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齊桓受胙 12、群山之巔的空虛

公元前653年秋,齊桓公召集魯、宋、陳、鄭四國在寧母(魯邑,位於今山東省魚台縣境)舉行盟會,商量如何處置鄭國。這也就是齊桓公「九合諸侯」的第七合——寧母之盟。

經過鄭文公這件事兒後,齊桓公也覺得自己的霸位有些不穩了,於是他接受了管仲「禮待諸侯」的建議,向與會諸國大肆送禮(據《管子》一書載為「虎豹皮文錦」),胡蘿蔔政策果然奏效,在它的感召下,大傢伙又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了齊桓公周圍。

楚成王以刀服人以力服人,齊桓公以德服人以禮服人,還有後來宋襄公的以仁服人以義服人,其實都失之片面,只有三管齊下,才是春秋稱霸之大道,所以後來的晉文公與楚莊王總結前輩經驗,終於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晉楚長期而穩定的霸權。

這一年的十二月份,陰謀破產、羞惱交加的周惠王總算是在失意中悄然駕崩了。太子鄭害怕惠後與王子帶趁機造反,遂秘不發喪,而使人密告齊桓公為他做主。

很好笑,天子居然還要諸侯為他做主。

次年春,齊桓公召集魯、宋、衛、許、曹、鄭六國在洮地(今山東甄城縣西南)舉行盟會,共同擁立太子鄭為周天子襄王。這也就是齊桓公「九合諸侯」的第八合——洮之盟。

周襄王吃了定心丸,這才鬆了一口氣,為父親周惠王發喪。

「尊王」尊到這種境界,全天下都明白,齊桓功業之盛,以臻至登峰造極了。

齊桓公也是這麼認為的,所以他決定舉行一次規模最大的盟會,以彰其名。

於是,齊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夏,春秋史上最重要的盟會,葵丘之盟,在齊桓公的組織下勝利召開了。葵丘在今河南蘭考,也就是人民公僕焦裕祿曾經戰鬥過的那個地方。

這是一次天下之盛會,不僅中原諸侯全部跑來捧場,就連周天子也派了「欽差大臣」宰孔前來祝賀。

從不參加中原盟會的北方大國晉國國君晉獻公,也拖著病體前往湊熱鬧,卻在半路上被老愛壞人好事的宰孔拉住一通勸,說什麼齊桓公烏雲蓋頂,將有亂,你們晉國也會有亂,還不快回去穩定大局?不要去葵丘瞎摻和。真不知宰孔是先知還是烏鴉嘴?

晉獻公聞言,馬上掉頭回家。

順便說一句,晉獻公早死的正妻齊姜,正是齊桓公的親女兒。

剛死了老爸(宋桓公)即位為君的宋襄公,也強忍悲慟來到了葵丘。按道理,宋方新喪,宋襄公其實完全可以請假,但他還是穿著喪服就去了,因為齊桓公是他的學習榜樣,也是他的超級偶像。

其實諸侯們多來一個少來一個都沒有太大的關係,關鍵的關鍵,是周天子的「天使」(不是angel)宰孔來了,他的任務就是代表周天子,賜予齊桓公無上的榮耀:一塊肉、一些弓箭,還有一輛馬車。

有人要說了,這算啥無上的榮耀啊,比起齊桓公上次援衛時差點拉了一個動物園過去,周天子實在太小氣了。

這樣想就錯了,其實齊桓公有的是錢,啥都不缺,只要面子和排場就足夠,所以周天子投其所好,給他的都是面子,而且是大面子。

首先,那塊肉並不是普通的肉,而是「文武胙」。所謂「胙」,就是祭肉,古人認為,祭祀完畢後的供品之肉,食用之人會得到祖先的福佑,所以大家都搶著要。而且按照周禮,天子的祭肉只能送給同姓諸侯,現在齊桓公以異姓諸侯的身份獲賜祭肉,得以同享周的先祖們賜給的福佑,這可是祖墳上冒青煙的大榮耀,忒有面子了。

如果只是賜胙,其實也沒啥,自齊桓公始,很多霸主都得過,不稀奇。但是「文武胙」又不一般了,那可是周天子祭祀周文王與周武王所用之供品,是大聖人大賢王在天之靈享用過的,那簡直就是肉中之王!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好了,如果說「胙」是開過光的佛珠,「文武胙」就是開過釋迦牟尼如來佛的佛珠,是極品中的極品,歷春秋一世,也只有齊桓公得過,即便再加上戰國,也只有齊桓公、秦孝公、秦惠文王三人得過,比唐僧肉還稀罕。齊桓公這不僅是祖墳上冒青煙,那簡直是噴火了。

其次,那些箭也不是普通的弓箭,而是「彤弓矢」,也就是以丹彩塗飾的弓與矢。這玩意兒相當於後世的尚方寶劍,有了它諸侯就有了代天子征伐之大權,這就不僅僅是面子工程了,它還代表著實際的權力。歷春秋戰國一世,也只有齊桓公與晉文公得過。

最後那車也不是普通的車,而是「大路」。聽這名字挺像名牌跑車的,其實是一種黃金裝飾的木製馬車。據《史記·樂書》:「所謂大路者,天子之輿也。」可見大路乃天子所乘之車,只賜予特別有功的諸侯,隨同此車還有一套配套的九旒龍旗。(旒,飄帶流蘇之意。按照周禮,天子之旗為十二旒,公侯之旗為九旒。)貌似大路也只有齊桓公與晉文公得過。

真是太給面子啦!

