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有人想整死李鴻章 第七十四節 《煙台條約》內幕

第二天,煙台上空一片晴朗,福建船政局建造的五艘大兵船,齊聚碼頭,船上官兵衣帽簇新,列隊站在甲板上,接受李鴻章的檢閱。

李鴻章以共慶萬壽節的名義,把到煙台的各國公使全部請來,一同觀看水師演操。演練結束後,李鴻章把各國使節邀到一艘兵船上飲酒,彷彿朝廷讓李鴻章來到煙台,並不是來與威妥瑪交涉馬嘉理一案,而是來看操飲酒。

酒會過程中,李鴻章一會兒同美國駐華公使西華說上幾句什麼,一會兒又舉杯走到俄國駐華公使布策的身邊,小聲交談幾句。李鴻章的神秘舉動,讓威妥瑪備感惱火。威妥瑪的華文翻譯梅輝立,為了能探聽到一些東西,竟跟個幽靈似的,在船艙里到處亂竄。

郭嵩燾按著李鴻章事先的吩咐,一直陪著威妥瑪與赫德二人,商討正式會談的日期及參加人員。通過酒會,李鴻章摸清了各國公使對威妥瑪的不滿情緒,及對威妥瑪利益獨佔的做法表示出的憤慨。他決定利用各國使臣的這種不滿,促使和談成功,免開釁端。

與威妥瑪正式會談後,李鴻章仍是利用一切閑暇的時間,邀請各國使臣喝酒、飲茶,這引起威妥瑪的極度不安。威妥瑪備感孤獨,口氣開始漸漸緩和。

這時,赴雲南辦理此案的薛煥與李瀚章,也將辦理結果通報了上來,聲稱英國駐華使館翻譯馬嘉理確系死亡,但殺死馬嘉理的並非當地百姓,而是野人;這些野人已被官府捉拿,正在審問;雲南巡撫岑毓英與騰越地方官府,雖均與此事無關,但朝廷為消弭英國國民怨恨,鞏固邦交,亦應將雲南巡撫岑毓英與騰越地方官革職。

威妥瑪萬沒想到,薛煥、李瀚章二人,到雲南竟然查出這麼一個結果,這不僅讓他惱火,更讓他氣憤。談判時,他把桌子拍得山響,堅決要求總理衙門將岑毓英、騰越地方官及捉到的所謂野人,全部逮京,他要親自審問。

李鴻章不動聲色,等他發泄夠才反問道:「如果威公使不相信我國的調查結果,威公使可以拿出證據來,證明馬嘉理不是被野人所殺。」

威妥瑪大叫道:「本大臣一月內,就給你李中堂拿出證據來!堂堂的大清國,竟會有野人!鬼才相信!」

李鴻章仍然笑對威妥瑪,因為李鴻章不相信威妥瑪當真能拿出什麼證據。威妥瑪所說的證據,就是柏郎由八莫火速遞過來的書面文字。

柏郎的證言被威妥瑪提交到會談桌上,李鴻章仍然說道:「柏郎將軍見到的只是一群人而已,他怎麼敢肯定這些人就不是野人呢?」

威妥瑪大叫道:「不將岑毓英等地方官押進京來審問,本大臣怎能相信你們說的話呢?」

威妥瑪儘管口氣強硬,但並沒有破裂的跡象。會談整整持續了四個月之久,雙方總算達成了協議,史稱《煙台條約》。

該條約除威妥瑪提出的「將雲南巡撫等官員逮問進京會審」一條被刪除外,添開口岸由原議的十處縮減為宜昌、蕪湖、溫州、北海四處,撫恤銀由二十萬兩減至十五萬兩,其他條款未變。

李鴻章將條約上奏朝廷的同時,又保舉郭嵩燾擔任此次出使英國道歉的欽差大臣,許鈐身為副大臣,並建議黎庶昌為隨員。

李鴻章最後又建議:「等到道歉後,便在該國成立大清駐英公使館,長駐該國,以便觀察他們的動靜。」朝廷見釁端未開,自然大喜,很快便批准了李鴻章與威妥瑪議成的這個《煙台條約》,並採納了李鴻章在英設立公使館的建議,同時擬出了駐英公使館成立後的公使等人選:詔授郭嵩燾為公使,許鈐身為副使,黎庶昌為參贊,其餘人員由郭嵩燾選調。郭嵩燾興高采烈地帶上許鈐身先期回京,籌備出國的事。

在李鴻章的一再努力下,大清國終於誕生了首家駐外公使館。

李鴻章沒有回天津,而是乘船趕到上海,他還要去找洋行商談借款購船的事,順便還要同威妥瑪辦理一下淞滬鐵路的人命案子。

李鴻章到了上海不幾日,盛宣懷便與美、法等國洋行訂立了借款合同,並將合同草稿呈給李鴻章過目。李鴻章審視一遍,認為可行,便將借款合同著快馬遞送總理衙門,希望早日鈐印生效。離開上海,李鴻章經過深思熟慮,專給朝廷上了《請出示保護遠人折》,折後並附《請飭官吏講求條約片》。

