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楔子

中國雖然有五千年的偉大文明,但真正的信史時代,以及真正的國家形態,是形成於春秋時期的,之前的歷史,包括東周在內,恐怕還是屬於宗族公社式的半信史時代。所以我們讀歷史,講文化,以至於宣揚國學,如果不了解春秋,那麼一切都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比起商代甲骨文與東周銘文的記載,春秋時代流傳下來的由各國史官編修的正史《春秋》,才真正翔實地體現了中國歷史與思想文化的發源。而比起後世的二十四史,各國史官寫《春秋》才是真正堅持了真實與客觀的精神,不虛美,不隱惡,秉筆直書,從不因任何逼迫與威脅而掩蓋史實,比如孔子所稱頌的晉良史董狐。

正因為如此,《春秋》超越了「史」的境界,而進入「五經」之列,成為後世中國士大夫們所尊尚的最高經典。

外國人常說沒去過長城與故宮,就等於沒來過中國;我說如果不了解春秋的歷史,就不算真正的炎黃子孫。

春秋時代的特色,概括起來其實就兩個字,一個是「亂」,一個是「霸」。正因為「亂」,所以需要「霸」來維持秩序,但正因為大家都想要「霸」,所以才會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換大王旗,霸中有亂,亂中有霸,亂得精彩紛呈,霸得波瀾壯闊。

在春秋時代剛開始的時候,天下是非常亂而亂到極致的。周幽王一把烽火燒掉了西周的數百年基業,於是平王東遷,周室衰弱,王綱解紐,諸侯爭強,先有鄭莊公箭射王肩,後有楚熊通自立為王,昔日華夏民族的最高領袖周天子威嚴掃地,漸漸淪為名不副實的泥塑菩薩。從此,春秋時代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序幕緩緩拉開,舊秩序轟然崩潰,而新世界的影子,卻還遙不可及,整個天下,陷入了一片混亂與迷惘之中。

事實上,周室的衰弱,只是禮崩樂壞的外因,真正的內因,源自於整個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變化。春秋為銅鐵遞嬗之時代,鐵制農具日益增多,農業日漸發達,人們漸漸擺脫半農半牧的生活而定居下來專門從事稼穡,這直接導致了人口膨脹,土地不敷使用,加之周代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自上而下分封(天子、諸侯、大夫、士),則數代之後,原有土地分配殆盡,終將產生甚多無土之士民,而周之井田制又不允許民眾擅自開墾私田,於是衝突日劇,無法紓解之下只好向外發動戰爭以轉移矛盾,恰好此時碰上犬戎之亂,周室衰弱,再無能力統御諸侯,於是諸侯兼并,周禮崩潰,道德墮落,廉恥淪喪,亂相橫生,社會秩序大壞。據不完全統計,春秋時期諸侯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弒君逐君事件一百餘起,基本每兩三年就有一個國君逃亡或死於非命,而且各國之間每年都要打兩三仗,哪年不打仗了老百姓倒覺得奇怪了。

好在春秋時的戰爭大多還遵從上古軍禮,其過程尚披著一層溫情的面紗,所以同樣是幾百年的大動蕩,春秋時代的百姓過得要比魏晉南北朝時的百姓好得多。

但這樣的戰爭一般只發生在華夏之間,一旦碰上異族可就沒那麼幸運了。就在華夏亂成一鍋粥的時候,四方的異民族亦趁機交相入侵中原,很多實力弱小之諸侯,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破家亡,人民離散,宗廟隳壞,社稷成墟。從現有的記載來看,在西周末年,天下還有一百七十多個封國,但到春秋結束只剩了十幾個。中國歷史亂世甚多,但紛亂以至於此者,可謂空前絕後。

在這樣內憂外患、岌岌可危的局面之下,人們終於拋棄了風光不再的周天子,轉而期待各國諸侯中能出現一位真正的大英雄,將已一盤散沙的華夏諸侯重新團結起來,攘除侵入中原的四方異民族,帶給天下新的政治秩序,致以天下真正的太平。

