己做了件蠢事,這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他趕忙跟關、張說:「我劉備怎麼看都不像是個菜農,曹操八成要起疑心,此地不宜久留,早閃為妙!」

於是當天夜裡,三人打開後門,留下所有賞賜的衣物,輕裝逃離了許縣,回到沛縣聚兵造反。

以上為「種菜記」。

至於「落箸記」,便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青梅煮酒」一節的原型。不過歷史上的記載既沒有青梅,也沒有煮酒,只有掉筷子而已,因此筆者暫且稱為「落箸記」。

相較於「種菜記」,這段故事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出自於東晉時蜀人常璩所著的《華陽國志》。

根據此書記載,當時劉備已和董承就刺曹達成同盟,但尚未動手,而曹操則命劉備領軍截擊袁術。

大概就在出征前的餞行酒會上,曹操忽然隨興而發:「天下英雄,只有劉使君你和曹操我兩個人而已,袁紹之流不過浮雲罷了。」

劉備聽完一驚,手上的餐刀與筷子同時掉到桌上(漢朝時吃肉就像我們今天吃牛排,得自己拿刀子切)。當時剛好打了個響雷,劉備於是把話題帶開:「聖人說,『迅雷風烈必變』,真的很有道理,想不到雷震之威可以如此驚人。」

所謂「迅雷風烈必變」出自《論語·鄉黨》,意思是說:當有雷震疾風這種天氣劇變時,我們應該端坐正色,以表示對天地的尊重。

雖然劉備以前不是個好學生,臨時掉書袋卻是恰到好處。不過敏銳如曹操者卻也沒那麼容易被糊弄過去,他發覺了劉備的不對勁。不過,他的反應並非懷疑對方有天下之志,而是後悔說出剛才那句話。

劉備回去後,曹操派密探前去查看,只見劉備命小廝拔蔥,拔不好,劉備拿起棍子就打。

曹操得到這消息後,苦笑道:「看來,這劉大耳朵是沒聽懂我的意思。」

劉備當晚就率軍向東疾行,一到徐州,便立刻殺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車胄,興兵造反。

以上為「落箸記」。

之所以說「種菜記」跟「落箸記」純屬坊間八卦,是因為這些內容都太過於細微,很難說是客觀的記載,而且這兩段中提到劉備離開許縣的原因與方式,和《三國志》上「劉備奉命出征」的官方記載出入很大,越發顯示出這兩段記載道聽途說的性質。

其實除了劉備離開許縣一節眾說紛紜外,便是曹操要殺劉備一事,歷史上也有不同的記載。

前面引述曹操和郭嘉討論是否殺劉備的對話,來自王沉的《魏書》,然而在另一本當代記事《傅子》中情況則正好相反,變成郭嘉建議早點幹掉劉備,曹操不願動手。陳壽在《三國志》中,則記載了程昱建議殺劉,曹操不肯動手。

真相我們雖然不得而知,不過出現這麼多相互衝突的記載,說明劉備在許都的日子,在當時是一件很「囧」的政治八卦。尤其是最後,曹操不但莫名其妙放走了劉備,還給他軍隊,使劉備成為史上唯一生還的刺曹者。這樣的事實與曹操精明、狡詐、多疑的形象實在衝突太大,於是那些政論名嘴們便捕風捉影,各式各樣的說法也就應運而生了。

陳壽的《三國志》中對「種菜」一事完全不睬,「落箸」一事也只記載了曹操的那句「英雄論」與劉備掉筷子的事,劉備難得引經據典以及拔蔥之事都被忽略掉了。

另外,《三國志》上記載的關於上述幾起事件的時間順序與《華陽國志》也不相同。

根據《三國志》記載,劉備當時尚未與董承合作,是聽了曹操那句話後被嚇得魂不附體,這才加入了刺曹同盟。之後袁術北上,曹操命劉備督領路昭、朱靈等部,前往徐州截擊,恰好袁術病死,劉備便將路、朱遣回,然後殺了徐州刺史車胄,公開舉起反曹大旗。

就筆者個人的推測,《華陽國志》的時序比較合理。如果按照《三國志》的記載,董承陰謀刺曹,倒有點類似於在淘寶網上買東西,給劉備幾天的試用期,讓他仔細斟酌一番,再選擇要不要退貨(加入)。

不過,《華陽國志》中記載劉備趁夜逃跑一段亦有誇張之嫌,不及《三國志》的官方說法來得合理可信。

剔除掉一些相衝突的傳言,有幾個片段筆者認為應該較為接近「真相」:

一、曹操說了那句「英雄論」;

二、劉備掉了筷子;

三、曹操派劉備出征。

躲在這三個「真相」背後的,是三個問號:

一、曹操說那句話是什麼意思?

二、劉備因為心虛掉了筷子,曹操有沒有看出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