李鴻章的這一折一片無非是希望朝廷能吸取馬嘉理案的教訓,飭命各地衙門張貼布告,曉諭當地百姓,儘力保護持有護照的外國遊人,不要引出交涉事件,給朝廷惹麻煩。

這些奏請,雖經慈禧太后允准,並由總理衙門會同軍機處以廷寄的形式下發到各省,但仍有大部分省的地方官府並不去認真辦理此事。

以後的幾年中,因有清廷的明諭作為護身符,在華的各國人等愈發驕妄,幾乎肆無忌憚。這樣一來,民眾搗毀教堂、怒殺洋人的事件,仍然時有發生。清廷專為此事,每年都要花上近百萬兩的白銀賠給洋人。

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九月,出使英國使團在郭嵩燾的帶領下,離京赴天津,由天津轉道上海,從上海雇輪出國。出使大臣是郭嵩燾,副大臣卻並非許鈐身,而是刑部候補員外郎劉錫鴻。

李鴻章得知消息後,很是大吃一驚。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劉錫鴻進京引見後,慈禧太后感於劉錫鴻能把威妥瑪留在煙台立有大功,覺得劉錫鴻放回地方有些大材小用,便指明他到刑部候補,想在適當的時候,讓恭親王賞他個好缺分。

劉錫鴻自是滿心歡喜,加上引見時,兩宮太后都給了他好臉子,慈禧太后還誇了他兩句,這就更讓他覺得前途無量,期望一夜間能把李鴻章弄垮,自己坐到文華殿大學士的位置上,好好擺布一下洋人。

但他在京里一住就是半年的光景,不僅候補沒有變成實缺,手頭帶的銀子也花了個精光,漸漸就要衣食無著。劉錫鴻被逼無奈,只好哭喪著臉子去向徐桐謀主意。

徐桐自然同情他的遭遇,但除了送上兩句安慰話,也沒好法子可想。劉錫鴻直到此時才知道做候補的苦處和做京官的不易。正在這時,《煙台條約》簽成,詔命郭嵩燾為出使大臣、許鈐身為副大臣,遠渡外洋到英國去道歉,順便設立公使館。

劉錫鴻聽到消息後,不覺眼前一亮,心道:「郭嵩燾是二品大員,我自然比不過他,但許鈐身算個什麼東西?他除了跟在李鴻章的後面去討好洋人,還會做什麼?」

劉錫鴻自恃勸留威妥瑪有功,決定把許鈐身擠下來,自己到西國走一遭,也不枉做人一場。

他主意拿定,當晚就去拜訪徐桐,央徐桐連夜給上頭上個保舉的摺子,讓他到西國親自去看一下究竟,找出西國的死穴,回國後好對症下藥擺布洋人。

徐桐卻不想放他離開京師,怕他一到西國便變了心性,再不是以前的劉錫鴻。劉錫鴻一聽這話,不由雙膝跪倒,指天發誓道:「若下官到了西國換了個人心,就一頭栽進海里去喂王八!」

徐桐眼見勸他不住,只好開動腦筋,揮毫寫了個密保摺子。

慈禧太后見到徐桐的摺子後,當即把恭親王傳進來,說道:「不是徐桐上這個摺子,我倒把劉錫鴻這個人給忘了。劉錫鴻可是個能員,這次威妥瑪肯留在煙台,劉錫鴻可是立了大功。就這麼著吧,讓劉錫鴻做出使英國的副大臣,等公使館設立以後呢,就充副公使。許鈐身還年輕,再歷練幾年出去也不晚。」

恭親王忙道:「稟太后,臣以為,讓劉錫鴻做副使這件事,該徵詢一下郭嵩燾的態度吧?」

慈禧太后沉著臉道:「隨員可以讓他選調,這副使一職啊,可不能由著他的性子亂來。」恭親王一聽這話,趕忙點頭稱是。

恭親王當天就把劉錫鴻出任副使這件事對郭嵩燾講了一下。

郭嵩燾不聽便罷,一聽之下,原本好好的一張臉,倏地變成了灰黑色。他連夜上奏朝廷,指出劉錫鴻出任副使的三不可,曰:「該員于洋務太無考究,一也;洋務水磨功夫,宜先化除意氣,劉錫鴻矜張已甚,二也;其生平好剛而不達至理,三也。」

郭嵩燾指出的這三點,正是劉錫鴻最致命的三處要害。

郭嵩燾久歷官場,對劉錫鴻看得當算透徹。

慈禧太后看到郭嵩燾的摺子後,竟說了這樣一句話:「這又是恭親王給郭嵩燾出的主意!劉錫鴻這個副使啊,還真當定了!」

郭嵩燾的摺子自然被慈禧太后留中不發了,但摺子的內容卻傳了出去。劉錫鴻險些被斷了財路,自然恨死了郭嵩燾。

出京的前一夜,他特意跑到徐桐的府上,咬牙切齒說道:「下官此次隨郭越洋,一切皆未攜帶,唯攜備參奏摺件,一俟郭嵩燾有賣國行徑,定要讓他好看!」

李鴻章聽到消息後嘆息道:「派駐使節乃國家大事,朝廷怎能如此輕率呢?放劉錫鴻這樣的人出任副使,恐怕筠仙這正使也做不長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