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令人痴迷的圖片功能上線

他正以一種越來越廣泛的理論來詮釋facebook的真正涵義。

隨著2005年秋季學年的到來,facebook已有效地覆蓋了美國大學市場——85%的美國大學生是其用戶,其中有60%的大學生每天不止一次登錄該網站。現在扎克伯格想把網站成員拓寬到新的用戶群中,但公司里有很多人懷疑這樣做是否合適。公司董事吉姆·布雷耶回憶道:「當時的爭論圍繞著『下一步是什麼』展開,我們要走國際路線嗎?我們的策略是不是保住將要畢業的用戶而同時爭取年輕的成年人用戶?但我們知道,如果要做出好成績,就必須開始去贏得高中生的心。」

扎克伯格和莫斯科維茨發現facebook慢慢地朝「無處不在」發展。對他們而言,高中顯然是下一個要拿下的市場。美國有大約1600萬高中生,而只有差不多1100萬大學生,所以,這一計畫可能為facebook帶來大量的用戶增長。而這對遏制myspace是重要的,myspace正在高中學校里迅速攻城略地。一旦你知道扎克伯格是怎麼認為的,你就知道董事會將如何投票。

所以facebook在那個夏季開始計畫把高中生納入用戶之中。投資人布雷耶和科勒——公司里年紀較大的人,都提出爭議說,facebook的品牌不可改變地與大學聯繫在一起,大學生不願看到高中生加入到他們中。他們指出,對高中開放的facebook應該獨自運營,名字也不能一樣。他們認為「高中facebook」是個不錯的名字,但facebookhigh.這個網址由一個投機者持有,而他又漫天要價。

如果高中生連上了facebook,伺服器將怎樣確定用戶的身份?保護實名制和真實身份這種文化教養是極為重要的。到此時,大學發放的後綴為.edu的電子郵件地址保證了用戶身份的真實性。這是facebook有能力保護其用戶信息的基礎條件——你只與你認識的人分享資料。多於一半的用戶如此地信任他們信息的安全,他們甚至把手機號碼都放在了個人簡介上。

然而,只有少數高中(大多數為私立學校)向學生們發放電子郵件地址。公司的新法律顧問克里斯·凱利(chriskelly)發起了一個小活動,希望藉此說服高中學校,將其視為一項在線安全措施而向學生們發放電子郵件地址。這些學校得出結論,這種方法不太可能行得通。然後,facebook考慮創立其自有的國家高中學校電子郵件服務。最終,facebook拿出了一個折中方案。該方案包括:在facebook上鑒定你的真實身份,實際上即是作為你的在線好友,要擔保你身份的真實性。這也鼓勵了大學一年級學生和二年級學生邀請他們仍在讀高中的朋友們加入facebook。然後,這些新用戶就能夠邀請他們的朋友加入。這實際上是一個高中版facebook,進展比較慢。伺服器為美國的37000所公立和私立中學創建了單獨的「網路」或用戶群體。

最初,這個面向高中的網站作為一個獨立的「facebook」運營。儘管高中生用戶也在facebook網址上登錄,但他們不能看到大學生用戶的個人空間。開始,用戶增長的速度慢得像龜爬,但在2005年10月底,每天加入該伺服器的高中學生數以千計。(在那時,每天總共有差不多2萬名新用戶加入facebook。)

facebook不再僅僅是一個「大學現象」。在莫斯科維茨的大力支持下,扎克伯格不久就堅持認為這兩項業務應該合併。到2006年2月,他們準備好了摒棄差異化,用戶從此可以自由地建立友誼,無視年齡或年級的限制向任何人發送消息(最低年齡被設為13歲)。科勒、布雷耶和一些年齡較大的員工仍然十分擔心,當大學生看到高中生在網站上與他們為伍時,facebook對他們的吸引力可能會急降。

當公司把兩套體系合併的那天,他們情緒非常激動。但結果是,注意到這個情況的大學生們一般都感到高興,因為他們能夠與更多的人交流了,並有可能多結交一些朋友。當facebook擴張了用戶群時,有一些人抱怨,其實一直都有抱怨。一個新的群,名叫「你還只是高中小屁孩,竟敢加我為好友?太難堪了……滾蛋吧你」。但數據告訴了扎克伯格和他的團隊他們想知道的情況,在高中生和大學生之間不斷開展著大量的交流,而且合併的結果總體來看是漲勢喜人。到了2006年4月,facebook擁有了超過100萬的高中生用戶。

