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五十二歲成百官之首! 第七十節 李鴻章官至極品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十二月初四是轅期,李鴻章同往常一樣,早飯過後,便同著兩司接受官員的拜謁和答覆公事。

第一批是實缺的官員。因有公事要回,回完公事,還要連日趕回任所,這自然要先進來,無人能比得過。第二批則是臨時差委出去的候補官員。有道員銜的,也有五六品頂子的,這些官員辦完了差事,勢必要稟明一下辦事的經過,為的是儘早領到新差事。第三批官員則純屬有頂子沒缺分的候補官員了。這些人有的是因為到省的時間短,一時還輪不到差事,有的則是奉到過差事,卻沒有辦明白,於是也就再沒了辦事的機會。這部分人道台居多,商人居多,捐班居多,十個裡頭,總有九個是拿銀子捐得的功名。

李鴻章從不拿這些人為重,布、按兩司也不拿正眼看他們,他們自己也從不拿自己當一回事。見過這第三批人後,轅期就基本上過去了,各地督、撫衙門莫不如此。

李鴻章見過第三批官員後,照例要和兩司再說幾句什麼,以示對大憲的尊重。正和兩司說話的時候,外面忽然傳來了「聖旨到,李鴻章接旨」的喊聲。

李鴻章當時正坐在籤押房的炕上同布、按兩司喝茶,一聽這話,只得說一句:「兩位老弟少坐,老夫去接聖旨。」到了官廳正冠撣衣,雙膝跪倒,口稱:「臣李鴻章接旨!」

傳旨差官展開聖旨,不慌不忙讀道:「本日內閣奉上諭:文華殿大學士著李鴻章補授。李鴻章仍留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欽此。」送走差官後,李鴻章猶在夢中。

眾所周知,大清開國以來,文華殿大學士一直是滿缺,是真正的滿漢各官之首。按大清官制,漢員最高只能授武英殿大學士,而武英殿大學士地位又永遠排在文華殿大學士之後。如今,這頂滿人專有的桂冠,忽然間落在了一位漢員的頭上,不僅李鴻章本人不敢相信,連各地督撫,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懷疑是軍機章京謄錯了稿子。

陝甘總督左宗棠見到廷寄後,甚至這樣說道:「可不是怪嗎?大清定製,文華殿大學士非滿員不放,這種連三歲娃娃都知道的事情,偏偏軍機處就能弄錯!這些軍機大臣,整天都在忙乎什麼呢?」

新年一晃就過去了,開印之後,朝廷下旨,對借款購船一項,完全同意李鴻章、丁日昌等人的建議,並著李鴻章會同新到任的兩江總督沈葆楨,密保能員,籌購洋船等事;但對向外洋遣使之議,仍不著一詞。

李鴻章接旨在手,內心自有說不出的喜悅。

他深切地感到,只要朝廷同意向別國大量商借洋款,他的購船計畫,就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他堅信,只要大清建起了強大的海防,不僅日本侵台一事不會重演,就連西方各強國,也要對大清另眼相看。到了那時,大清國才算真正到了中興時代。

一出正月,李鴻章便忙碌起來。他帶著隨員走上海,過江寧,詢洋行,見領事,可是稱得上是馬不停蹄,人不歇腳,恨不能把所有應辦的事情辦完。

但沈葆楨卻一直打著自己南洋的主意。他表面上對李鴻章講過的話一律稱是,轉過臉去,便有異議,不是說李鴻章找的洋人不可靠,便說李鴻章購船委錯了人,大清的官銀都落進了個人的腰包。

李鴻章人仰馬翻地忙了近五個月,不僅一件事沒有落到實處,還感染了一場風寒。他心裡清楚,沈葆楨這麼做,無非是想在南洋建起自己的海防,加重他在朝廷眼裡的分量。想想也是,李鴻章已經成了文華殿大學士,他沈葆楨連個協揆的名分還沒有撈到,換誰,都要有情緒。

