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晉文踐土 18、對手

話說文公大舉勤王旗幟,不但得到了南陽之地,還在諸侯之間聲名鵲起,儼然有新一代霸主的架勢,這深深刺痛了一些春秋老牌大國,他們不堪接受被人迎頭趕上的現實,於是紅著眼睛憤然而起,在晉霸時代前開演了一幕幕最後的瘋狂。

首先瘋狂的是曾經得罪過重耳的衛文公。經過二十五年的隱忍,衛國實力終於恢複到了戰前水平,而面對晉國勢力的崛起,衛文公深感威脅,於是決定放開手腳,主動出擊,在大風雨來臨之前積累足夠的資本,以求取中原北部地區的勢力均衡。

是年春,衛國攻打老冤家邢國,正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刻,衛文公之前派去潛伏在邢國內部的間諜禮氏兄弟突然發難,將邢軍主將國子推落城下,衛軍趁機進攻,大敗邢軍,將邢國吞滅。

正在衛文公雄心勃勃,想干一番大事業的時候,時間這個最大的殺手逆襲而來,是年冬,衛文公病逝,其子太子鄭即位,是為衛成公。最後果然是未成功啊!

衛成公即位後第一件事兒,就是與魯、莒二國結成同盟,以抗衡齊國。

衛成公即位後的第二件事兒,就是將妹妹嫁給了楚成王,與楚結成姻親關係,如此外交策略,無非狐假虎威而已。他非常明白,晉欲南下稱霸,必要經過衛國地盤,而他老爸衛文公早先曾與晉文公交惡,兼又滅同姓之國(邢與衛同為姬姓,本為兄弟之邦),則衛勢已不能容於晉國方面的華夏諸侯,所以也只有投靠於楚,以求自保。

第二個瘋狂的是前霸主齊桓公的兒子齊孝公。孝公即位之初還頗安分,但隨著齊國內政漸漸穩定,他也開始眼紅了,想當年咱老爹南征荊楚、北伐山戎、西討大夏、九合諸侯,那是何等的風光,可惜現在這些風頭都被重耳這老頭兒給搶光了,而我堂堂齊霸之後,繼位九年,竟然一事無成,真是窩囊透了,不行,我不能就這麼頹廢下去,我要繼承老爹的霸業,首先就拿旁邊整天之乎者也討人厭的魯國開刀!

於是,在晉文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634年夏,孝公學習宋襄公自不量力的優良作風,不顧群臣的反對,親自率領兵車二百乘,侵犯魯國的北部邊境(今山東兗州等地)。

魯、衛早前同盟,自然守望相助,於是衛軍攻齊,齊腹背受敵,不得取勝,只好聽從魯國辯士柳下惠的建議,與魯、衛議和,怏怏然撤兵而去。

齊師雖退,魯國的君子們還是心有餘悸,生怕齊國再找他們麻煩,便派人去向楚國求助,希望楚王能跟齊國干一架,他們好坐收漁翁之利。楚成自從上次打敗很傻很可愛的宋襄公,已經五年沒有欺負過人了,手癢得很,又見自己的小老弟重耳勤王拓土,聲望日隆,早已不是當年那個跟著自己吃閑飯的那個老叫花了,不禁也有些鬱悶,現在魯國竟然自動送上門來願意給自己謀取中原開路,當然是求之不得,於是拜令尹成得臣為大將,申侯(即申國的國君,申被楚滅後為楚大夫,仍稱申侯)為副將,率領申、息兩邑的楚兵,籌備攻打齊國。(申、息均為楚文王滅掉的兩個華夏中等國家,其兵力加起來便可以抵得上一個齊國了。)

唉,衛、魯怎麼說也是周室老牌諸侯,奈何要引狼入室,借蠻夷之兵以求私利哉?看來齊桓宋襄之後華夏諸侯已無任何團結可言,當此危急時刻,誰才是救世主呢?

公元前634年冬,成得臣正式率軍東征,號稱伐宋,其實主要目的在於伐齊。楚師把宋國的緡邑包圍了幾天,讓宋人明白楚師隨時都可以打進宋都去,就移師伐齊了。對齊,楚有一筆政治籌碼在手。那就是齊國內亂時逃到楚國,後被楚成王全部封為上大夫的齊桓七公子。在這七位公子中,最有希望取代公子昭就是公子雍。得臣於是攜公子雍隨軍東征,很快就攻克齊國的谷邑(今山東聊城市東阿縣),將它作為公子雍的封地,派當年那個害死齊桓公的雍巫輔佐他,並派自己的副將申公領甲士千人駐守在那裡,自己則凱旋迴國了。在一個遙遠的地方扶植一個傀儡政權,維持一支衛戍部隊,在中國歷史上還不曾有過。得臣敢這樣做,一則是因為公子雍對齊國還有一定的影響力,二則是確信當時天下莫強於楚,深知齊人無力也不敢把這塊近在咫尺的喉中刺拔掉。果然,齊人對谷邑莫如之何,只有任由這頭惡狼酣睡在其卧榻之側隨時威脅自己的本土,而齊孝公想要稱霸中原的夢想也因此徹底破滅了。

連齊國都如此窩囊,整個天下似乎也只有晉、秦、宋三個國家還在硬撐著了,當是時,荊楚勢力瀰漫中原,華夏的危機,從來都沒有如此緊迫過,怎麼辦?怎麼辦?

