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齊桓受胙 2、生死時速

齊桓公的名字叫小白,小樣的小,白目的白,聽起來似乎智商嚴重匱乏,當然,他並不是真的很白目,相反,他看人很有一套,至少在年輕的時候是如此。

這,便是他身上最大的優點。

一個人不怕缺點多,就怕沒優點。只要我們能盡量放大我們的優點,那麼再多的缺點也不足為慮。

正因為如此,我們的小白還是公子(春秋時諸侯之子稱公子)的時候,就看出他的哥哥齊襄公諸兒(不是豬兒)做事情很沒邊兒,齊國必將有一亂,還是早走為妙。

於是小白非常明智地離開了齊國,去往別國尋求政治避難,事實後來證明,他這個舉動非常有遠見。

齊襄公做事情怎麼沒邊兒呢?我們一個一個地來慢慢說。

首先,齊襄公太多情了。

大家要說了,人不多情枉少年,這有啥好大驚小怪的。但問題是齊襄公多情誰不好,偏偏要去多情自己的親妹妹文姜,這就太誇張了。兄妹亂倫,放在哪個時代都得被唾沫星子淹死,何況是周禮森嚴的春秋時代。

要知道,周代的宗法制有嚴格規定,同姓貴族不得通婚,連姓相同都不行,襄公與文姜之間禁忌的愛豈能為世俗社會所接受?

更加誇張的是,即便文姜被齊僖公(齊襄公之父)嫁到魯國(今山東曲阜),成了魯國國君夫人,足足十五年分割兩地,仍然不能阻止這對痴男怨女的刻骨相思。最終,齊襄公竟然派人暗殺了妹夫魯桓公,然後把妹妹文姜接到齊魯邊境金屋藏嬌,明目張胆地同居起來。

這可真是一段驚世駭俗的無敵畸戀,相比起來,楊過與小龍女的師徒戀,甚至如今甚囂塵上的同性戀,都顯得太小兒科了。

所以饒是生性風流好色無比的公子小白,也實在沒辦法接受他老哥這所謂的「偉大愛情」。他最痛惜的是齊襄公娶了一大堆老婆,卻就這樣完全地被冷落在一旁,白白地守了活寡,這可真是暴殄天物。更糟糕的是,天生情種齊襄公即位十二年,竟然沒有兒子,而且看樣子還會繼續沒有下去,以後齊國的國君由誰來接任呢,這才是最大的一個問題。

其次,齊襄公窮兵黷武,侵鄭、滅紀、吞部、平郚,連年征戰,拓土開疆,卻忽視了經濟建設與國計民生,所以看似威風八面,其實大損國力,而且勞民傷財,百姓怨聲載道。

最後,齊襄公驕傲自大,輕慢卿士,太不拿自己手下當人了,《史記》上說他在位期間「殺誅數不當,數欺大臣。」幹了好幾件缺德帶冒煙的事兒。這才是最致命的。

第一件缺德事兒:齊襄公為了掃除與妹妹文姜通姦的障礙,指示公子彭生殺了妹夫魯桓公,事後卻殺了彭生滅口。如此忘恩負義狼心狗肺,誰還肯為他效力?

第二件缺德事兒:齊僖公有個弟弟叫夷仲年,兩人關係很好,夷仲年早死,留下一子名公孫無知,齊僖公對他視如己出,寵愛有加,甚至給他如嫡子般的身份待遇。也許是由於嫉妒吧,齊襄公一上台就罷除了公孫無知的特殊待遇,公孫無知於是懷恨在心。

第三件缺德事兒:齊襄公派連稱、管至父兩位大將去守衛邊疆,約定服役期一年,期滿就派人去替換他們,讓他們可以回家與親人團聚。然而齊襄公最後卻違約了,期滿也不放人家回來,這就太不厚道了。

並不是所有人都有「紮根邊疆,我為祖國獻青春」的高尚覺悟的。將士們想念老婆孩子熱炕頭,想念燈紅酒綠花花世界,他們實在無法繼續忍受這枯燥、寂寞、辛苦的戍邊生活了。於是,他們反了。

該伙「反動分子」與公孫無知聯合起來,依靠從被齊襄公冷落的後宮女人那裡得來的情報,在齊襄公外出打獵的時候發動政變,殺死齊襄公,立公孫無知為君。

然而好景不長,齊襄公得罪不少人,公孫無知也未必就沒有仇家,沒幾天,公孫無知就很無知地死在了一個仇人手下,齊國的君位再次出現空白。

顛沛流離、漂泊他鄉的公子小白,終於等來了他夢寐以求的機會,然而很不幸,這個機會並不只屬於他一個人,他必須通過一場殊死的鬥爭,一場你死我活的兄弟相殘,才能奪得。

為什麼這麼說呢?原來,當時齊僖公已成年的兒子一共有三個。

長子諸兒,即齊襄公,嫡出,名正言順的君位繼承人,當了十二年國君被殺,很慘很丟人。

次子公子糾,庶出,但其母魯女深受僖公寵愛,更兼魯為傳統大國,公子糾靠山雄厚,又有管仲、召忽等賢人輔佐,所以他在國內的呼聲最大。公子糾在齊國內亂髮生之前也逃走了,目前就避難在魯國。用腳趾頭想都知道,公子糾當然也不會放過這個奪取君位的大好機會,魯國也更加不會放過這個干涉齊國內政的大好機會。

誰叫齊襄公給魯國人戴了一頂綠油油的大帽子呢?現在不趁此機會佔齊國些便宜,那不傻嗎?

