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當好替罪羊是門學問 第九十三節 中日激戰

喀西尼很快電告俄國外務大臣吉爾斯:「為了報答我們的效勞,中國正式承認,俄國具有與中日兩國共同解決朝鮮內部組織問題的權利。李鴻章請求我國協助,俾使日本同意與俄中兩國共同解決朝鮮的改革問題……我建議我國駐日公使希特羅渥應竭力勸告日本接受此項建議。」

吉爾斯經過請示沙皇,馬上給俄國駐日公使希特羅渥發電報,讓希特羅渥向日本外相陸奧宗光提出勸告,希望日本與中國從朝鮮撤軍。

陸奧宗光接到希特羅渥的照會,當即表示:「除非清政府保證同意共同擔任『改革』朝鮮內政,或同意不干涉日本以獨力實行『改革』,日本軍隊決不自朝鮮撤退。」

陸奧宗光怕因此引起俄國人的不快,很快又表示:「日本對朝鮮決無他意,並對中國『斷不作攻擊的挑戰』。」

喀西尼接電後大失所望,只好遣參贊官轉告總理衙門及李鴻章:俄國雖知此次日本無理,但俄國「只能以友誼力勸日撤兵……未便用兵力強勒日人,至朝鮮內政應革與否,俄亦不願預聞」。

李鴻章一見日本是這種態度,馬上便預料到日本此次是預謀要與中國為難,於是緊急向宮裡遞折,再次懇請速籌餉銀向西洋購械,以防倭人襲擾。

光緒帝覽折時,總理衙門已接到袁世凱從朝鮮發回的密報,稱中日業已交戰,日本增兵飛速,官兵明顯不支,已敗退;日本現有兵船二十幾艘雲集洋面,氣勢洶洶。

李鴻章未及把袁世凱的電報讀完已嚇得大驚失色,醇親王與慶親王也是連連跺足,不知如何是好。醇親王與慶親王兩個人商量了一下,決定會同翁同龢進宮請旨。

也就在三人跨進宮門的時候,北洋海軍廣工號軍艦、濟遠號軍艦在護送高升號輪船行至牙山的江面時,與日本兵艦相遇。日艦突然開火,打中濟遠,濟遠被迫後退。廣工見日艦先行開火,只好發炮自衛,旋遭三艘日艦圍攻,致使身受重傷。日艦旋強迫高升號隨行,船上中國士兵堅決不從。日艦魚雷、大炮遂齊發,將船擊毀。日艦離去後,法國一艘兵船恰巧行此,急忙救護,又向附近之德國伊力達斯號兵船、英國播布斯兵船發出求救信號,二船亦相繼趕到。三船合救出中國士兵二百五十二人,有七百人落水遇難。

而站在光緒帝面前的醇親王、慶親王、翁同龢等人,卻還在向皇上提著建議,商量著想讓李鴻章出面,去找英國調停此事。光緒帝急召李鴻章進宮,詢問此事是否可行。

李鴻章這樣說道:「英國水師雄冠天下。臣可與英國人相商,希望他們能派出十艘兵船徑赴日本的橫濱,與我國駐英公使許景澄,一同去日本外務部,斥責其以重兵壓韓無禮,擾亂東方商務,與英大有關係,勒令他們退兵,再議善後。臣竊以為,日本懼於英國的武力,不敢不撤兵。請皇上明察。」

醇親王也道:「皇上,臣以為李中堂言之有理。皇上不妨下旨,讓李中堂去英國公使館與他們相商一下。設若事情成功,可不就是萬事大吉嗎?」醇親王其實早已方寸大亂。

慶親王道:「對呀,對呀,皇上,現在除了外交,沒有別的法子好想啊!」慶親王也是六神無主。

光緒帝卻問道:「李鴻章啊,現在北洋海軍怎麼樣啊?」

李鴻章答道:「臣於進宮前已電告丁汝昌,嚴把各海口,避免與日艦交火。」

光緒帝說道:「李鴻章啊,你現在就去和英國人談吧。」

李鴻章慌忙出宮,徑奔英國駐華公使館。但英國公使館已接到國內訓令,不調停中日之間的此次爭端,更不可能採取威脅的手段強迫日本撤兵。

李鴻章一聽這話,頓感天旋地轉,好不容易才被人扶出公使館。回總理衙門的路上,李鴻章心灰意冷,一次又一次地在心裡說道:「中日一定在海上構釁,我北洋海軍必敗無疑!每艦隻有少許炮彈,多為教練彈,如何打呀!」

李鴻章剛一踏進總理衙門,便接到光緒帝緊急發布的聖旨:「著李鴻章速回天津布置與日作戰事宜,不得耽擱!」

李鴻章頭腦一下子清醒,知道中日構釁已成定局了,急忙上車趕回賢良寺,讓小紅匆匆收拾了一下東西,又馬不停蹄地連夜返回保定。

第二天,李鴻章正要乘車赴津,卻接到聖旨,旨曰:「現在倭船屢窺海口,海軍防剿統將,亟須得人。丁汝昌畏葸無能,巧滑避敵,難勝統帶之任,嚴諭李鴻章于海軍將領中遴選可勝統帶之員,於日內復奏,不得再以臨陣易將,接替無人等詞,曲為回護,致誤大局。欽此!」