這個新的政治秩序,就叫做「霸道」;這個真正的大英雄,就叫做「霸主」。

在中國歷史上,其政治大體可分為三類,一是王者之政,靠的是人文教育;二為霸者之政,靠的是恩威並施;三乃強權政治,靠的是暴力酷刑。

堯舜禹湯,用的是王者之政;秦皇漢武,用的是強權之政;而春秋五霸,用的則是霸者之政。本書要講的,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他們是春秋時代的最強音,如果沒有他們,中華文明早已淪於蠻族,不復存在。

當然,霸權秩序並不是一個絕對公平正義的政治秩序。霸主對於屬下小國擁有著絕對的控制權,不聽話便要予以軍事打擊。但是當時,王者之政已然崩壞,強權政治更不可取,那麼對於這樣一個沒有權威、社會動蕩、弱肉強食的狀態來說,霸權秩序總比沒有秩序要強。

事實上,正是在這種亂中有霸,霸中有亂的霸權秩序之中,宗族公社開始瓦解,中華民族開始形成,思想文化開始急劇發展變化,社會經濟與風俗禮儀則開始了大變革、大變遷。所以春秋時代的特色其實還得加上一個字,那就是「變」。沒有七十二變,也有三十六變;沒有面目全非,大概也煥然一新了。

毋庸置疑,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這是一段熱血沸騰、激情四射的歷史。它包蘊了我們遙遠祖先的理想與信念,它包蘊了我們古老英雄的鐵血與柔情,它的叱吒粉碎了一個枯朽、僵硬的時代,它的精魂浴火重生,滲入神州的萬里河山,最終孕育出中華民族騰飛蜿蜒的圖景,兩千年後,依然華美絢爛,耀眼奪目。

事實上,只講春秋是亂世,其實很膚淺。確切地說,春秋是大變革下思想空前解放的時代,是英雄與聖賢頻出的時代。春秋五霸便是英雄,幫助春秋五霸治理國家的那些傑出卿相便是聖賢。

至於春秋五霸具體所指何人,兩千多年來卻一直是眾說紛紜,直到今天還是莫衷一是。關於五霸組成的說法竟有十數種之多,我這裡採取的是最流行的漢代史家的說法,也就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這五位鑽石般的優秀男人。拋卻他們所處之時代帶給他們的歷史局限性不談,只論他們身上的政治與人性之閃耀點,著實光輝燦爛,不禁令我等後人遠望春秋而慨嘆,怨晚生了這兩千年,扼腕亦難紓追慕之情。

讀者朋友們一定會覺得我在誇大其詞,純粹是在「虛美」,春秋五霸真的有那麼偉大嗎?

他們真的有那麼偉大。

不要以為這五個人能當上春秋的霸主是那麼簡單的,這不比唐宗宋祖他們開疆拓土容易。春秋時的國君不好當:「治國」不好百姓就會離心,百姓離心就會投靠他國,要知道當時還沒有什麼愛國觀念,那都是秦朝大一統後才有的事;「齊家」不好公子們就會謀逆,一不小心就會身家性命不保,要知道當時還沒有什麼忠君的觀念,那都是先秦以後儒家思想發展起來以後的事;「治國齊家」都做到了,想要「平天下」也還沒那麼簡單,要知道當時中國有上百個大大小小的國家,歷春秋一世,各國君主統統加起來少說也有數千個,真正能當上霸主的也不過五個而已,他們不但要治好自己的國齊好自己的家,還要人品好講道德重言諾,這樣才能尊王攘夷存亡繼絕,合諸侯而匡天下,所以說光有武功沒有用,光有權謀也沒有用,楚成王的武功夠厲害了吧,晉惠公的權謀夠可怕了吧,人品不行一樣得不到諸侯的擁護。正所謂: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只有真正的偉人才能脫穎而出,名垂青史。

所以說,霸主這一行真的不是誰都能當的,它需要一分志氣,兩分才氣、三分血氣以及四分運氣。本書的五位霸主都有著滿腔的血氣,比較而言,齊桓公和晉文公運氣更好一些,宋襄公和秦穆公志氣更高一些,楚莊王則才氣更足一些。所謂偉大的時代,必有偉大的人物,偉大的人物,必有偉大的事迹,春秋五霸那些事兒,那些曾經被謳歌不息的英雄史詩,偉大而有趣,精彩得讓你無法想像。話不多說,大家看下去就知道了。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