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慈禧說:「簽約都讓李鴻章去!」 第八十節 守孝期間接到新任務

一個月後,聖旨再次來到李府。令李鴻章想不到的是,傳旨的竟是軍機大臣署戶部尚書王文韶!李鴻章同著李瀚章及幾個弟弟迎出府門時,尚未見禮,一臉白鬍子的王文韶急忙跨前一步,小聲道:「少荃,有旨到,你先接旨吧,接旨後我們再談。」

王文韶話音剛落,後面隨行的差官已高喊一聲:「聖旨到,李鴻章接旨!」

李家兄弟急忙跪倒,李鴻章跪在前面,李瀚章跪在李鴻章的後面。差官把聖旨交給王文韶。

王文韶打開聖旨,咳了一聲,一字一頓地讀道:「內閣奉上諭:前因李鴻章久任畿疆,事煩責重,未可遽離。疊經諭令,俟穿孝百日後,即回署任。茲復據奏瀆陳愚悃,吁懇收回成命,准予開缺終制一折。披覽之餘,深為軫惻。在李鴻章陳情固請,原為人子至情,而朝廷僅念疆事,倚任需人,實出於必不得已。然若仍令照常供職,度李鴻章之心終必不安,亦非所以示體恤。李鴻章著准開大學士署直隸總督之缺,仍俟穿孝百日後,駐紮天津,督率所部各營認真訓練,並署辦理通商事務大臣,直隸總督暫著張樹聲暫時署理。該大臣既經開缺留營,揆之金革無避之義,亦不背於禮經,此系由鑒其懇切之忱,從權酌辦,俾得忠孝兩全,可無遺憾,當亦天下所共諒。該大臣其仰體宵旰之勞,自念責任之重,勉圖報稱,宏濟艱難,以副厚望。並著派軍機大臣署戶部尚書王文韶前往合肥剴切宣諭慰勉,俾知朕意,毋許再行固請。欽此。」

在李鴻章的再三陳情下,朝廷只得准其開缺大學士和直隸總督,但仍要他穿孝百日後,到天津練兵、辦理通商事宜。

李鴻章接旨畢,先把王文韶一行引到母親的靈位前,由王文韶親自點了三支香,又跪下去對著靈位磕了幾個頭,這才把王文韶禮請進大廳落座。沏茶倒水,自有一番款待。

王文韶拉著李鴻章的手說道:「少荃,你可能想不到老哥能走這一趟安徽吧?你老弟累篇上折懇請終制,太后都急了!少荃哪,你這回不出山,怕是真不行了。」

李鴻章見王文韶出語閃爍,不由驚問道:「大司農,京里究竟出了什麼事?」

王文韶說道:「京里倒沒出什麼事,是朝鮮國出了變亂,殺了李最應等國相宰臣三四人,還傷了兩名日本人。朝鮮國王現避難於鄉間,王妃也已逃出王宮不知去向。朝鮮現由退位國王,也就是現國王之父李昰應總攬朝政,自稱國太公。朝鮮國王已派人三次上書總理衙門求援,請發兵平亂。太后已經三次召集王公大臣們商議此事,卻直到今日也未有定論。這不是活活急死人嗎?少荃,你是怎麼個主意呢?朝鮮的事,我們管還是不管?該不該出兵?日本可是已經往朝鮮派兵了。」

李鴻章站起身,習慣性地踱了兩步,腦海里卻飛快地旋轉著朝鮮的事:「大司農,京里的一班王公大臣是怎麼說的?恭親王又是怎麼個主意?」

王文韶搖頭說道:「少荃哪,你倒是會問!王公大臣們要是能說得明白,太后還用讓老哥走這一趟嗎?老哥今兒跟你說句實話,恭親王現在也沒了主意。朝鮮畢竟與以前大不一樣,此次內亂,日本設在那裡的公使以『日本商人在該國經商受到損失』為由,強迫李昰應訂立了《仁川條約》。根據這個條約,日本不僅讓朝鮮賠付了一大筆款項,還可以派兵到朝鮮駐防,理由是保護在該國經商的商人。儘管朝鮮名義上仍是我大清的屬國,但倭人這一插手,可就不好辦了!老哥我倒是主張該派兵過去,把亂子平下去,把李昰應抓起來,讓國王重新主政。可別的大臣不同意呀,翁同龢與李鴻藻都認為,派兵過去容易引起倭人的猜忌。京里現在每日都在爭吵,吵成了一鍋粥,太后左右為難。少荃,你說句實話,朝鮮與我國唇齒相依,又是屬國,是不是該派兵過去?」

李鴻章捻須說道:「大司農說得不錯。朝鮮此次內亂,朝廷若不派兵平定,日本定然乘虛圖之,朝鮮定難阻擋。設若日本屯重兵及大量兵船於朝鮮,則我國京畿危矣,後患定然無窮。」

話畢,李鴻章又對李瀚章道:「大哥,您先陪大司農坐著說會兒話,容我到書房給太后擬個摺子。」

王文韶驚喜地說道:「少荃,你答應到天津就任了?」

李鴻章鎮定地回道:「古人云:『國家有難,匹夫有責。』況我李少荃乎?」

李鴻章拜折的當日,又派人飛赴金陵,借南洋電報局,電告署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讓他速派兵船先期入朝訪查確情,又急電調派提督吳長慶所部陸軍,在翻譯馬建忠的帶領下,乘船繼進平定變亂。

