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你只有一個身份

你要用真實的方式進行交流。

我們應該向這個世界表露幾個身份?這是facebook強迫我們去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你希望知道我是《財富》雜誌的一名高科技領域的資深記者,而現在又在撰寫一本關於facebook的書嗎?或者我應該告訴你我今年57歲,是一名藝術家的丈夫,一位十幾歲女孩的父親,曾一度以詩人為職業,從前也是工會積極分子嗎?到現在為止,根據社會背景的不同,我亮給你的很有可能是這些身份中的這個或那個身份。然而在我單一的facebook個人信息上,則很有可能會揭示所有的身份。

這不是巧合,這就是扎克伯格設計facebook的方式。「你只有一個身份,」在2009年的一次採訪中,他在短短一分鐘里把這句話強調了三遍。他回憶到在facebook的早年,一些人認為應該為成年用戶提供「工作描述」和「興趣愛好」一欄,扎克伯格自始至終反對這樣的劃分。「你有不同的面孔——對工作上的朋友或同事表現出一副面孔,而對你生活中熟悉的其他人卻又是另一副面孔……就快要結束了。」他說道。

他舉出了幾個理由。「對於一個人來說,雙重身份是不誠實的表現。」扎克伯格從道德角度辯護,不過他也很務實,他說:「今天這個世界的透明程度將不會再允許一個人擁有雙重身份。」換句話說,即使你希望把私生活和職場生活分開,你也不可能做得到,因為關於你的信息正在互聯網和其他各個地方傳播。他的邏輯也適用於那些多面人——比如說一個未成年孩子在家表現很乖,在朋友堆中卻是一個濫用毒品的壞孩子。

扎克伯格——還有他核心圈子裡的同事們也相信,公開承認自己是誰並在所有朋友面前表裡如一,會有助於創造一個更健康的社會。在一個越發「公開和透明」的社會裡,人們將會為他們的行動後果負責,於是就有可能會表現得更為負責。「讓人們更加公開自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扎克伯格說道,「不過我認為我們能行,只是需要時間。對許多人來說,你分享得越多這個世界就會越美好的概念聽上去很像是一種十分莫名的思想,在這裡你會碰到難以跨越的隱私壁壘。」

大多數人都會發現這些觀點很為難,不過扎克伯格並沒有把時間浪費在討論他的理念的明顯缺陷上。在通往更加公開透明的道路上,早已鋪滿了那些隱私被不情願抖摟出來的受害者的屍體。正如一位隱私法方面的專家最近提出的問題:「你要在一個社交網路上公開多少同性戀朋友的數量,才會被社會暗示出局?」過去人們把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互相隔開,用不同的面孔在這些隔間里自在地生活,而如今當這些隔間開始交叉時,facebook的隱私問題就不出所料地被提了出來。

facebook建立在一個激進的社會假說下,即認為現代社會在不可避免地逐步朝公開透明的方向發展。但是信念的力量、始終如一的堅持,再加上靈活的策略,使得扎克伯格能夠在5000萬龐大用戶群給他帶來的巨大壓力下依然堅持實踐這個假說。要想了解facebook的歷史,你就必須要了解扎克伯格對facebook的看法,了解什麼是「極端透明度」。公司會經歷最糟糕的日子,正是因為他採取了實際行動來貫徹這個理念——比如動態新聞的上線,在一夜間用出乎意料的方式把用戶的信息暴露在陽光之下。

如今facebook的巨無霸規模以及它的大獲成功讓這個假說看起來不那麼讓人驚恐了。不管是好是壞,facebook正在大規模重新劃定個人之間親密關係的邊界。facebook上的大量用戶,尤其是年輕用戶,陶醉於完全曝光的狀態。許多用戶願意詳盡地填寫關於他們的職業、婚姻狀態、興趣愛好和個人歷史等的細節內容,但是社會傳統和個人行為在許多地方還沒有跟上facebook徹底不妥協的開誠布公的環境。如今精心設計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正變得越加困難,這會使我們變得更加表裡如一呢,還僅僅是為了暴露而暴露?長期擔任facebook首席隱私官的克里斯·凱利響應了老闆的號召:「通過要求人們對他們的行為負責以及使用真實身份,我們已經構建起了一個我們認為更安全、更值得信賴的互聯網模式。」然而在公司之外,其他專家的看法則不盡相同。「似乎在每一輪調整中,facebook都在讓保護用戶的隱私變得更為困難。」馬克·羅滕伯格(marc rotenberg)2008年在一篇專欄文章里寫道。他是電子隱私信息中心的執行總監,同時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互聯網監察人。羅滕伯格相信,首先是用戶沒有得到足夠簡單的控制他們隱私的手段,其次是信奉極端透明的facebook在如何處理我們的信息方面也極其不透明。

