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刺曹大計 三流陰謀

當然,劉備殺曹操的動機,可能並非單純地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也可能是真心要為民除害,為數十萬無辜慘死的徐州子民報仇;抑或他確實收到了漢獻帝用血淚寫成的衣帶詔,憑著忠誠,為國除賊。

但無論抱著何種動機,劉備進入許縣的同時,也一腳踩進了這場政治風暴的核心。

而掀起這場風暴的不是別人,正是將軍位排行天下第三的董承。他同時也是漢獻帝的老丈人,東漢王朝倒數第三位外戚,他手握漢獻帝親筆所寫的衣帶詔,串聯朝中零星勢力,意圖刺曹。

以後事的發展來看,劉備與董承共盟刺曹,實在是他繼收容呂布之後的又一個重大失誤。

並不是說劉備不該背叛,或是曹操不該殺,而是劉備選錯了合作對象。如果他仔細讀過董承的履歷,就應該知道,和董承這種這種蹩腳的陰謀家合作刺殺曹操,這就好比拉著個二百五跑到賭場里玩梭哈,自己本來就不是曹操對手,還要承擔一加一小於一的嚴重後果。

《三國演義》為了反襯出曹操的奸惡,將董承描寫成一副公忠體國的形象,然而歷史上真實的董承絕沒有這麼高尚的情操。

首先是董承的出身便有爭議。裴松之認為董承是漢靈帝之母董太后的侄兒。換言之,董承即漢獻帝表舅,和董太后一樣為冀州河間人。

另一說則認為董承和董旻、董璜一樣,是董卓的兄弟或者侄兒。也就是說,董承應該是隴西臨洮人。筆者以董承為牛輔部曲出身的記載來看,比較傾向於董承和董卓有親戚關係,應該是那種比較疏遠的血親,但還不至於八竿子打不著。

牛輔是董卓的女婿,他所直轄的部隊應該是西涼軍的主力,後來的「西涼四天王」其中的三人——李傕、郭汜與張濟,早期都僅是牛輔帳下的校尉。董卓被呂布、王允所殺後,牛輔首先帶頭反抗,卻遭左右親信刺殺,李傕、郭汜、張濟等便躍至第一線,在賈詡的鼓動下攻下長安,殺死王允,驅逐呂布,掌控了朝廷,進入了帝國的權力核心。

當時大概因為董承輩分太低,還進不了決策圈,只被封了一個雜號的安集將軍,默默培植自己的勢力。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西涼四天王」開始窩裡斗,先是李傕與郭汜聯手殺了樊稠,接著兩人又翻臉,一個挾持著天子,一個挾持著百官,在長安城中殺得不亦樂乎。直到張濟從東方的陝縣過來調解,郭、李二人這才勉強罷兵。

漢獻帝逮住這個短暫的和平間歇,表示希望東還洛陽,這時幾個二線的西涼軍閥趁勢站出來,宣誓願鞍前馬後隨侍聖上。於是「天子還鄉護衛團」就這麼成立了,挑頭的是後將軍楊定、興義將軍楊奉,還有安集將軍董承。

然而這些還鄉團的成員也只不過是小一號的李傕、郭汜之流。他們首先東行來到華陰,當地的軍閥段煨同樣是董卓舊部,在董卓當政時期被封中郎將,地位比楊定、董承等還高出一階。對於天子,段煨展現出了西涼軍閥中少有的尊重,妥善提供獻帝與隨行官員的飲食物資。

但還鄉團團長楊定卻記掛著與段煨的舊仇,聯合董承發兵攻打段煨,結果留在長安的李傕、郭汜知道情況不妙,便合兵來救段煨。

說楊定等人是小一號的李傕和郭汜,那是抬舉他。一聽到李、郭二人出兵的消息,他嚇得連軍隊都不要了,獨自跑到終南山(是落草,不是當道士),剩下楊奉、董承帶著天子向東逃亡。在十二月的寒冬,一行人來到黃河南岸的弘農,進入了張濟的地盤。

張濟是促成獻帝東行的大功臣,他當時被封為驃騎將軍,也算是位高權重,然而西涼軍閥內部遺傳的「不搞內鬥就會死」的癥候一旦發作起來,所謂的「輩分」或「官階」簡直連屁都不如。

楊奉、董承一到弘農,很快便與張濟鬧翻,張濟於是回過頭與李傕、郭汜聯手,三大天王合兵於黃河岸邊的東澗,大破還鄉團部隊。朝廷士兵百官死傷慘重,皇家儀典也全部喪失,漢獻帝狼狽逃到小縣曹陽,身旁隨行護衛已所剩無幾,眼看著就要再次成為郭、李的臠肉。