三子便是我們的公子小白了。比起幸福的公子糾來,小白那可真是一個苦命孩子,母親衛姬死得早,父親僖公給他安排的政治班底也遠不如公子糾雄厚(只有鮑叔牙一人),母家衛國雖是周初分封的老牌大國(周文王子康叔始封),但最近也是連年動亂,國君衛惠公整天忙於鎮壓國內反對勢力,哪裡還有工夫管齊國的閑事兒。看來指望外援是不大可能了,小白只能自己找門路,先逃到潭國(今山東濟南西南),遭到拒絕,後來又逃到了莒國,這才安定下來,而且一待就是足足八年之久。

奔莒此舉看似無奈,其實很有遠略,它為小白在奪位過程中挽回了不少劣勢。

首先,莒國(五帝之一少昊後人封國,位於今山東莒縣)是個小國,遠不如齊魯富足,再加上是寄人籬下,小白這八年生活之困窘可想而知,但正如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總是要讓他經受些苦難的,而且莒國有個好處是離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非常近,只要有啥風吹草動,小白就能迅速趕回,佔得先機。衛國(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就太遠了,跑來跑去多耽誤事兒!

事實上,小白之後,齊國每生大亂,齊國國君總是第一時間逃到莒地去,比如戰國時齊愍王和齊王建都是如此,那地方好哇,離臨淄近又兼山林密布,打不過也可以躲起來打游擊戰,積累力量東山再起。

其次,莒國是個小國。正因為它是小國,所以它不會像魯國那樣想著控制齊國,這才是最重要的。

基於以上考慮,小白放棄了衛國逃到了莒國,並密切注視齊國動向,就像一隻等待獵物的獅子,看似漫不經心,實則身體每一塊肌肉都繃緊了,只等一次衝刺!

終於,內亂爆發了,但齊國幾乎所有人都不看好小白,只有兩個人例外。

這兩個人,一個就是小白的家庭老師與忠誠守護者,齊國士人鮑叔牙。另一個就是小白的少時故友與政治同盟軍,齊國卿大夫高傒。

鮑高二人中,論能力,當然鮑叔牙更勝一籌,但論身份地位,高傒對小白的幫助更大。因為高傒並不只是一個普通的卿大夫而已,他是上卿,而且不是普通的上卿,他與另外一位上卿國懿仲一樣,皆是由周天子親自任命,世代襲有監國之位的命卿,擁有單獨朝賀周天子的資格,其威望地位,僅在齊侯之下。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如果說齊侯是部級幹部,那麼高、國二氏就是副部級幹部。現在齊侯沒了,當然他倆說了算。

然而,國懿仲的態度,更傾向於公子糾些,因為畢竟長幼有序,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大哥死了沒有子嗣,理應由二弟繼承,怎麼輪也輪不到三弟。

高傒雖然很中意小白,但祖制不可違,沒辦法,他只好跟著國懿仲去到蔇地與魯國國君魯庄公(魯桓公與文姜之子)會盟,商量送公子糾回齊國繼任君位的事情。

但是很奇怪,從《左傳》的記載來看,公孫無知是在公元前685年春天被殺死的,魯國卻直到夏季還沒有把公子糾送過去。這極有可能是魯庄公基於本國利益的原因,向齊國索取條件,雙方談不攏,所以才拖了這麼久。

如果這個猜測成立的話,那麼之後發生的事情就很好解釋了。魯國趁著齊國內亂漫天要價,遲遲不肯送公子糾回國,國懿仲等不了,於是在高傒的勸說下單方面背盟,暗中召小白回國接任君位。

由此可見,在政治鬥爭中,內援遠比外援更加重要,這就叫近水樓台先得月。

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要知道,政治鬥爭可不是賽跑,誰先聽到槍響先起跑,誰就能先到達終點,別忘了,它是可以犯規的。

首先犯規的是魯庄公,他聽說齊國大夫竟然背盟暗中召回小白,大怒,遂於該年夏,興師數萬,浩浩蕩蕩,攜公子糾往臨淄進發。

你可以說這是護送,也可以說這是脅迫,總之,魯庄公跑不過就打,打完了運動員打裁判,不管怎樣非要贏了比賽不可。

第二個犯規的就是管仲,與鮑叔牙身份類似,他是公子糾的家庭老師兼「忠誠」守護者。此人也天生是個功利主義者,他從來就不相信什麼「費厄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