facebook資料庫中儲存的用戶信息的規模也引發了公共政策方面關於隱私的疑慮。是否這家公司——或任何一家公司,有這個權力掌握如此海量的公眾信息?這是不是應該屬於政府的事情?人們希望能夠掌握他們自己的電子身份。即使facebook已經在如何處理我們的數據方面做出了承諾,我們又如何能夠確信它會按我們認為正確的方法去做呢,不僅僅是在當下,而且是在將來?facebook出於自己的商業利益考慮,以匯總表的形式把用戶提供的個人信息出售給廣告商。公司和它的商業夥伴們對我們知之甚多,而總體看來我們對他們和他們如何利用我們的數據卻知之甚少。

這恰恰是隱私權活動家羅滕伯格所擔心的場景。「隨著時間的推移,由誰來控制我們的電子身份?」他問道,「我們依然想要控制權,我們不希望讓facebook來控制。」隨著隱私制度的發展,facebook肯定會再次受到來自用戶的抵制和政府管制的衝擊。

當一個人的年齡越大,他就越可能發現facebook在暴露個人信息方面是過度的和帶有侵犯性的。facebook的許多成年用戶對僅用一個簡介欄來涵蓋他們私人和職場生活的理念感到相當不爽。一些人因而開始只把它當作私人生活交流工具來使用,而把職場夥伴排除在外。另一些人則把個人內容壓縮至最小,不加選擇地與同事還有客戶進行聯絡,包括那些他們不認識的人,他們意在把facebook變成一個網路金礦。我在facebook上有一位朋友叫羅伯特·賴特(robertwright),52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非小說類作家,最近剛出版了一本新書《上帝的進化》(the evolution of god)。他很不情願地上了facebook,只是為了推銷他的作品。「facebook需要一定程度的大方,這讓我感到很不自在。我是一個內向的人,不習慣像這樣使用現代技術。」他說道。

即使連扎克伯格的一些合作夥伴也與他有不同的看法。「馬克不相信社交和職業生活是兩碼事。」雷德·霍夫曼說道。他是facebook早年的投資者和社交網路「內聯網」(linkedln)的創辦者,那個社交網路將私人生活信息排除在了外面。霍夫曼說:「那是一種典型的大學生想法。隨著你年齡的增加,你學到的一件事情就是你的生活有了不同的內容。」facebook的資深程序員查理·奇弗(現在已從公司離職)也持懷疑態度:「我感覺馬克不怎麼相信隱私,或至少把保護隱私看作一塊踏腳石。也許他是正確的,也許他錯了。」奇弗在這裡的「踏腳石」指的是扎克伯格把保護隱私看作facebook應該為人們提供的某種服務,等到人們覺得不再需要隱私時就可以取消了。

不過一些商業理論家欣賞馬克的方式。現年59歲的約翰·黑格爾(johnhagel)是德勤諮詢(國際)有限公司的高級研究員和顧問,寫過幾本關於互聯網和商業的暢銷書,相信他所謂的「一個完整版的個體」——是未來不可避免的趨勢,也很可能是有益的。根據他的說法,原因就在於商業和社會轉變的步伐正在加速。「如果我們不加入更為廣闊的社交網路來時刻獲取最新的知識,我們就會丟掉工作,」他解釋道,「但持久的關係必須建立在信任基礎上,如果你僅僅透露自己的一部分,那就很難讓人信任你。」

這並不是說扎克伯格本人信奉徹底的曝光,他也從來不會在自己的fackbook個人主頁上揭露一些隱秘的事情。黑格爾自然也有他的界限,「如果我要批評我的女兒,我也不會在facebook上批評,」他說,「從另一方面講,讓人們知道我有兩個女兒是有價值的,因為這讓別人對我有了更多的了解。」

而有一些人以無底線的自我曝光為樂趣。傑弗·鮑爾夫(jeftpulver),一位紐約的高科技創業者,也是一位技藝精湛的網路工作者,他把自己相當多的業務放在facebook上進行,利用它來發送消息和安排見面。不過他也堅持把真實生活放在上面。「我稱他為生活3.0,」他說,「你越來越多的生活會在網上進行,你要用真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