帕洛阿爾托的愛默生大街上「中國快樂」餐館樓上的狹窄房間,已經裝不下不斷增多的fac.elxx~員工。公司搬到了離斯坦福大學不遠的地方,而且就在g0091e公司第一個總部的街對面。facebook所在的大夏是一座現代化玻璃辦公樓,象徵著公司的一個新的莊嚴形象。搬遷過程顯示出facebook典型風格的多樣化即興發揮。每個人都自己動手搬自己的東西。結果出現了如下場面,一排穿著t恤、衣冠不整的年輕工程師們向前推動他們的辦公椅?沿著人行道走過一個街口的路程,他們每個人扛著一個特大號電腦顯示器,人數並不多:

2005年10月,當facebook達到500萬用戶時,公司在董事彼得·泰爾位於舊金山的俱樂部「戰慄」中舉辦了又一場派對來慶祝——這在突破100萬用戶的那次慶祝派別之後才僅僅過了10個月。每天都可以越來越明顯地看到,用戶們對facebook入了迷。在該學年開始時,facebook幾乎把其開放註冊的學院的數量增加了一倍——超過了1800所。在幾乎所有開放的學校中,學生註冊車都迅速超過了50%。多於一半的用戶至少每天登錄一次——對任何互聯網商業公司來說,這都是了不起的統計數據。而在辦公室里,員工們被電子郵件發送來的鵪鶉圖片猛烈「轟炸」。

用戶們注意到在facebook搜索頁面的最底部,引用了一句來自(婚禮段客)的台詞:「我甚至都不知道鴿鶉長的是什麼樣。」用戶們正試圖幫上點忙。要不然就是在開玩笑,或者兩者皆有。其實這個引言並不重要。但用戶們在乎。

用戶們每天在facebook瀏覽2.3億個網頁,而網站收益攀升至每月約100萬美元。收入主要來自網路廣告,廣告主在facebook上投放廉價的陳列廣告。得到贊助的群組,例如蘋果公司和「維多利亞的秘密」內衣公司管理的贊助群帶來數千美元的收入,而在私立學校發布的公告也帶了一些收益。但由於其成本每月達到將近150萬美元,所以facebook平均每年會花掉不少資金,大約600萬美元。資金主要是來自阿克塞爾公司的投資,但扎克伯格並不太擔心這件事,達斯汀·莫斯科維茨也一樣。莫斯科維茨繼續拚命地工作,不辦公的時候,他會驕傲地駕著在9月購買的寶馬6系轎車到處兜風。

公司里很多人感覺到,他們正在參與創造一項歷史。馬特·科勒與這個管理團隊的大多數人不同,他畢業於耶魯音樂系,事實上獲得了學位,他看到了一些相似之處。他說:「這是獨特的創造性時代思潮的其中一個時刻,比如說,20世紀40年代紐約的爵士樂,70年代的龐克搖滾樂,或是18世紀晚期的第一所維也納學校。」員工們篤信自己正在締造歷史,這使得他們工作起來更加賣力。

但歷史並不是靠facebook獨家製造。該公司周圍的其他公司,也創立了一個更加喜愛交際的互聯網路。就在拐角處是ning公司,由馬克·安德森投資,公司創建軟體來使任何人都能夠建立起自己的私人小社交網路。向北45分鐘的車程,舊金山的digg公司正在開發一個新工具,允許人們分享他們在網頁上發現的文章和其他媒體文件。其他像bebo和hi5這樣的社交網站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它們以facebook的用戶為相同目標客戶。但無論如何,全世界的用戶們都想要的是好的產品。

達斯汀·莫斯科維茨更感興趣的是現今的用戶數量,而不是歷史類比。他總是對競爭者保持警惕,myspace的用戶數從1月份的600萬增至現在的2400萬,對此他感到擔心。某一天,莫斯科維茨問道:「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去他的myspace。」扎克伯格回答。

在這之後不久,他有一個機會以稍微禮貌的語言直接向myspace管理者們表達一種相似的蔑視見解。扎克伯格和科勒坐飛機到洛杉磯,在那裡,他們與羅斯·萊文索恩(ross levinsohn)坐在一間餐館裡,萊文索恩是魯伯特·默多克新聞集團旗下福克斯公司的互動小組組長,負責監管myspace。他們的競爭者再次擔憂了起來。萊文索恩正在與扎克伯格拉近關係,因為他想買下facebook,把它和myspace添入其數字投資組合中。但扎克伯格像往常一樣,只是在引他人局。在安格文的《偷取m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