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

(圖)

同治皇帝(1856-1875)——即愛新覺羅·載淳,清朝第十代皇帝。咸豐帝與慈禧太后子。即位時年僅六歲,由慈禧與慈安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實由慈禧太后掌權。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親政,無所作為,卻以頤養太后為名,下諭興修圓明園。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十二月病死。廟號穆宗。

光緒皇帝(1871-1908)——即愛新覺羅·載湉,清朝第十一代皇帝,醇親王奕譞子。

同治帝死時無子,由慈禧太后做主,將他過繼給咸豐帝入繼大統。即位時年僅四歲,由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親政,但仍由慈禧太后「訓政」。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慈禧太后「撤簾歸政」。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再出訓政,他被幽禁於瀛台。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先慈禧太后一日病死瀛台。

廟號德宗。

慈禧太后(1835-1908)——又稱西太后、那拉太后。滿洲正黃旗人,葉赫那拉氏。

安徽徽寧池廣太道惠徵女。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選入宮中,封蘭貴人。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得懷龍珠,次年即得一子名載淳,得封懿妃,次年進懿貴妃。四年後,咸豐得病死於熱河行宮,六歲的載淳即皇帝位,年號祺祥。她與皇后鈕祜祿氏慈安同時被尊為皇太后。

在熱河行宮居喪期間,慈禧因住煙波致爽殿西暖閣故又被稱作西太后。是年度,她聯合恭親王奕發動宮廷政變,將把持朝政的肅順等贊襄八大臣逮問,遂改年號為同治,她自此與慈安太后一起垂簾聽政並漸獨掌實權。同治帝死,她又策定奕譞五歲子載湉入繼大統,改年號為光緒,她繼續聽政。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她撤簾歸政,實際還掌著實權。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她再次發動宮廷政變,幽禁光緒帝於瀛台,由她執掌朝政。她統治中國長達半個世紀。

奕(1832-1898)——愛新覺羅氏,道光皇帝第六子,咸豐帝異母弟。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封恭親王,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被罷職,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復授都統,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授內大臣。奏請改變清政府的外交、通商制度,設立總理衙門並受命主持工作。咸豐帝死,受命為議政王,掌管軍機處和總理衙門,成為清廷中支持洋務的首腦人物。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因受慈禧太后猜忌,被罷去議政王等一切職務,旋復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等職。中法戰爭期間被罷去一切職務。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被重新起用為總理衙門大臣,並總理海軍,會辦軍務,內廷行走。旋又命督辦軍務,節制各路統兵大臣,並任軍機大臣。

奕譞(1840-1891)——愛新覺羅氏,道光帝第七子。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封醇郡王,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受命在內廷行走。咸豐帝死,因參與「祺祥政變」,得慈禧太后信任。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進封醇親王。同治帝死,由慈禧太后做主,由其子載湉入繼帝位(即光緒帝)。中法戰爭期間,先是空喊主戰,繼則驚慌失措,轉而求和。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受命主持總理海軍衙門事務,挪用海軍經費供慈禧太后修頤和園。

曾國藩(1811-1872)——湖南湘鄉人,字伯涵,號滌生。晚清重臣,道光進士,選庶吉士。曾任四川鄉試正考官,翰林院侍講學士、內閣學士等,擢禮部右侍郎,歷署兵、吏、刑、工等部侍郎。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丁母憂回籍,奉命幫辦團練,後練成湘軍。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授兩江總督,欽差大臣。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授協辦大學士。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加太子太保,封一等侯爵。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授武英殿大學士。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三月,病死南京兩江總督任所。謚號文正。

榮全(?-1879)——滿洲正黃旗人,關佳氏。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襲一等威勇侯爵,十一年(公元1861年)出任塔爾巴哈台領隊大臣、喀喇沙爾辦事大臣、伊犁參贊大臣。

奉命與沙俄會商,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任鑲紅旗蒙古副都統,次年調任烏里雅蘇台參贊大臣。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簽訂《烏里雅蘇台界約》。