就在這當口,一股神秘的力量忽然冒出來,挽救了這位窩囊的皇帝。

發起這次「救援行動」的關鍵人物是楊奉,他並非正統西涼軍出身,而是山西民變軍白波集團的統帥。當年董卓派牛輔討伐白波軍不能取勝,便改以招安的方式,將楊奉納入麾下。

此時還鄉團所在的弘農郡,與白波殘部所在的河東郡僅一河之隔,於是楊奉一面假意與李、郭和談,另一方面則緊急招來白波帥韓暹、李樂等人的部隊。結果西涼軍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被白波軍擊破,楊奉趁機帶著漢獻帝渡過黃河,進入河內郡,在河內太守張楊的支持下,總算是安穩地過了個年。誰想到年剛一過完,還鄉團成員再次陷入內鬥,董承與楊奉、韓暹在別人家裡直接開戰,雙方混戰了近半年,後來在漢獻帝的調停下才勉強和解,由張楊先導,兩軍殿後,護送獻帝南下洛陽。

興平元年七月,漢獻帝總算是回到殘破不堪的洛陽城,結束了他將近一年的屈辱之旅。

董承大斗小鬥了一整年,終於推開了卡住他上位的傢伙,坐上最接近皇帝的位置。他受封為衛將軍,負責宿守洛陽附近關卡。當時曹操曾派曹洪前往洛陽輸誠,董承固守關卡拒不放行。

估計也就在這個時候,董承將自己的女兒獻給了漢獻帝,希望靠著這道裙帶,將自己拉到梁冀、何進等外戚前輩一般的高度。

不過天不從人願,沒過多久,董承就發現自己根本壓制不住楊奉、韓暹的白波勢力,半途殺出的韓暹竟然被任命為大將軍,楊奉則當上了車騎將軍,位階都在董承之上。無奈,董承只好祭出看家法寶——「拉一個打一個」策略,主動邀請曹操進兵洛陽。

讀到這兒,列位是否覺得眼熟?

沒錯,當年漢少帝劉辯的舅舅、大將軍何進聽信了袁紹的忽悠,竟然招董卓入京,企圖迫使自己的妹妹、當時的何太后交出宦官集團,沒想到自己反而成了砧板上的肉,導致後來的董卓亂政,漢帝國最終走向崩潰。

董承邀請曹操進入洛陽這一舉動,顯然與他的前輩何進邀請董卓入京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曹操絕不是小一號的董卓,各方面的素質都比董卓強上N倍。最重要的是,曹操擁有更大的野心及更強的手段。

在董承的配合下,曹操順利入主中央,並擊敗韓暹與楊奉,將獻帝移到許縣。曹操自任司空兼代理車騎將軍,董承則多了一個列侯的頭銜。

這一來,董承終於排除了異己,到達了權力的巔峰。這看起來似乎是個令人滿意的結果,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他雖然踢開了兩顆絆腳石,卻搬來了一塊更大的石頭。

曹操和之前董承所面對的西涼或白波軍閥是完全不同級別的對手。他不只擁有兵力,更有政治與管理的手腕,藉助潁川大族的支持和成功的屯田政策,曹操掌握中央的力道遠遠超出了董承的想像。

董承這下子傻眼了:剛走了個孫悟空,又來了個六耳猴?為了不讓先前的辛苦化為流水,他決定再搞一次政變,這一次,為了不再重蹈覆轍,他要找一個能夠控制的幫手。

地球人都知道,這個幫手便是劉備。

董承和劉備究竟是什麼時候搭上的,史料無載,所以我們不得而知。筆者猜測劉備大概是在進入許都前便已經得到了董承的邀請,至少已向對方表達過「不會倒向曹操一邊」的態度。

如前所述,於公元196年年底到公元198年之間,劉備受曹操之命駐於小沛,而董承當時則以衛將軍的身份奉命對抗袁術,因此不排除兩人在沛國、汝南一帶曾有接觸,也坦露了彼此的心跡。

除了劉備之外,董承的陰謀名單內還包括了長水校尉種輯、偏將軍王子服、將軍吳蘭、議郎吳朔等人,其中除了種輯曾和荀攸合謀刺殺董卓以外,其他幾位老兄都是未見史料之輩,這個陰謀小團體的整體素質由此可見一斑。

當初董承在說服王子服加入政變行列時,曾清楚地告訴他:「當年呂不韋投資子楚最終位極人臣,此人便是閣下和我今天的榜樣啊!」

以呂不韋自居,充分暴露了董承的野心——他的「反曹政變」不是為了所謂匡扶漢室或者天下黎民,而是為了實現他自己的政治野心。你能說這樣的人「公忠體國」嗎?

不過,董承與呂不韋的水準差得不是一星半點,這場刺曹大戲連開場鑼都沒來得及敲響,便落得個慘敗收場。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