兩江總督左宗棠見到李鴻章遞來的密函及電文後,不禁連稱:「少荃難得!少荃難得!」他一面讓電報局把李鴻章的電文拍發至天津,一面給李鴻章寫信表示,此次出兵,餉糧由南北二洋合出。

李鴻章接到左宗棠來函的第二天,便隨同王文韶一行先到金陵去見左宗棠,接著到上海查探日本領事館動靜,然後返津。

算起來,李鴻章僅僅為母親穿孝八十餘天。

慈禧太后見到李鴻章的摺子時,吳長慶同著翻譯馬建忠率所部陸軍,已乘船趕往朝鮮,丁汝昌遣兩艘兵船隨行護航。

慈禧太后把摺子通讀了一遍,馬上便把恭親王傳了進來。她揮著李鴻章的摺子,一字一頓說道:「沒有李鴻章,真不知咱大清的日子怎麼過!他才穿了八十幾天孝,一聽朝鮮有事,馬上便開始決斷。這不,他和王文韶還沒有到天津,就已經調兵遣將,忙起來了。還是這班老臣可靠啊!」

恭親王答稱是,心裡卻知道,太后這是拿話在敲打他,也是在藉機發泄對一班在京王公大臣的不滿。李鴻章究竟上了個什麼摺子,竟把慈禧太后感動成這樣呢?

李鴻章的摺子這樣寫道:「微臣雖在苫塊之中,眷懷君國,默念時局,憂煎躊躇,不有自安。本擬吁懇展假,妥營葬事,唯金革無避,禮有明訓。當此中外多事之際,朝鮮密邇東邊,關係大局,何敢顧恤其私,遷延推諉,致負聖明倚任之重……已派丁汝昌、馬建忠酌帶兵船前赴朝鮮訪查確情,並擬調提督吳長慶妥商彈壓調停之法。臣僻處鄉隅,勢難遙度。聞命以來,遵即趕緊部署,定於七月十二日起程,由巢湖出江,順過金陵,與兩江督臣左宗棠籌商水陸兵餉、後路接濟各事宜。並至上海查探近日洋情,即乘輪船航海北上。抵津後仍照例素服辦事,殫竭庸愚,力圖安壤,希望稍紓慈廑於萬一。俟卜葬有期,再求賞假回籍,以襄大事。」

李鴻章到天津後不久,馬建忠便已由朝鮮派人遞快函過來,言稱已查明起事因由,確系前國王李昰應密謀此事,函後附有部分參與者的口供。

李鴻章馬上請旨著吳長慶將李昰應等一班人逮獲,由兵船押至中國問罪,藉此穩定朝鮮的大局。旨准。

吳長慶見到李鴻章密令後,連夜動手,將李昰應等一班人捕獲,又張貼告示,公開此事,敦促現國王儘早回宮主政。國王見到告示,很快便回到宮裡。不幾日,王妃也被吳長慶兵丁尋到。朝鮮局勢很快安定。

對朝鮮以後將如何處理,很快成了大清國朝野議論的中心話題。這時,翰林院侍講張佩綸,用他那支生花妙筆,最先給朝廷上了《請講武以靖藩服折》,提出:「日本貧寡傾危,琉球之地,久居不歸。朝鮮禍起蕭牆,殃及賓館,彼狃於琉球,故智劫盟索費,貪吝無厭。今日之事宜因二國為名,令南北洋大臣,簡練水師,廣造戰船,台灣、山東兩處宜治兵蓄艦,與南北洋掎角。沿海各督撫迅練水陸各軍,以備進規日本。」摺子又說:「中國措置洋務,患在謀不定而任不專。朝鮮亂作於內,敵逼於外。吳長慶一軍暫留鎮撫,殆權宜之策,非經久之圖。」

張佩綸隨後又就理商政、預兵權、救日約、購師船、奉天增兵、永興籌備等六項提出自己的六點建議。建議曰:一、理商政當簡派大員,為朝鮮通商大臣,理其外交之政,而國治之得失,國勢之安傾亦得隨時奏聞,豫謀措置。二、朝鮮孱弱,嗣後當由中國選派教習,代購洋槍,為之簡練掎角。三、日約貪於索費,尤狡於駐兵,聞告貸北洋,安知非借中帑以款東兵,應無庸措置。日兵屯紮王城,尤多隱患,應由吳長慶密謀鉗制。四、陸軍護王都,不如水軍護海口。應飭部臣迅撥巨款,先造快船兩三艘,由北洋選派將領駐守仁川,較為活明。五、朝鮮日益多事,遼防亦宜豫籌。請飭盛京將軍抽練旗丁,歸宋慶統之,與所部常滿萬人,以備緩急。六、朝鮮之永興灣,嚴寒不冰,俄人慾得其地駐船。應會同吳大澄妥籌力爭要害。

張佩綸此奏一上,馬上便對了慈禧太后的心思,加之張佩綸人生得俊秀,出口成章,蠅頭小楷又寫得端莊利落,慈禧太后更是滿心歡喜,以為大清國又出了位輔國大才。她一面讓軍機處把張佩綸的這篇洋洋洒洒的摺子,抄發給在京的王公大臣、南北洋大臣及各地督撫籌議,一面著內廷擬旨,先賞張佩綸三品頂戴,隨後又實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幾日光景,張佩綸便由從五品小吏,進入正三品的大員行列,成了以李鴻藻、翁同龢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