十三年(公元1874年)兼署伊犁將軍,旋實授。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因功進京,出任護軍統領,右翼前鋒統領。

郭嵩燾(1818-1891)——湖南湘陰人,字伯琛,號筠仙,晚號玉池老人,學者稱為養知先生。早年遊學岳簏書院,與曾國藩、左宗棠、劉蓉相交往。道光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期未滿便丁父母憂回籍。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底,隨曾國藩辦團練,曾國藩注重湘軍水師,實由郭發其端。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授編修,次年入直上書房。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授蘇松糧儲道,遷兩淮鹽運使,次年升廣東巡撫。因與兩廣總督瑞麟不合,被黜。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授福建按察使,未到任,命在總理衙門上行走。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被派赴英國對「馬嘉理案」表示「惋惜」,並首任駐英公使。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兼駐法公使,不久被撤任回國,再未出。

曾紀澤(1839-1890)——湖南湘鄉人,字劼剛,曾國藩長子,由二品蔭生補戶部員外郎。晚清外交名臣。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父、母憂服除,襲侯爵,次年出任駐英、法兩國公使。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兼駐俄公使,奉旨與俄改約成功,與俄簽訂《中俄伊犁改訂條約》。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任滿回國,幫辦海軍事務,旋為兵部左侍郎,命在總理衙門行走。後病歿,謚惠敏。

盛宣懷(1844-1916)——江蘇武進人,字杏蓀,又字幼勖,號愚齋、止叟,捐班出身。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經官紳楊宗濂推薦,入李鴻章幕,以行營內文案兼充營務處會辦,深得李鴻章信任。累官輪船招商局督辦、中國電報局總辦、天津海關道等。積極協助李鴻章辦洋務,是比較有名的官商。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底,授郵傳部尚書。武昌起義爆發後被革職,亡命日本。

曾國荃(1824-1890)——曾國藩弟。字沅甫,號叔純,貢生出身。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隨曾國藩作戰,自帶一軍稱吉字營。積功累官知府、道員、按察使。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授浙江按察使,遷江蘇布政使。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擢浙江巡撫。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旋以病開缺回籍。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升陝甘總督,次年署兩廣總督。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署禮部尚書,調署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左宗棠(1812-1885)——湖南湘陰人,字季高,一榜出身。曾入湖南巡撫張亮基和駱秉章幕,後以四品京堂隨曾國藩襄辦軍務。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奉曾國藩命編練楚軍,赴江西、浙江前線與太平軍作戰,次年任浙江巡撫。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遷閩浙總督。在任內與沈葆楨在福州設馬尾造船廠,旋任陝甘總督。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任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率軍討伐阿古柏,收復新疆。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任軍機大臣。中法戰爭期間,馬尾船廠被毀,他奉命赴福建會辦軍務,後病死任所。謚文襄。

楊昌濬(約1814-1897)——湖南湘鄉人。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以附生隨羅澤南練鄉勇,旋隨湘軍對抗太平軍,轉戰兩湖、江西。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攻陷江西德興、婺源,擢知縣。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初,隨左宗棠入浙鎮壓太平軍。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占杭州,累遷至浙江布政使。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署浙江巡撫,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赴寧波籌辦海防,旋因「楊乃武與小白菜案」遭御史彈劾,被革職。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任甘肅布政使。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授漕運總督。中法戰爭起,受命幫辦福建軍務,授閩浙總督。次年兼署福建巡撫,於台灣防務多所建議。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調補陝甘總督。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被革職留任,旋開缺回籍。

劉典(約1815-1878)——湖南寧鄉人,字克庵。以諸生隨左宗棠入浙,累官直隸州知州、知府、擢浙江按察使,後隨左宗棠入陝,初授甘肅按察使,旋賜三品京卿幫辦軍務,署陝西巡撫,後病死蘭州。

李鴻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字少荃。晚清重臣。道光進士,選翰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