送走傳旨差官,李鴻章大罵道:「這又是翁同龢這個老混蛋給皇上出的主意!這都什麼時候啦,還要撤換統兵大員!走,到天津再說!」

就在李鴻章與總理衙門奔走各國使館,希圖靠外交手段解決中日爭端的時候,日本陸軍已在朝鮮將葉志超淮勇全線擊敗,佔領了朝鮮大部;日本海軍也全部出動,雲集朝鮮洋面,等待攻擊命令。

李鴻章趕到天津,急調淮軍、豫軍合七十營,移至鴨綠江邊九連城一帶駐防,由奉天防務會辦宋慶統帶。又在沿海各口增派陸軍,並嚴飭海軍提督丁汝昌,沿海巡視,以防日艦偷襲,同時又將聶士成部淮軍派赴朝鮮,會同葉志超防堵日軍入境。

李鴻章希望日軍只佔朝鮮,不對中國實行攻擊。他心裡異常清楚,面對裝備優良的日軍,至今仍在使用已被別國淘汰槍械的中國各部隊,雖人眾,卻簡直不堪一擊,海軍也如此。

李鴻章在上奏朝廷陳述海軍統領此時不宜撤換的同時,又給太后遞送密陳一篇,懇請太后能重新起用恭親王,稱:當此倭人構釁,國難當頭之際,恭親王久歷外交,有謀有斷,急宜復出主持大計。

慈禧太后把李鴻章的密陳留中不發,她還要等一等,看一看。翁同龢則在此時力主對日一戰,稱:「非戰不能保國,非戰不能驅倭。」日本可不管中國是戰是和,此時已決定對中國宣戰。

中國官兵在平壤全線敗潰的第三天,北洋海軍十艘艦船,在護送運兵船到達鴨綠江口大東溝時,日本派出十二艘戰船來襲,併當先發炮。

北洋十艘艦船只得整隊迎戰,雙方盤繞、激戰約五小時。交戰過程中,日旗艦「松島」號被北洋海軍「鎮遠」號鐵甲艦所發巨炮兩次命中,引起火藥爆炸。「松島」號傷斃一百餘人,日艦「赤誠」號船頭及前部下甲板被擊毀,艦長以下死傷甚眾,日艦「西京」號也中彈累累,運轉不靈。

中國方面損失軍艦四艘,其中「致遠」號因炮彈用盡,管帶鄧世昌無奈之下,決定用船體去撞日艦時,被日艦所發魚雷命中,全船官兵無一倖存。

戰後,日艦隊先撤,北洋艦隊奉丁汝昌之命,急駛旅順港躲避。丁汝昌奉的則是李鴻章的電令。李鴻章想通過避戰的方式保存實力。

對於此次交戰,總稅務司赫德根據英國方面的情報,這樣描述道:「北洋艦隊克虜伯炮有葯無彈,阿姆斯脫郎炮有彈無葯,漢納根想要湊集夠打幾個鐘頭的炮彈以備一次海戰,迄今無法到手。」

查當時的海關檔案Z字第630號得知,赫德所說的情況,與當時的情況基本符合。第二天,日艦全部撲向旅順,北洋海軍六艘艦船雖每門炮僅配有少數炮彈,而且大半是藥量不足的演習彈,也只得應戰。

中日海軍戰於旅順洋面,結果卻是北洋海軍六艘戰船全被擊沉,日軍大獲全勝。

日軍乘勢由陸路侵入中國境內,竟連陷九連城、鳳凰城、金州、岫嚴、海城、營口、大連灣、旅順口。日軍進軍之速,火力之強,不僅讓光緒帝目瞪口呆,連一貫主戰的翁同龢也上奏稱道:「平壤既棄,義州已危,鴨綠一水,不過里許,江西天險,若長驅平進,北距興京六百餘里,永陵在焉,雖南面有山,恐兵少難扼。」

翁同龢再不敢言戰,夜裡開始做噩夢。光緒帝眼見局面越來越壞,不由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新仇舊恨一齊涌將上來。他不顧一班王公大臣全部在場,喝令軍機處擬旨,將李鴻章頂戴花翎、紫韁、黃馬褂悉數收回,本兼各職全部革掉,速押京師問罪。世鐸答應一聲正要去辦,外面忽然響起「太后駕到」的喊聲。

慈禧太后被人攙扶著慢慢走了進來。光緒帝慌忙跪倒請安,一班王公大臣也紛紛跪下。

太后往龍椅上一坐,冷著臉子說道:「怎麼著皇上?拿李鴻章開刀了是不是?你想沒想好,把他押進京師,是關進刑部大牢呢,還是斬立決呀?」

光緒帝跪著說道:「稟太后,此次倭人猖狂,全系李鴻章調度無方所致。兒皇將他革職問罪,全是他咎由自取。李鴻章按律當斬。請太后明察。」

太后卻揚起臉子對著世鐸說道:「著軍機處擬旨,著授恭親王軍機處、總理衙門領班,會同禮親王、醇親王辦理外交事宜。著恭親王接旨後,速與各國駐京公使商議,如何使日本息兵。再給天津傳旨,革除李鴻章騎都尉世職,拔去花翎,摘去頂戴,收回紫韁,褫黃馬褂,先行革職留任。去吧。」

世鐸答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