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收復失地反覆跌宕 第一節 海防塞防大討論

日本侵台事件平息後,朝廷意識到了海防的重要性。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文祥,鄭重向朝廷提出「切籌海防」之議,引發了一場震驚中外的海防、塞防之爭。

事情須從同治十年(1871年)底說起。

這年年初,寧夏金積堡被左宗棠麾下的湘楚軍攻破,回民義軍首領馬化龍被迫降清,白彥虎兵單勢孤,只好西走新疆。

這年五月,俄軍侵入伊犁,伊犁蘇丹艾拉汗向俄國投降。

也就在這年年底,琉球船民遇風飄流至台灣,與當地高山族人發生衝突,造成流血事件。

轉年,日本天皇賜封琉球國王為藩王,寓琉球國隸屬於日本、琉球人即日本人之意。日本此舉不僅表明它要吞併琉球國的野心暴露,而且為琉球人在台灣遇害埋下侵略台灣的伏筆。

當時,大清國因忙於內戰,沒有注意到日本國此舉的更深層意義。

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是倡議向外侵略、擴張的急先鋒,他為了侵略台灣,一面研究外交上對付中國的辦法,一面派樺山資紀到台灣去窺測形勢。

十月,副島要求美國公使德隆供給關於台灣情況的資料,德隆則一意慫恿日本向外侵略。

恰巧這時,美國駐中國廈門領事李仙得(Le Gendre,C,W)回國探親,路過日本時,受到副島的熱情款待。

李仙得久居福建,對台灣一帶的情況非常熟悉,人皆稱其為中國通或台灣通。

副島向李仙得詢問台灣的情況,這正觸著李仙得的癢處。李仙得問一答三,眉飛色舞,讓副島大為欣賞。

副島於是找到德隆(De Long,C,E),在德隆的策划下,李仙得辭去領事職務並取消回國探親的原意,接受了副島的聘請,擔任日本內閣的台灣事務顧問,成為日本侵台的最有力的策士。

德隆在讓副島聘請李仙得的同時,還給日本獻策,提出侵台前,首先須對大清國實行外交上的訛詐,效果會非常好,並列舉了許多成功的範例。

於是,副島種臣決定以換約為名義親自到大清國走一遭兒以探虛實真偽。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三月,副島種臣偕顧問李仙得來到大清國的天津,受到了李鴻章的熱烈歡迎。他在李鴻章的陪同下檢閱了北洋水師及裝備,並注意到大清國的海軍將士士氣不振,糜爛不堪,很難迎接大的戰爭。

李鴻章讓副島種臣檢閱北洋水師的本意是向日本炫耀自己的實力,偏偏目的沒有達到,倒暴露出許多弊端。

副島種臣通過檢閱北洋水師,竟更加堅定了日本侵台的決心。

副島種臣與李鴻章換約後即前往北京。

在北京期間,他利用當時各國公使要求覲見同治皇帝的時機,進行大肆活動,以抬高日本的地位。隨後,他又派日本駐華公使柳原前光到總理衙門質問中鮮關係和台灣高山族人殺死琉球船民的事。

對後一問題,總理衙門大臣毛昶熙、董恂正言聲明:「二島俱我屬土(指琉球、台灣二島)、屬土之人相殺,裁決固在於我。我恤琉人自有措置,何預貴國事而煩為過問?」

一句話,問得柳原前光張口結舌,半天作聲不得。

副島種臣回國後,更積極地準備採取侵略台灣行動,因為他通過柳原前光探聽到大清國對日本即將發動的侵略戰爭無絲毫的警惕,大清國上下正在為收復新疆做著戰前的動員和準備。

副島種臣認為這是日本侵台的絕好機會。

十月間,日本政局發生大變動,主張立刻向台灣發動侵略戰爭的集團失勢,副島去位,寺島宗則擔任外務卿。

寺島宗則是日本政界出了名的外柔人物,他上台伊始,自感新政府力猶未足,打算暫緩向外擴張。但反對派不同意寺島宗則的主張,力持原來擴張的觀點不放。

日本政府為了緩和反對派的不滿,同時也為了避免無休止的內爭,便只得調整外交政策,繼續執行侵略台灣的政策。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四月,日本政府決定設台灣事務局,任命大隈重信為長官,在長崎設立侵略台灣的軍事基地;又以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為台灣事務都督,負軍事指揮之責;發兵三千餘名圖謀從台灣南端下手並迅速佔領台灣東部。對於軍隊的運送、糧草裝備的補給等,擬由美國船隻「紐約」號運送。在人員方面,除任用台灣通李仙得為策士之外,又聘請美國海軍少校日格賽爾和陸軍中尉華森擔任作戰顧問。