沈葆楨不認為自己比李鴻章差,他有時甚至覺得,在某些方面,他還要比李鴻章強上一些。你李鴻章是北洋大臣,自然要注重北洋海防;我沈葆楨是南洋大臣,當然要加強南洋洋面,這沒的說。沈葆楨能找出一百個不與李鴻章合作的理由。

李鴻章拖著疲憊的身軀,無精打采地回到天津的行館。一天晚飯後,他對隨行的幕僚道:「海防海防,說起來容易,可當真辦起來,可就不僅僅是海防了。洋人要防,防他藉機哄抬船銀,防他藉機暗升借款利錢;滿人要防,防他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防他把好端端的一盆水攪渾,讓你什麼都辦不成;一些漢官也要防,防他不同你真心辦事,防他私留款項,防他同你打埋伏。我大清此次加強海防,因為款項有限,所購船隻自然也有限。設若把購到手的這些船隻,不攏在一起統一調配,東一隻,西一隻,這成什麼呢?這又能防什麼呢?老夫要購兩艘鐵甲船,船銀還沒有談妥,沈幼丹卻已經把摺子送上去了,無論如何,要把這兩艘尚未購到手的鐵甲船,留在南洋海面不可!你們說,他這不是胡鬧嗎?」

許鈐身這時道:「中堂大人何不也上個摺子與他辯一辯呢?」

李鴻章撫須笑道:「老夫這個漢官,自打補授了文華殿大學士之後,不僅讓一些滿員生氣,也讓一些漢官生氣。若在從前,老夫不僅要上摺子與他辯一辯,還要參他!但現在,老夫卻不敢做這些事了。自從朝廷把文華殿大學士加到老夫身上後,老夫不覺其榮,反覺其累,老夫反倒放不開手腳去做事了!」

李鴻章在天津歇息了兩天,正要起身回保定,卻突接一旨。

旨曰:「為事權歸一,著派李鴻章督辦北洋海防事宜,所有分洋分任練軍設局,及招致海島華人諸議,統歸該大臣等擇要籌辦。欽此。」

李鴻章面北謝恩,精神明顯一振,臉上也有了光彩。當晚,他笑著對許鈐身等人說道:「看樣子,這籌辦北洋海防一事,老夫想罷手都不行了!老夫要連夜擬個謝恩折,拜發後,我們還得到上海去找赫德。朝廷此次專委老夫督辦此事,老夫偏要把沈幼丹給拉上!他這回呀,想不幹都不成!」

李鴻章連夜上折,奏請與南洋督辦大臣沈葆楨,共同辦理此事。摺子剛剛拜發,津海關道陳欽忽然來報,稱秘魯國換約使臣到了。

李鴻章無奈,只好先打發許鈐身、盛宣懷二人,先期赴滬去見赫德,自己則全身心地投入到與秘魯國換約一事上來。換約畢,李鴻章一邊把換約文本呈報總理衙門,一面附帶了一個《請遣使赴秘魯片》,第三次提出向外洋派駐使節一事。

在片中,李鴻章呼籲朝廷:「合仰懇天恩,迅派正使、副使,前往秘魯,按照條約等件,凡遇可以為華工保護除弊之處,隨時商同該國妥立章程。是此則在水火十數萬之華人將死而得生,既危而復安也。伏查華民在東西南洋各島人數不下百萬,春間,王公大臣等議辦海防,本有招致各島華人之議,但平時既無相為維繫之心,則有事何以動其尊親之念?今若於秘魯、古巴各島分別遣使設官,拯其危急,從此,海外華民皆知朝廷於絕島窮荒,尚不忍一夫失所,忠義之心,不禁油然而動,有裨大局,誠非淺鮮。」

摺子與附片遞進宮去,慈禧太后在該片的空白處硃批了「知道了」三個字,然後便沒了下文。

李鴻章失望到了極點。此時的總理衙門,正與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鬧得不可開交,無法顧及此事。這是由馬嘉理之死引發出的事端,史稱「雲南事件」或「馬嘉理案」,此案發生在雲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