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慈禧說:「簽約都讓李鴻章去!」 第七十七節 李鴻章修鐵路

崇厚到京以後,沒見到慈禧太后便被關進刑部大牢,經王公大臣們會同三法司會審議定,定斬監候。

消息傳到天津,李鴻章又是一驚。因為他知道,訂約不當便斬殺大臣,這是《萬國公法》所不允許的事情。但他不敢再為崇厚求情,卻通過英國設在上海的電報公司,給正在俄都談判的曾紀澤發報一封,囑曾紀澤來辦這件事。

李鴻章在同日寫給劉銘傳的信中這樣說道:「凡與外國交涉,既揣強弱,尤論詘直。俄在西國為最強,其與中土,沿海、沿邊交界三萬餘里,更非英、美、法可比。」又說:「中外主國者忽而好大喜功,再三追索。樞廷不謀於眾,竟以軟弱無識之人充其選而假以權。忽又舉朝狂吠,廢棄已定之約,理可謂直乎?」

李鴻章給曾紀澤發報時,駐京的英、法、美、日、德等國公使,已經紛紛照會總理衙門,譴責大清國漠視《萬國公法》的這一做法。

恭親王把各國的照會拿進宮裡稟給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卻瞪起眼睛說道:「我殺我自己的大臣,關他《萬國公法》什麼事啊?他姓萬的又不是我大清的太上皇!這些洋人,真是吃飽了撐的!不理他們!」

恭親王不敢不照慈禧太后的吩咐去做,但各國公使卻愈鬧愈凶,大有聯手發難的意思。恭親王整日愁得不知如何是好。正在這時,天津電報局所有線路安裝完畢,電報局正式開始接發電報。

李鴻章收到的第一封電報,便是曾紀澤從俄都聖彼得堡發回的《請寬崇厚死罪折》。

李鴻章一見大喜,連夜著人將電報譯成文字,火速遞進京里。慈禧太后讀罷曾紀澤的這個摺子,沉思良久,才說了一句:「准了吧。」

一天飯後,李鴻章對盛宣懷嘆道:「崇厚這件事,我國悔約已是不對,又要斬殺訂約大臣,更與《萬國公法》有悖。若各國聯合發難,我大清如何招架得了呢?」

盛宣懷這時道:「傅相,這崇厚卻也有錯處。像簽約這等大事,他怎能不經請旨便畫押鈐印呢?」

李鴻章道:「我們說他不經請旨擅自簽約,但外國卻不這麼看。崇厚請不請旨與他們無關,他們只看畫押鈐印後的條約。咳,也不知劼剛這約,改得成改不成,真難為他了。」

盛宣懷忽然這樣問了一句:「傅相,設若朝廷派您老赴俄去改已成之約,您老這約能否改得成呢?」

李鴻章聽了這話,半晌無語,只是用手反覆撫鬍鬚,最後道:「杏蓀哪,老夫已密保你做天津電報總局的總辦,你可不能讓老夫失望啊!」李鴻章到最後也沒有回答盛宣懷的問話。

到了十月,陝甘總督督辦新疆軍務的左宗棠奉詔進京,以東閣大學士授軍機大臣,管神機營。詔授老湘軍統領劉錦棠為欽差大臣,留在新疆督辦軍務。

十一月,為到英國去接收訂造的兩艘鐵甲兵船,同時也為向沿海各國顯示大清海防實力,李鴻章奏請著北洋炮船記名提督丁汝昌,攜帶員弁二百餘人,自行駕駛招商局輪船出洋,馳往英國。

朝廷剛剛照準該折,李鴻章又接到軍機處密寄,言稱福建巡撫劉銘傳,奏請籌款在省內試辦鐵路,著李鴻章、劉坤一按照折內所陳各款,悉心籌商妥議具奏。密寄的後面,附有劉銘傳的原折。

其實,劉銘傳奏請在省內試辦鐵路,也是李鴻章早就交辦的事。早在李鴻章與威妥瑪交涉馬嘉理一案時,正是上海淞滬鐵路發生命案的時候,李鴻章曾將此事寫信告訴了正在台灣督辦防務的劉銘傳,並盛讚鐵路乃便民用途者,為天地自然之勢,並邀劉銘傳俟滇案辦結後,一同到上海觀看,以為日後仿製。

可惜好景不長,英國出款建造的這段鐵路連同火車,不久便被大清全盤收購,將鐵路拆毀,火車拋入江中,直把個劉銘傳氣得連給朝廷上了三個摺子,論說此事。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福建巡撫丁日昌回籍養病,李鴻章密薦劉銘傳署理福建巡撫,上准。