第二年冬天,楚成王再接再厲,又拜成得臣為大將,親統大兵,糾合自己的四個小弟陳、蔡、鄭、許四路諸侯,一同伐宋。宋國當年連楚一國都打不贏,現在哪裡是這五國聯軍的對手,宋成公想起自己老爹襄公的遺言,便趕忙派司馬公孫固去晉國告急。

晉文公聽說宋國快挺不住了,立刻召來他的一干心腹大臣,商量對策。

先軫說:「如今天下群雄只有楚國是我們的對手,打敗了它,咱們就是霸主了,這真是老天爺賞給我們的大好機會,取威定伯,在此一舉!」

文公說:「先軫說得對,寡人也想跟楚王較量一下,讓他看看究竟誰才是中原真正的霸主!何況宋襄公當年還送過咱們二十輛好車呢,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所以寡人決定出兵攻楚救宋,只是晉、宋之間隔著曹、衛兩國,勞師遠征,有側背遇敵的危險;況且楚軍實力強大,正面交鋒也無必勝把握。狐偃,你怎麼想?」

狐偃眼珠子一轉,想到一條妙計:「衛國和曹國確實是個麻煩,他們是楚王的小弟,從前還曾侮辱過主公,都不是什麼好東西,要是趁著咱們跟楚王干架的時候在背後捅咱們一刀,那就糟了,我看咱們不如轉去攻打曹國和衛國,楚國一定移兵解救,宋國不就自然解圍了嗎?」這一招圍魏救趙、一石二鳥,狐偃雖然人品不咋地,腦瓜子倒還好用!

狐偃這個辦法正中文公下懷,他早就想給當年欺負過自己的衛、曹一點顏色看看了,而現在正是自己報仇雪恨的好機會!

戰略方針既已確定,晉國君臣隨即進行了戰前準備,將原來的兩個軍擴編為上中下三個軍,按國際慣例,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晉國如今已經是數一數二的大國了,又逢戰事,擴軍勢在必行。此三軍實為六部,將佐各掌其一。其位次:中軍之將第一,中軍之佐第二,上軍之將第三,上軍之佐第四,下軍之將第五,下軍之佐第六。將三軍之一者稱為將軍,而在這些將軍中又以中軍將地位最尊,統率三軍,故稱為元帥,將軍、元帥之名,即始於此。中軍元帥既掌軍又治民,是僅次於國君的最高行政長官。文公在群臣之中最信任的人就是趙衰,便想讓趙衰擔任中軍元帥,趙衰是個老好人,最喜歡乾的事就是謙讓,他跟文公建議說:「郤穀老同志德高望重,好學不倦,而且熟讀《詩》《書》《禮》《樂》,理論水平比我高多了,打仗是要靠腦子的,他來當這個元帥最合適不過了!」

擴軍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進展神速,很快就到了檢驗成果的時候,公元前634年十二月,晉三軍在被廬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三軍將士整齊威武地走著正步,一面敬禮一面齊聲大喊:「主公好,晉國必勝!」

文公輕揮手臂,笑著說:「同志們好,同志們辛苦了!」

大家又喊:「為主公服務!」

閱兵已畢,文公開始授勛拜將:郤穀是中軍將,打虎親兄弟,那這個中軍將佐自然就是郤穀的弟弟郤溱了;同樣的,上軍的一對搭檔也是親兄弟——狐偃、狐毛兩兄弟,狐毛是老哥,狐偃雖然喜歡爭名奪利,但是哥哥的面子還是要顧的,便讓狐毛當上軍將,自己擔任上軍佐;郤、狐兩家都大豐收了,輪也該輪到趙衰了吧,可是謙讓達人趙衰又開始推辭了:「欒枝比我謹慎,先軫比我有謀略,胥臣比我知識淵博,他們都比我更適合當下軍的將佐。」

文公明白趙衰一直謙讓的真正用意,郤穀是文公復國前舊臣中最有勢力、最有威望的一個老臣,如果讓他擔任元帥這個位置,能更好地團結晉國六套領導班子中的舊勢力;而趙衰之後的再次謙讓,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才擔任要職,讓更多的人緊密地團結在以文公為中央的周圍,在這個多事之秋,晉國各方勢力的精誠團結共同對外顯得格外重要。在利益和權力面前,趙衰同志能夠團結同事,大公無私,表現了良好的政治素養和精神覺悟,文公從此對他更加信任了。

在這種情況下,文公便讓欒枝當了下軍將,先軫擔任下軍佐。最後,趙衰排在第七位當了個有名無實的大司馬(晉之司馬為主管軍法之官),荀林父(荀息之孫)排在第八位擔任御戎(指揮車司機),魏犨排在第九位擔任車右(貼身保鏢)。就是這九位傑出的軍事將領和反面角色成得臣一起導演了後來那出精彩絕倫的賀歲大片——城濮之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