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兩三句話搞定對著乾的官員 第四十三節 開辦洋務,助剿捻軍

李鴻章為防赫德藉機刁難上海縣,在唐國華等三人被釋放的當天,便給朝廷上了《置辦外國鐵廠機器折》和《唐國華贖罪片》。折、片內容與上章所述大體相同。

摺子一共談了三點就地購買鐵廠的好處:一、設立鐵廠能製造各種短炸炮和炸彈;二、到外洋去購買,不僅路遠價重,能否使用也無把握;三、就地購買方便查驗,添增部件自如。

摺子之後,又附《唐國華贖罪片》,講述的則是唐國華等人聯手買鐵廠的經過。

幾天後,李鴻章將丁日昌督辦的上海製造局、韓殿甲督辦的槍械所全部併入鐵廠;又經曾國藩同意,將曾國藩創辦的安慶槍械所也併入該廠。廠名經李鴻章建議,曾國藩同意,正式定名為江南製造總局。

李鴻章委江海關道丁日昌為江南製造總局督辦,總兵銜韓殿甲為會辦。容閎從美國回來後,韓殿甲被調赴軍營,容閎繼任會辦。該局聘洋技師近百人,中國匠師三百餘人,做工者竟達五千餘人,除製造槍炮、水雷、彈藥、機器外,還修、造輪船等,是當時大清國規模最大、佔地最廣、實力最強的軍工製造企業。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五月,李鴻章的命運隨著形勢的改變而再一次被改變。一直征剿捻軍頗為得力的蒙古鐵騎在山東曹州遭到伏擊,馬隊三千無一倖存,統帥僧格林沁王爺戰死。

隨著蒙古鐵騎的覆沒,捻軍隨即在直隸、山東、河南一帶蔓延開來,聲勢越來越大,幾成太平天國第二。

捻軍是太平天國後期由捻黨轉化而來的北方重要的農民義軍,百姓習慣稱其為捻子。最初的首領是張樂行和龔得樹,後推張樂行為首領,號稱「大漢盟主」,張樂行自封大漢明命王,建立五旗軍制,擁兵十萬,聲勢浩大。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以僧格林沁為首的剿捻官軍與捻軍戰於雉河集,捻軍大敗,張樂行被捕後被處死,捻軍余部奔向別處。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天京被官軍克複,太平天國遵王賴文光率部分太平軍逃出天京,不久與捻軍張宗禹、任化邦部會在一處,推賴文光為首領,重整捻軍旗號,並逐步易步為騎,很快又發展成擁有十萬餘騎的馬隊,與清軍周旋,聲勢再度造得老大。

五月底,上授協辦大學士一等毅勇侯兩江總督曾國藩為欽差大臣,馳赴山東督剿。聖旨同時下到蘇州江蘇巡撫衙門。

旨曰:「即著江蘇巡撫一等肅毅伯李鴻章先行賞加兵部尚書銜,馳赴金陵,署理兩江總督。江蘇巡撫暫著劉郇膏署理。」

聖旨最後特彆強調指出:「任大責重,李鴻章務須悉心經理,仍隨時與曾國藩妥商。曾國藩軍營調兵集餉各事宜,該撫併當妥為籌劃,不得稍有遲誤。」

李鴻章先把蘇州的事安排了一下,把眷屬從巡撫衙門裡暫時遷出,又與署撫劉郇膏辦了一下交接,便急忙趕到上海。他最放心不下的便是江南製造總局。紅光滿面的丁日昌率容閎等一應人眾在碼頭恭候著他。

到了製造局的轅門外落轎,李鴻章顧不得歇息,便讓丁日昌、容閎等人陪著先到各機房走了走,又到成品房看了看造出的機器、槍炮的質量。在成品房裡,李鴻章用手撫摸著一門開花大炮,對丁日昌深情地說道:「丁道啊,本部堂離開後,製造局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但無論遇到什麼問題,你都要咬牙辦下去,萬不能停工。這是我大清圖強必走之路,萬萬不可半途而廢呀!」

丁日昌答道:「大人放寬心,職道已抱定主意,不管製造局遇到何種刁難,只要職道一息尚存,就算拼了性命,也要把它辦下去!」

容閎也道:「大人,丁大人確實是個盡職盡責的人。他每日總是第一個來辦事房,飯前又總是把我們幾個召到一起,商量一天要辦的事。真是兢兢業業,一絲不苟。」

李鴻章笑道:「丁道能如此辦事,何只製造局的幸事,也是兩江幸事,國家幸事!」李鴻章這一席話,直把個丁日昌說得滿心歡喜,連稱謬獎。

飯後,李鴻章稍稍歇息了一下,便又乘轎來到廣方言館看了一遭兒。回到通商衙門後,各國駐上海領事館的領事帶著隨員趕了過來,為他升署總督一事道喜。李鴻章與各國領事正談話間,總稅務司赫德又帶著一班人眾,風風火火地跑了過來,連稱:「討杯喜酒喝。」