與其說是劉銘傳奏請在省內試辦鐵路,不如說是李鴻章假劉銘傳之手在辦這件事情。所以,軍機處籌議此事的密寄到後不及十日,李鴻章就拜發了《妥議鐵路事宜》一折,談鐵路的三大好處:一、便於運輸,能及時把礦產運出去;二、速度快,節省時間;三、利國利民。折曰:

「伏思中國生民之初,九州萬國自為風氣,雖數百里之內,有隔閡不相通者。聖人既作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自是四千餘年以來,東西南朔,同軌同文,可謂盛事。迄於今日,泰西諸國研精器數、創造火輪、舟車環地球九萬里,無阻不通,又於古聖所制舟車外,別出新意,以奪造化之工,而便民用。中國仿造輪船亦頗漸收其益。蓋人心由拙而巧,器用由朴而精,風尚由分而合,此天地自然之大勢,非智力所能強遏也。查火輪車之制,權輿於英之煤礦,道光初年始作鐵軌以約車輪,其法漸推漸精,用以運銷煤鐵,獲利甚多,遂得擴充工商諸務,雄長歐洲。既而法、美、俄、德諸大國相繼經營,凡占奪鄰疆,墾闢荒地,無不有鐵路以導其先。迨戶口多而貿易盛,又必增鐵路以善其後,由是歐、美兩洲六通四達,為路至數十萬里,徵調則旦夕可達,消息則呼吸相通……即如日本,以區區小國,在其境內營造鐵路,自謂師西洋長技,輒有藐視中國之心……蓋處今日各國皆有鐵路之時,而中國獨無,譬猶居中古以後而屏棄舟車,其動輒後於人也必矣……蓋先辦一路,雖於中國形勢尚偏而不舉,然西洋諸國五十年前亦與中國情形相等,惟其刻意營繕,爭先恐後,故有今日之氣象……再中國既造鐵路,必須自開煤鐵,庶免厚費漏於外洋。山西一帶煤鐵礦產甚富,苦無殷商以巨本經理,若鐵路既有開辦之資,可於此中勝出十分之一,仿用機器洋法開採煤鐵,即以所得專供鐵路之用,是礦務因鐵路而益旺,鐵路因礦務而益修,二者又相濟為功矣。」

摺子火速遞進宮去。慈禧太后展讀之下,不由莞爾一笑,說道:「劉銘傳他懂什麼呀?我就知道這是李鴻章的主意,准了罷。」

聖旨很快下到福建巡撫衙門。劉銘傳接旨之後,自是歡天喜地,轉天就著藩司掛牌委了一名候補道專辦此事,又函告李鴻章,請李鴻章派人出洋採購鐵路材料及購買火車等事。

李鴻章忙電告駐德兼署駐奧、意、荷四國公使李鳳苞辦理此事。

李鳳苞接電不敢怠慢,立即與德國火車製造商洽談,很快達成協議。一個月後,福建巡撫衙門購買的火車頭由德國裝船啟運回國,廠家提供的技師、機手等多人隨行。船抵福建碼頭,劉銘傳一面安排款項,一面就下令大興土木,開始築路鋪軌;火車頭則被停放在碼頭上,委專人看管。

只可惜劉銘傳此舉並不為當地百姓所理解,更有鄉紳蠱惑說挖地鋪軌,破壞了風水,泄了地氣,子孫要遭大殃。於是,鐵路鋪成一段,夜間準保便有成群的百姓自發將其毀掉,並將道路恢複原形,拆下的鐵軌則被拋入隱蔽的水中,聲稱去喂王八,令官府無處打撈。

很快,停靠在碼頭的火車頭也開始倒霉:先是被人遍體澆上狗血,灑上糞便,後來便開始打殺看管此車的差人,終至於無人肯奉此差。

劉銘傳費了大力氣籌措來的上百萬兩白銀,就這樣白白打了水漂。

劉銘傳築建鐵路以失敗告終。消息傳來,李鴻章感慨萬端,無可奈何。他在不久後寫給國學大師——時任衡州船山書院山長王闓運的信中嘆道:

「處今時勢,外須和戎,內須變法。若守舊不變,日以削弱,和一國又增一敵矣。自秦政變法而敗亡,後世人君遂以守法為心傳。自商鞅、王安石變法而誅絕,後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悅。今各國一變而變,而蒸蒸日上,獨中土以守法為兢兢,即敗亡滅絕而不悔。天耶?人耶?惡得而知其故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