日本政府在大清國毫無準備的前提下對台灣發動了戰爭,並很快將其佔領。

隨後,大久保偕李仙得再次到總理衙門進行大肆恐嚇,野蠻地聲稱:日本此次佔領的地區是「無主野蠻」之地。

當總理衙門提出「台灣乃中國疆域,日本必須撤兵」時,大久保則兇狠地回答:「我國既已奉詔進防該島,就不能無故退兵。我國在該島定不退兵,貴國究欲如何辦法?」

一聞此言,恭王不敢貿然作答。

大久保卻連連逼問。

恭王迫於無奈,只好軟軟地答道:「此等不和好之話,不應說,亦不能答。」

大久保聽罷恭王的回答,知道大清國此時無力應付大的戰爭,也怕有大的戰爭暴發,於是愈加氣熾,說話的嗓門也高了八度。

大久保愈鬧愈凶,直鬧得恭王心力交瘁,無力應付,只好讓李鴻章出面去找威妥瑪斡旋。

不久,英國公使威妥瑪按著李鴻章的請求出面調停中日間的衝突,並答應說,只要日本肯從台灣退兵,大清國願意給日本「撫恤銀」十萬兩。

但日本卻不答應,他們要求總理衙門給的撫恤銀不得低於一百萬兩。

李鴻章被逼無奈,只好二次央求威妥瑪,由威妥瑪出面跟大久保談,最後談到五十萬兩,日本才算答應下來。

李鴻章和恭王都很感激威妥瑪的斡旋。

其實,李鴻章和恭王到死都不知道,這是柳原前光與威妥瑪早就設計好的一個圈套。

同年(公元1874年)九月二十二日,中日簽訂《中日北京專條》。大清國以五十萬兩的白銀買得日本從台灣撤軍。

台灣事件的發生,使大清國對海防重視起來,並開始覺察到日本實為中國永久之大患,而防日本的首要條件是加強海防。

總理衙門不得不把收復新疆一事暫且放下,並由文祥鄭重提出「切籌海防」之議。

大清國經過連年的內戰,國庫已空虛到極點。此時若想收復新疆,加強海防勢必成為一句空話。而要加強海防,新疆怎麼辦呢?

東南海防,西北塞防,孰輕孰重?日本和俄國、英國相比,誰的危脅最大?

慈禧太后拿不定主意,召恭王問主意。恭王也不敢貿然下結論。

慈禧太后於是讓軍機處擬旨並將文祥的摺子隨旨下發,遍詢督撫及在京的文武百官,讓大家共同拿主意。

聖旨下達,竟然一石激起千層浪,只幾天的光景,慈禧太后案頭的奏摺盈尺。

慈禧太后先撿自己喜歡的人的摺子看。她最先翻開的是湖北學政張之洞的摺子。

張之洞是直隸南皮人,字香濤,出身探花。張之洞不獨筆下功夫好,字寫得也周正,只因人長得有些醜陋,沒被點成狀元。

張之洞的摺子分析了大清國的實際情況,不同意文祥的看法,認為西北塞防大於東南海防。

張之洞論證說,日俄相比較,俄國的野心和實力均大於日本;新疆一旦棄守,肯定被俄國據有,西北門戶勢必洞開,大清國將永無寧日。

張之洞認為,一個新疆根本滿足不了俄國人的胃口,俄國佔據伊犁為的是佔據全疆,佔據全疆就是為了整個大清國。而日本則不然,日本要的是台灣。設若日本當真佔據了台灣,他的胃口也吞不下整個大清國,因為實力所限也。

慈禧太后合上張之洞的摺子,又順手翻開李鴻章的摺子。

李鴻章是安徽合肥人,字少荃。李鴻章目前是大學士、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是北洋水師的主要創辦人。他同時又是總理衙門恭王之後的外交大臣,配合恭王負責大清國的外交事務,是目下當之無愧的重臣。

李鴻章摺子的論調與張之洞正好相反,完全站在文祥一面,認為海防為重,塞防為輕。

李鴻章的摺子這樣寫道:「文祥慮及日本距閩浙太近,難保必無後患,目前惟防日本為尤急,洵屬老成遠見。該國近年改變舊制,藩民不服,訪聞初頗小哄,久亦相安。其變衣冠,易正朔,每為識者所議。然如改習西洋兵法,仿造鐵路火車,添置電報煤鐵礦,自鑄洋錢於國計民生不無利益,並多派學生赴西國學習器藝,多借洋債,與英人暗結黨援,其勢日張,其志不小,故敢稱雄東土,藐視中國,有窺犯台灣之舉。泰西雖強,尚在七萬里以外,日本則近在戶闥,伺我虛實,誠為中國永遠大患,今雖勉強就範,而其深心積慮,覬覦我物產,人民之豐盛,冀幸我兵船利器之未齊,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