當晚,李鴻章在通商衙門擺下酒席,宴請各國領事以及赫德等人,丁日昌、容閎等一班屬官作陪。席間,李鴻章小聲向赫德透露:「巡撫衙門已將他保舉為三品按察使銜,不日聖旨即可來到。」

赫德一聽這話,登時喜得眉飛色舞,愈發地大呼小叫。

其實,李鴻章保舉赫德為三品按察使銜,無非是遵總理衙門之命而已,李鴻章不過是做了個順水人情。何況,總稅務司原本就是三品的頂子,由地方巡撫衙門奏請,不過是大清國的官樣文章,沒什麼特別。

待了三天後,李鴻章乘船趕往金陵接印視事。

曾國藩則在李鴻章到後第三天便起程趕赴山東剿捻前線。

此時的湘軍已被裁去十之七八,只留長江水師三千與兩萬人的陸軍四十營分駐在各地。曾國藩此次剿捻,主要依賴李鴻章的六萬淮勇和山東、河南等省的撫標軍,朝廷另調三万旗營歸他使用。這也是朝廷緣何著李鴻章署理督篆①,而不讓安徽巡撫喬松年、江西巡撫沈葆楨護理總督關防的原因。

李鴻章手握重兵,朝廷不得不對他另眼相看。

但曾國藩此次剿捻並不順利。

曾國藩到山東後,經過實地勘察,針對捻軍馬上作戰、流動性大的特點,也很快組建了一支五千人的馬隊,朝廷又從關外將黑龍江馬隊與吉林馬隊調給曾國藩,兩部合一,也不過七千人,根本無法與捻軍交戰。經過反覆思慮,曾國藩決定採用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的策略,在臨淮、濟寧、周家口、徐州等捻軍活動較頻繁之區域駐兵設防,又行文沿途各衙門,修築圩寨,實行堅壁清野,逼迫捻軍與之交戰。

曾國藩的這項計畫行文容易,實行起來卻千難萬難,這既需要各路將領有持久的耐力,又需要有充足的餉糧供應,還要有各省地方衙門的大力配合。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夏,曾國藩再次調整策略,主張東以運河,西以沙河、賈魯河,南以淮河為防線,北自朱仙鎮至汴梁和黃河南岸挖濠設防,以圍困捻軍,達到剿滅的目的。

捻軍的活動範圍越來越小,曾國藩統兵年余,眼看大功即將告成。這期間,署兩江總督李鴻章,一面為曾國藩的剿捻官軍籌餉籌糧,運送彈藥,一面為籌建金陵製造局的事日夜奔忙,不得一刻安閑。

李鴻章上任伊始便已立下主意,維護督署現有規制,不予改變,力爭署期內,在金陵也辦上一兩個實業,藉機推動一下大清國實業強國的進程。

這期間,江海關道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督辦丁日昌,經署督李鴻章保舉,賞加三品頂戴實授兩淮鹽運使,王大經被實授蘇松太道,容閎也經李鴻章保舉,被賞加四品道員銜實授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總辦。

丁日昌、王大經、容閎等人,無不對李鴻章感恩戴德,這些昔日名不見經傳的小胥吏①,如今都進入司道大員行列,成了響噹噹的人物,著實羨煞人。

李鴻章著人將蘇州眷屬接到金陵的兩江總督衙門。老太太到金陵不久,眼見聲名日隆的李鴻章膝下無繼,便自作主張,將昭慶之子經方過繼給李鴻章做養子。

李鴻章初任江蘇巡撫時,曾任命英國人馬格里在松江設立彈藥廠,後巡撫衙門遷於蘇州,他亦將此廠遷過來,更名為蘇州洋炮局,但規模一直不大。接署兩江總督後,看到金陵雨花台一帶地域廣闊,適合建廠,便多方籌措資金,在這裡蓋起老大一座廠房。他先將蘇州洋炮局遷到這裡,又通過容閎從美國人手裡購買了一些設備,這才將廠子正式命名為金陵機器製造局,並上奏朝廷著戶部一體備案。

金陵機器製造局的體制與江南製造總局大體相同。

金陵機器製造局辦出頭緒後,李鴻章又著手籌設金陵織造局。這後一件事,卻不知比前一件事難辦上多少倍。

當時的大清國,所用布匹均系手工製成,先要將棉花或繭子紡成絲線,然後再上土機,由人工織成。

通關以後洋布行銷於市,但製造工藝卻掌握在外國人手裡。

大清百姓只知洋布紋路細膩、厚薄均勻,卻不知是如何織出來的。李鴻章也是在江南機器製造總局成立以後,從容閎、唐國華等人的口中知道的實情。

李鴻章決意把織布的這種機器引進來,辦成一座工廠,打破洋商壟斷洋布的局面。何況江南的繭業最為發達,將廠子建在金陵,收購棉花、繭絲,不僅免去許多轉運花費,而且還可隨用隨購,用不著大量囤積。但李鴻章的這件事只辦到一半兒,剛尋到一塊合適的地皮,採購機器的人也剛剛起程去美國,事情便被突發事變中斷了。

這突發事變來自剿捻前線。緣由曾國藩築在開封南面蘆花崗的堤牆,一夜間被捻軍衝破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