還有更給面子的。

原來齊桓公正準備下階拜謝,宰孔忙阻止他道:「且有後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天子一般尊稱同姓諸侯為伯父或叔父,而尊稱異姓諸侯為伯舅。)意思是說齊桓公年紀大了,又勞苦功高,就免禮別跪了,可別閃了老腰。

一聽不用下跪磕頭,齊桓公鬆了口氣,他也六十啷噹歲的人了,老胳膊老腿可受不了這通折騰。再說了,周王那小子還是我給扶上去的呢,跪不跪也無所謂啦!

見齊桓公竟想偷懶耍奸,管仲趕緊教訓他說:「為君不君,為臣不臣,亂之本也。」

齊桓公這才罷休,出來跟宰孔說:「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余敢貪天子之命?曰『爾無下拜』,恐隕越於下,以遺天子羞。敢不下拜?」

意思是:天子威嚴的面容好像就在眼前,小白我哪敢放肆?我還不下拜?不下拜就折福摔死了!到時候又給天子丟人,我不敢這麼做。

說完,齊桓公顫巍巍的小步倒退著走到台階下邊,面向北跪下來恭恭敬敬地磕了個頭,然後才登堂受賜,好一通折騰。

至此,齊桓公所有手續辦理齊全,正式當選為天下最具影響力男人,他的人生達到巔峰。

接下來,宰孔打道回府,齊桓公與天下諸侯正式開始盟會,看著台下一幫舊小弟新小弟,他心中除了激動還是激動,差點就想引吭高歌一曲。

葵丘之盟,規格高,意義大,與會諸侯眾多,它是齊桓公「九合諸侯」中最重要的一合,也是最後一合,齊桓公他終於功德圓滿了。漢高祖劉邦因此而贊曰:「蓋王者莫高於周文,伯者莫高於齊桓也!」

據《孟子》一書記載,關於葵丘之盟的盟約內容,一共有五條。

第一條:誅不孝,無障穀,無貯粟,同恤災危,備救凶患;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毋使婦人與國事。

所謂障穀,就是當初楚成王對宋國乾的缺德事兒。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為了自身安全,或是為了加害鄰國,經常在黃河築起堤防,這超損人的!因為如果上游國家築堤,下游國家便會斷水爆發旱災;反之如果下游國家築堤,上游國家便會積水淹沒良田。

所以齊桓公提議,大家以後不要再這麼幹了,驅水為害,損人利己,非君子所為也。

「反對障穀,黃河是我們共同的母親河!」齊桓公帶著諸侯們一起高喊,氣氛很熱烈。

口號誰都會喊,但問題是當今諸侯國各自為政,都有自身的利益,只要天下尚未統一,齊桓公說得再好聽,也永遠只是空話而已。春秋尚好,到了戰國時代,「障穀」問題愈演愈烈,幾至不可收拾。

比如《戰國策·東周》就曾記載:「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東周患之。」

再看《史記》的記載,公元前332年,趙與齊魏作戰,竟將黃河河堤決潰以浸淹對方。

另外的證據,還有《孟子》一書中亞聖責備魏相白圭的話:「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吾子過矣!」

最後是誰解決了這個大問題呢?秦始皇。他一統天下之後,就「決通川防」,從此治水一事,終於由中央政府集中管理了。

這說明對於一河貫穿天下的中國來說,中央集權遠比邦國聯盟制度要好。

至於「貯粟」,就是積儲糧食見死不救。由於春秋時國家普遍較小,一有饑荒則非求助於鄰國不可,鄰國不救,便會有舉國無炊的危險。關於這一點,十餘年後的秦晉風波很能說明問題。晉國發生饑荒,秦國以渭水運糧,大舉援晉;等到秦國饑荒,晉國卻見死不救,於是秦晉之間爆發大戰,秦國大勝,晉國割地賠款。

這個問題,同樣只有天下一統後才能得到徹底解決,而齊桓公卻寄此希望於盟約與邦交,實在是很傻很天真。

另外「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毋使婦人與國事。」簡單來講就是要維護宗法秩序,禁止「廢嫡立庶」與「婦人干政」。此二者為春秋之最大亂源,齊桓公是堅決反對的。不過依我看他這話不僅是在告誡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